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的遗传学检查
概据WHO2016的分型标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分为:
1) MDS伴单系病态造血(MDS-SLD)
2) 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MLD)
3) 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MDS-RS)
a) MDS-RS-SLD
b) MDS-RS-SLD
4) MDS伴孤立del(5q)
5) 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
a) MDS-EB-1
b) MDS-EB-2
6) MDS,不能分类型(MDS-U)
a) 血中有1%的原始细胞
b) 单系病态造血并全血细胞减少
c) 根据定义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d)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
表1 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无MDS诊断性形态学特征时,仅存在+8,-Y或del(20q)时不能诊断为MDS。
a) -5/5q-
5q-综合征,常见于老年女性。多数为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正常,其特征之一是血小板正常或增多,这点与其他MDS不同。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系、红系有或无病态造血;巨核细胞数量增加,核常不分叶,表现为单圆巨核细胞易见。染色体缺失区域中均含有5q31-5q33这一区带。以往诊断5q-综合征要求只有5q-一种异常,2016年WHO规定可以伴有除-7、7q-之外的任一常见MDS染色体核型异常。5q-综合征是预后较好的,中位生存期可以近10年,很少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b) -7/7q-

- 童的-7发生率高达50%,表现为髓系异常,临床表现男性为主,常有肝脾大,难治性贫血,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及反复感染,易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成人的-7占5%;
- -7/7q-MDS在治疗相关性MDS占55%,同样与烷化剂化疗或放疗有关,-7/7q-亦可发生在使用标准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重型再障患者中;
- -7/7q-提示预后不良,MDS患者应用阿扎胞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c) +8
- +8异常在MDS患者中发生率为10%,+8常与-5/5q-和-7/7q-伴随出现;
- 临床表现具有很强的异质性,这可能与这部分患者存在其他隐匿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相关;
- 在IPSS和WPSS中,+8为预后中等组,但在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8预后意义随着合并出现的其他染色体异常的类型而有所改变。
d) 17p-
- 17p-异常在MDS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可由于单纯的缺失,非平衡易位或双着丝粒的重排而形成的,也有-17或i(17)形成的17p-,常合并-7/7q-和+8出现;
- 形态学特征表现为粒系的发育异常,中性粒细胞有假Pelger-Huet核异常,胞质有小空泡;
-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17p-的MDS患者临床表现为治疗无效,病情进展快,生存期短;
- 17号染色体短臂上存在重要抑癌基因p53。
e) 20q-异常在MDS患者中发生率为5%,单纯伴有20q-的MDS患者转化AML的发生率低,生存时间长,预后较好,但20q-如果为复杂核型的一部分,提示预后变差;

f) Y染色体丢失见于许多恶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生理现象,在无血液系统疾病人群中-Y发生率为7.7%,-Y克隆超过75%考虑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性大,单纯-Y的MDS提示细胞遗传学预后良好;
g) 正常核型30%~60%患者初诊时显示为正常核型,可能由于存在小克隆异常或病变发生在分子水平,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难以检出异常克隆所致,所以该群患者存在临床异质性,基因芯片可检测到细小的克隆异常。正常核型预后较好;
h) 复杂核型一般定义为≥3个无关的染色体异常,在具有复杂核型的MDS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率高,预后不良。
i) 单体型核型一般提示预后极差,通常是一组核型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染色体单体时,如-8、-9或-7、-8、-9同时出现。还有一种是出现一条染色体单体并伴有另一条染色体结构异常,这种核型也被认为是单体型核型,预后等同。

病例
患者:女,75岁血常规:WBC:5.4 X109/L Hb:64 g/L PLT:60 X109/L
临床诊断:MDS

染色体结果:46,XX,r(2)(p25q37),-3,-4,del(5)(q13),add(11)(q23),+2mar[20]

FISH结果:nucish(D5S23/D5S721×2,EGR1×1)[260]/(D5S23/D5S721×2,EGR1×2)[140]
nucish(CSP8×2)[400]
nucish(D20S108×2)[400]
nucish(D7S486×2,CSP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