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敏:联手提升儿童过敏用药水平
合理用药 中国行动
许政敏:联手提升儿童过敏用药水平
健康报,2020 年 12 月 18 日 星期 五(6版)
(已收编,交警网友-对话-【1】——(2025-03-21录)
□本报记者 刘平安 孙国根
儿童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易受疾病侵袭。其中,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与下呼吸道感染相比,上呼吸道感染更常见,且往往反复发作。调查显示,我国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日就诊量占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20%。
如果孩子只是偶感风寒,大部分家长能及时从容应对,但随着鼻炎、鼻窦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情况变得复杂棘手。因为,这几种疾病的症状相似,都包括咳嗽、呼吸困难、流鼻涕等,令家长难以区分,进而做出错误判断,不仅耽误治疗,也易引发错误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许政敏,致力于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治能力建设和科普宣传。日前,许政敏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过敏性疾病可能侵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急危过敏性疾病可能引发颅内感染、框内感染等,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例如,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引起的呼吸睡眠障碍,可能引发猝死。
标题-1;有效区别
感冒与过敏性疾病
“我家孩子得的是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这是许政敏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他表示,两者的症状有共性,也有差异,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及时正确求医。
关于二者的区别,许政敏总结了几个关键点:
一是鉴别。儿童呼吸道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感冒、流感、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常引发喉咙痛、头痛、流鼻涕、高烧等症状。而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不一定引发高热。
二是预防。过敏性疾病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源,最常见的过敏源是尘螨,易引发儿童反复过敏。花粉、毛皮屑等经常附着在床单被单上,应经常进行清理。戴口罩能避免花粉过敏,也能避免鼻炎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侵袭,预防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拉莫拉细菌等儿童常见感染病菌。此外,家中应避免养小动物。
三是清洗。常用医用海盐水清洗鼻腔,一方面清除过敏源,另一方面抑制鼻腔内的病原菌和病毒。
四是用药。过敏性鼻炎多发于春秋两季,可以提前两周服用抗过敏药物,如二代抗组胺药,防止复发。
五是科普。通过媒体的科普宣传,加强家长对过敏性疾病和感冒、流感的认识,促进合理用药。
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如下不同:一般感冒患病时间为7天~10天,过敏性鼻炎患病时间至少2周~3周,长则一个月、两个月;过敏性鼻炎不会引发高烧,感冒可能引发高烧;过敏性鼻炎患者流出的是清鼻涕,感冒患者流出的是浓黄的鼻涕;在实验室化验结果方面,过敏性鼻炎过敏源测试呈阳性,普通感冒患者的嗜酸性细胞值往往不高;过敏性鼻炎患者大多有家族过敏史。
“医生可以给出专业鉴别,因此及时就医十分重要。”许政敏说。
标题-2: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推动儿科合理用药
许政敏表示,积极推动儿科合理用药意义重大,能减少疾病并发症对儿童的伤害,例如颅内感染、框内感染、重症肺炎等。“2015年以前,此类情况时有发生。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情况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这是推动合理用药取得的成果。”许政敏说。
许政敏认为,深入推动儿科合理用药,基础是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和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把强基层的基础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同时,要加强科普宣教,提升家长医学科学素养,护佑孩子的成长。
在此方面,许政敏认为,儿科医联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据他介绍,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率先成立儿科医联体,有效链接了全国的儿科资源。
同时,专家们积极行动,建立了丰富多样的基层医疗网络。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建立的儿科网络覆盖了长三角、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区,有效拉动了各地的儿科建设。
在规范诊疗方面,许政敏牵头制定发布了7个指南和专家共识,包括:儿童急性感染性鼻窦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儿童急性扁桃体炎专家共识、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管理专家共识、婴幼儿过敏性鼻炎抗组胺药治疗专家共识、中医通窍鼻炎颗粒治疗儿童鼻炎鼻窦炎专家共识。
“在指导基层医院合理用药方面,这些指南和共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不遗余力地在各地推广诊疗指南和共识,通过学术分享、学术巡讲、病例讨论交流、远程会诊等形式,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反复感染怎么用药?鼻腔清洗如何操作?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如何预防治疗?这些基层医生最常见、最关心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大提高了基层的合理用药水平。”许政敏说。
最后编辑于 2024-03-21 · 浏览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