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焦树德教授应用肉桂、吴茱萸、川椒独家经验

发布于 2021-01-11 · 浏览 2702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1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01 肉桂

肉桂味辛、甘,性热,有温补肾阳、温中逐寒、宣导血脉的作用。其性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元。

常用于:

一、温补肾阳

肾阳不足则可发生男子阳痿、精冷,妇女久不生育等症。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肉苁蓉、巴戟天、山药、茯苓、泽泻等同用。女子常配合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香附、生艾叶、附子、紫石英、吴萸、乌药等同用。肾阳虚也可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发生水肿等,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药、牛膝、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车前子(济生肾气丸)等同用。

二、温中逐寒


因受寒冷之气而导致的心腹疼痛、腹胀、少腹冷痛、寒疝、痛经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吴萸、小茴香、乌药、丁香、沉香等同用。


脾肾阳虚影响到中焦运化失调,而产生虚寒性泻泄,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干姜、附子、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同用。


笔者常以本品配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诃子、炒山药、灶心土(煎汤代水,用此汤煎药)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表现为虚寒泄泻者,可取得一定效果,供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本品所含之挥发油,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和胃肠痉挛性疼痛。



三、宣导血脉


血在脉中流行,寒则凝涩,温则流通。


如气血虚弱,寒邪阻滞,气血流行不畅而生阴疽,或手指、足趾发凉疼痛,或指节黑烂,甚则趾(指)节腐烂脱落(脱骨疽,近代称闭塞性脉管炎),


可用肉桂温通血脉,常配熟地、麻黄(同捣)、白芥子、鹿角胶、附片、红花、干姜、细辛、桂枝尖等同用。


如气血虚弱的人,痈疽溃烂后久不收口,也可以本品配合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炙甘草(十全大补汤)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枢性和末梢性扩张血管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



四、引火归元


肾阳虚衰,命门真火不足,而致虚阳上越,出现面赤、虚喘、汗出如油、足膝寒冷、脉虚无根、尺脉微弱等症,此为真寒假热的戴阳证,须速用好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常配合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同用。

如肾火上浮,而出现上热(口干、喉痛、牙痛,不红不肿,夜间加重,痛连齿颊)、下寒(腰痛,腿足发凉,便溏,尺脉弱)之证,也可用本品引火归元,常配合玄参、川断、牛膝、熟地、知母、细辛、桑寄生等同用,这时肉桂用0.9~2.5g即可。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温补肾阳,更能引火归元,以熄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阳”。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


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般通称肉桂;紫肉桂全称是紫油肉桂。


笔者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60g或生熟地各30g、山药60g、山萸9g、茯苓9g、丹皮9g、泽泻6g)中加肉桂(最好是紫油桂)0.9~2g,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则饮此水,症情逐渐减轻,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人差不多时,则改为汤药服用,每日1剂,常收良效,谨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6~9g)。肉桂用量一般0.6~4.5g;特殊重症可用9~15g。


阴虚火旺,热病伤津者忌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石脂同用。


02 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治疝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

一、胃痛吐酸

胃寒疼痛,吞酸,呕吐,胸满等症,可用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常配合生姜、半夏、高良姜、藿香、砂仁等同用。


如肝气郁而化热,肝热犯胃而吐酸、胃痛者,因本品有疏肝作用,可配黄连(黄连用量要大于吴萸五倍)同用,名左金丸。



二、脾肾虚泄


脾肾虚寒引起的泄泻,主要表现为天将黎明时,腹中响鸣、疼痛,立即上厕泻肚,或伴有腰酸腿冷、腹部喜暖等。


本品辛温入肾,能散下腹部寒气,常配合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四神丸方)等同用。以这四味药为主,再适当配合一些应症药物即可,确有效果。


我常用四神丸方加炒白术、茯苓、党参、木香、土炒白芍、槟榔、炒黄柏、灶心土(煎汤代水)等,随证加减,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疗效,仅供参考。



三、疝痛

因肝肾寒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等,可以本品配乌药、青皮、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肉桂、荔枝核等同用。



四、痛经


子宫寒冷而致月经衍期,血少而黑,经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半夏止胃气不和、中焦有湿的呕吐;吴茱萸止脾胃虚寒、厥气上逆的呕吐,吴茱萸还有能治厥阴头痛(头顶痛、呕吐涎沫)的特点。


川椒偏治肾火衰微、肾经冷气上逆;吴茱萸偏治浊阴不降、肝经厥气上逆,并能引热下行,可用于虚火上炎的口舌生疮。


山茱萸滋厥阴(肝经)的阴液,温肝补肾而收虚汗,止遗精;吴茱萸开厥阴的气郁,温肝暖脾而下逆气,止寒呕。用量一般0.9~6g;特殊重症可用9g。


凡燥热之证皆忌用。


03 川椒


川椒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下气,杀虫等作用。


因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中冷气攻胀等症,可配干姜、党参(人参)、饴糖(大建中汤)、高良姜、香附等同用。


据动物实验报导,本品所含的挥发油,小量对离体肠管呈持续性的蠕动增强,大量则使之抑制。


川椒配荜茇、附片、羌活、独活、草乌等,泡酒外涂,可用于关节疼痛


由于蛔虫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等,常以本品配乌梅、黄连、黄柏、细辛、桂枝、附子、干姜、当归(《伤寒论》乌梅丸)等同用。


本品煎汤外洗,可用于皮肤湿疹、四肢风湿疼痛等。


附“川椒目”

椒目味辛苦,性寒。入肾行水,能利小便、消水肿、除水饮。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槟榔、赤小豆、泽泻、木通等同用。

笔者曾用“椒目瓜蒌汤”(《医醇賸义》)随证加减,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数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常用的处方如下:川椒目9g、全瓜蒌30g、桑白皮12g、葶苈子9g、泽泻12g、猪苓15g、茯苓15g、车前子12g(布包)、杏仁9g、白蒺藜9g、枳壳9g、冬瓜皮30皮、桂枝4.5g,随证加减。供参考试用。

用量一般为1.5~4.5g。川椒目的用量可稍大些。

阴虚火旺者忌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02

1 1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