drug-induced lupus(DIL)药物性狼疮
概述
药物性狼疮是指服用某种药物后所致的狼疮样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T细胞研究显示T细胞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临床上以侵犯皮肤、肌肉、骨骼系统、胸腹、心包、肾脏为主。大量心包积液可造成心包填塞。
发病原因
药物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至今已发现70多种药物可引起狼疮样疾病,或加重业已存在的狼疮,其中相关性较强的药物有氯丙嗪、肼屈嗪、异烟肼、甲基多巴、青霉胺、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随着新的药物包括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的出现,引起狼疮样疾病的药物数目可能会增加。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半数病人可有发热和体重减轻。发热无特殊热型,可高达41℃。体重减轻各不相同,但可以很严重。
2.皮肤:盘状狼疮、蝶形红斑及其他非特异性斑疹和斑丘疹均可岀现,但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常见。口腔溃疡、雷诺现象和严重脱发也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
3.肌肉骨骼系统:很常见,可影响80%的病人。药物性狼疮的关节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通常为非畸形性的,累及多个关节,呈对称分布。单关节炎不常见。手的小关节最易受累,其次为腕、肘、肩、膝、踝关节受累较少。明显关节渗出不常见。滑液通常为非炎症性的(白细胞<2×109/L),偶可发现LE细胞。肌痛见于50%的药物性狼疮,可以很严重。肌痛常为弥散性的,影响近端和远端肌群。长期服用普鲁卡因胺的病人可有肌无力,而无药物性狼疮的其他表现。
4.胸膜炎:胸膜炎和胸腔积液常见。LE和ANA可在胸腔积液中测到,有诊断价值。肺浸润和肺实质病变在普鲁卡因胺诱导的药物狼疮中比在肼屈嗪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多见。
5.心包炎:心包受累在普鲁卡因胺诱导的狼疮中比在肼屈嗪诱导的狼疮中多见,通常症状较轻,但缩窄性心包炎,大量心包渗出,心包填塞也有报道。在某些病例中LE细胞可在心包积液中检出。
6.肾脏:肾脏受累不常见,但轻度血尿或蛋白尿并不少见。在极少情况下可有明显肾功能受损。肾活检的病理发现与系统性狼疮无区别。局灶型、膜型和伴有或不伴有新月体形成的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到。补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亦可见到。
治疗方法
1.治疗的原则是早诊断,及时停用诱发狼疮的药物。但血清ANA从阴性转为阳性不是停药的指征,因为其中只有小部分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发展成药物性狼疮。自身免疫病病人在服用致狼疮药物的过程中若出现ANA或抗组蛋白抗体,因为药物性狼疮的症状与原先的自身免疫病症状不易区别,这时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一旦停用致病药物,大部分药物性狼疮的症状是自限性的,无需特殊治疗。
2.肌肉骨骼症状可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控制。对难治病例或易出现肾、胃肠不良反应的老年人,可采用短程低剂量(5~10mg/d)泼尼松(强的松)治疗。通常浆膜炎可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治疗。但对严重的心包渗出,需要大剂量泼尼松(20~60mg/d)治疗。肾脏受累轻微,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在少数情况下,肾功能进行性坏死,活检证实有狼疮肾炎,则治疗应与系统性狼疮相同。某些药物诱导的狼疮缓解后,再用该药物可引起狼疮复发。因此医生应选择其他药物。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