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初·史说遗传①| 遗传学早期历史故事管窥(转载)
生命之初·史说遗传①| 遗传学早期历史故事管窥
传递医学正能量
易爱医 今天
转自:易爱医微信号


遗传学源于育种实践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喂养、种植家畜和植物。渐渐地,人们从经验中学习如何改进动植物品种。公元前60年间,西班牙学者科卢梅拉在《农作物论》中介绍了嫁接技术;北魏末年,我国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不仅记载了嫁接技术,还描写了苗木繁殖、家禽去势等。
贾思勰,北魏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有一次,贾思勰养的200多只羊因为饲料不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都饿死了。之后,他认为下次事先种植20公顷的大豆应该够了。就这样,他又养了一群羊。但过了一段时间,又有许多羊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有人告诉贾思勰,百里之外有个养羊的专家,他也许能帮上忙。贾思勰一找到这个老牧羊人,就向他征求意见。老牧人打听贾思勰养羊的情况,查出了羊的死因:原来,贾思勰把饲料随意扔到羊圈里,羊就踩在上面,随意大小便;它们不想吃这种饲料,便饿死了。贾思勰在老牧民家住了多日,仔细观察了老牧人的羊圈,并学习了一套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根据这些养羊的方法,效果甚是不错。

后来,贾思勰又去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许多地方。他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征求意见,学习他们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生产经验:比如牛羊要先踏上茅草地,草要到七月翻过来才会枯死;饱满、色彩纯正的穗子一般是首选的种子类型,砍下它们,次年春天再脱粒播种,庄稼的生长才好。而不同种类的作物是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选择的,例如,在大风、霜冻较大的山区种植谷子时,要选择茎干结实的品种;在温暖潮湿的低地种谷物,必须选择产量高的品种。在探索和实践中,贾思勰逐渐掌握了很多丰富的生产经验。
生物进化论的形成
18世纪下半叶之后,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拉马克(下左)提出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直接影响,他著有《动物学哲学》《法国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系统》等。拉马克二十几岁即已成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是“衣仅能将就遮体,食仅能勉强裹腹”;晚年则贫困交加,以至眼盲,室内只有一把直背椅、临窗一张桌,老鼠都饿得从他这里吱吱叫着搬了家。但生活的困顿和疾病缠身并没有使拉马克像有些人那样颓废绝望,而是孜孜苦读、奋斗不已。他为了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笔不停缀,辛勤耕耘,把自己的光和热散发出来。他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人称“拉马克主义”。
同期,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下右)发表著作《物种起源》,以论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最终整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在18世纪后半叶之后,拉马克和达尔文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通过调查,拉马克提出了利用先进性和消灭性以及获得性特征遗传的理论,达尔文则探讨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理论。此外,达尔文研究并承认了一些支持“获得性遗传”的论点,并提出了“泛生论”的假设,但这些假设尚未得到科学论据的支持。在他们两人之后,魏斯曼等人支持自然选择,否定了获得性遗传,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细胞遗传学的兴起
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并于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学上著名的三大定律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遗传因子”假说。1900年,三位植物学家狄·弗里斯、科伦斯和冯·切尔迈克重复了孟德尔的实验,证实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规律,使孟德尔被公认为现代遗传学创始人。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性状的研究,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萨顿的假说,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还发现了遗传学第三大定律——性状的连锁互换定律,标志着遗传学研究进入了细胞遗传学时期。
科学来源于生活。从前人的事例来看,遗传学的规律都是从育种实践等生产作业中总结出来的。只有仔细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仔细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获得知识和吸取教训,以实现普遍的规则。假设演绎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仔细观察、大胆假设、仔细验证,从而取得科学进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还必须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总结知识。
参考文献
徐意媚.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J].湛江师范学报,2009(1)
刘瑞祥. 遗传学的发展及其未来[J]. 晋东南师专学报,1993(3)
王春元.三十年来我国动物遗传学的成就[J].科学通报,1979(6):1-5
朱正航.故事大全[M].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2002
教育联展网[EB/OL]. https://www.thea.cn/xkw/zx_mingrengushi/ ,2015/10/15
[英]查尔斯·达尔文,[阿根廷]奈格林. 小达尔文的故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