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黄体酮胶囊与微粒化黄体酮胶囊有什么区别?
收编--20,叙事药学-总20号)-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119号
2024-06-29记录
绝情猫男,收藏了你的帖子,2024-06-26 19:31
--
普通黄体酮胶囊与微粒化黄体酮胶囊有什么区别?
1,闻医生,**京城妇产医院,河北 保定(产科医生微信群)(2021-02-25)13:02)
@辛学俊主任药师,丁香园合理用药版 老师,请问普通黄体酮胶囊与微粒化黄体酮胶囊有什么区别?微粒化黄体酮是缓释的吗?
1, 辛老师:搜,丁香园,输:微粒化黄体酮胶囊,获:
【1】[转] 揭开黄体酮的神秘面纱[转] 揭开黄体酮的神秘面纱
執著楼发布于 2018-07-03
摘要(目录):
一,黄体酮有什么作用
二、黄体酮的用法用量:
1.肌肉注射黄体酮:
2.阴道用黄体酮:
主要有黄体酮缓释凝胶和微粒化黄体酮胶囊,经阴道给予黄体酮后2-6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中孕酮浓度显著低于肌肉注射黄体酮,可减少全身不良反应。推荐剂量:黄体酮缓释凝胶90mg/d,qd;微粒化黄体酮胶囊300-800mg/d,分3或4次给予。阴道用黄体酮较肌肉注射黄体酮在黄体期阴道出血发生率高,可以补充雌激素减少阴道出血发生率但不改变妊娠结局。
3.口服黄体酮:剂型包括微粒化黄体酮胶囊和地屈孕酮,均存在肝脏首过效应。
①微粒化黄体酮胶囊:口服后,经肝脏代谢分解,生物利用度低。仅有10%产生孕激素活性,1-3h血药浓度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血药浓度不稳定。推荐剂量200-300mg/d,分1次或2次服用,1次服用剂量不得超过200mg。
三、黄体酮不是万能的保胎药;
四、黄体酮的副作用
【2】专业基础 | 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
摘要:目录
1.黄体
1.1 黄体的概念
1.2 正常黄体生理
1.3 黄体功能不全
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1 适应症
2.2 禁忌症
3.黄体支持常用药物
3.1 黄体酮类
(1)肌肉注射黄体酮
(2)阴道黄体酮
(3)口服黄体酮;
①微粒化黄体酮胶囊:
口服后,由于肝脏首过效 应,有效成分大部分经肝脏代谢分解,生物利用度低,仅有10%产生孕激素活性,口服后血中孕酮浓度显著低于肌肉注射黄体酮,而且不稳定,口服后 1~3 h血药浓度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血药浓度不稳定,半衰期约16~18 h,约72 h完全消失。
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需要较大剂量,副作用大,经肝脏代谢分解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多,其中 5a、5b 代谢产物可与神经递质 g 氨基丁酸(GABAa)受体作用,增强GABAa活性,产生明显的头晕、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还会改变泌乳素和 GnRH 的分泌,以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目前研究显示,口服微粒化黄体酮胶囊不能充分支持子宫内膜发育,在ART黄体支持中的有效性低于黄体酮肌肉注射和阴道给药,同时,副作用较黄体酮肌肉注射和阴道给药增加。因此,口服微粒化黄体酮胶囊在 IVF 中不推荐作为常规的黄体支持药物。
3.2 hCG
3.3 雌激素
3.4 GnRH-a
4.黄体支持用药选择
4.1 ART中黄体支持用药选择
(1)ART中黄体支持的特点
(2)黄体支持用法、用量及疗程
4.黄体支持用药选择
4.1 ART中黄体支持用药选择
(1)ART中黄体支持的特点
(2)黄体支持用法、用量及疗程
(3)黄体支持疗效评估
4.2 孕激素治疗在先兆流产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
4.3 孕激素在早产预防中的应用及药物选择
5.黄体支持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二,搜丁香园:
微粒化黄体酮的药剂学基础:未获相关内容
(注:以下内容,供药学人员复习应用,妇产科专业没必要去关注)
三,搜360:
微粒化黄体酮的药剂学基础,获:
9-药剂学-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http://www.doc88.com/p-9079397350082.html

四,搜360: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获:04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613f2f7dd15abe23492f4d60.html
第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概述
分散体系 (disperse system)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phase) (disper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medium) (disperse。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小分子真溶液 (直径<10-9 m)、胶体分体系 (直径在10-7~10-9 m范围 )和粗分散体系 (直径>10-7 m)。粗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等。它们的粒径在500nm~100mm范围内。
胶体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包括纳米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纳米胶束等。它们的粒径全都小于1000nm。
将微粒直径在10-9~10-4 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
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等性质。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的重要意义:
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②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
③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④微囊、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一般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
⑤还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第二节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和特点
微粒大小是微粒分散体系的重要参数,对其体内外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
单分散体系;
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绝大多数微粒分散体系为多分散体系。常用平均粒径
来描述粒子大小。
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几何学粒径、比表面粒径、有效粒径等。
微粒大小的测定方法有: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 沉降法、吸附法等。
二、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
小于50nm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通过毛细血管末梢或通过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0.1~3.0mm的微粒分散体系能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最终多数药物微粒浓集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血液中的微粒逐渐被清除。人肺毛细血管直径为2mm,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粒子被滞留下来,小于该直径的微粒则通过肺而到达肝、脾,被巨噬细胞清除。
注射大于50mm的微粒,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肝、肾等相应部位。
三、微粒的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而扩散现象又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布朗运动使很小的微粒具有了动力学稳定性。
四、微粒的光学性质:
如果有一束光线在暗室内通过微粒分散体系,当微粒大小适当时,光的散射现象十分明显,
在其侧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乳光,这就是Tyndall现象。丁铎尔现象 phenomenon) (Tyndall是微粒散射光的宏观表现。同样条件下,粗分散体系由于反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而低分子的真溶液则是透射光为主,同样也观察不到乳光。可见,微粒大小不同,光学性质相差很大。
五、微粒的电学性质
(一)电泳
微粒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速度与其粒径大小成反比,其他条件相同时,微粒越小,移动越快。
最后编辑于 2024-06-29 · 浏览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