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未来将何去何从?~重庆医科大学二附院任院长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与回答采访


传染病学科建设之我见
——任红院长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与回答采访......
来源如图:

从业38年,病友和业界外的朋友把我当成是肝脏病学的教授。其实我是一个传染科医生,因为我读的研究生学位是传染病学,我领导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医大内科学后面也括了传染病学。的确,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传染病的认识都有些模糊了!怎么重塑并建设传染病学科学科:定位!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任红院长
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可谓是精彩纷呈,热度不断。对于医疗与健康等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也作为一名传染病医生,出席了会议。感染科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阻击力量,此次参会,肩上更多的扛起了一份来自感染科医生的责任,这次两会期间就如何加强感染病学科建设,以及如何将感染科有机融入到新公卫体系建设进行了提案。参会期间,数次接受了人民日报、澎湃新闻、zhong y广电等媒体记者的采访,就传染科建设和传染病防治、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建议。

一、职业操守筑疫线,公立医院这支硬核医疗队理应力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得非常突然,而且非常凶猛,回头再看,谁也未能预料到会发展成现在这般。全球的疫情现状是,虽然病死率整体呈缓和趋势,但是传染态势并没有得到完全控制。
身处一线,深刻感受到整个医疗行业的迅速反应,从最开始的部队医院,到全国各个大学的附属医院等等去援助武汉乃至整个湖北,不仅抢得时间,而且在到达现场后,迅速应用上了各种先进技术,同时临床研究也做得很好。
“我的总体感觉是中国的医疗行业,尤其是医护这支队伍,素质过硬。”一声令下即冲到一线,毫无怨言,特别是在早期疫情不明朗的情况下,也是义无反顾地站在抗疫第一线,而这都源自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职业本能和职业素质,且实战成绩突出。
从2003年SARS疫情到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如果真正要说有什么变化?公立医院的定位经此一疫有所变化。医改无论如何进行,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是不可以撼动的。在关键时刻,国家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来自公立医院的这支医疗队伍。
这支队伍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也真正是素质过硬!相信疫情之后,公立医院的建设会得到加强,无论是在人员编制,国家投入上,还是各种平台上都会有所体现。只是我们怎么抓住机会而已!

二、“新公卫”体系建设,切勿掉进空谈怪圈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一些问题,xi j p主席已经就重塑公共卫生体系的顶层设计发表重要讲话,勾画出宏伟蓝图。我们的公卫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包括预警体系都需要加强,都需要改进,都需要完善,这个是肯定的。
与防止重大传染病紧密关联的是医院的感染病科,但感染科向来不被医院重视,这与多年来医院运行以经济效益为he xin的体制及医改导向有关,因为感染科不挣钱,只好静悄悄地呆在医院的某个角落,人才也不愿意去。虽然国家也很重视传染病防治,但从各地人力和资源投入比例上不难发现,但如何加强传染病学科建设,包括如何来规划感染科学科范畴,学科救治重危病人能力提升,医院内感染控制,特别是从学科特点的防治结合起来布局,平战结合的有效运行,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值得深思。
多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更:传染病已不是对公众健康重大的威胁”的错误认知,使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新发传染病防控迟迟不得重视。公卫系统同样需要gai ge和加强建设,包括对疾控系统的gai ge,以及完善感染病的预警。
建好公共卫生学院、培养高素质公卫人才是gai ge和重塑的基础,“没有教育和培养公卫人才的基础,其他都是空谈”。有高水平、高素质、高职业荣誉感的人才来从事这个职业,这一点至关重要。
公卫系统的CDC应该是一个专业机构,而不能仅仅是一个事业单位,要去行政化,官僚化,现在的模式需要gai ge。此外,CDC需要科学研究来支撑,成为公认的具体权威性,掌握重要资源管理的科学研究平台。其掌握的研究资源,应使其具有崇高地位和学术影响力,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
总之,加强公卫建设,甚至建立“新公卫”,gai ge疾控系统,完善装备预警系统,这些都要依靠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体制gai ge,需要科学研究来支撑,否则皆为空谈。

三、重新认识传染病,重建“大感染科”,提升危重病救治能力
回溯50年前或者更远,我们的医学大家多为传染病学家,但随着传染病的疾病谱演变,曾经一度肆虐的传染病,例如血吸虫病、出血热、麻疹、流脑、乙脑、结核病等现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患者能够被治愈。但传染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怎么来重新认识传染病,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2003年SARS以来出现的一系列传染病,包括H1N1、MERS、寨卡、埃博拉,以及新冠肺炎,已经在告诉我们传染病并没有走远。而且一旦爆发,对我们的打击是致命的,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可致整个社会停止运动、整个经济停摆,这是现在大家重视的癌症所不可能达到的量级。此外,新发之后,会变成一个长期存在的疾病。
传染病是一个需要去防控的疾病,包括治疗,需要长期的投入,像哨兵一样,一直守在那里,所以投入是感染科建设的重点。在重建我们的新公卫时,在临床这块,从社区到区县,到省中心医院,包括大学附属医院,都要真正重新认识传染病,认真把感染科建设好,将其有机融入到新公卫体系中去。
重新认识感染科,特别是疾病诊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另一个当务之急。目前国内的感染科近二十年里多数发展成了肝病科,依靠治疗病毒性肝炎来维持科室运转。但其实我们应该有一个感染科整体的概念,肝炎之外的其他传染病,特别是疑难传染病的诊治能力和重症救治能力一定要提升,这是大感染科建设所需要重视的。
大感染科建设中还要重新考虑抗生素的处方权。抗生素的应用理应由感染科医生来掌握和把控,这是基本专业范畴,但现在感染科医生的声音非常小,很多医院的抗生素应用决定权并不在感染科医生,去了用量大的科室。市场是把双刃剑,抗生素的应用,感染科医生必须要坚持,感染科医生必须有话语权。
此外,此次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感染科医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的能力,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的能力,这方面的专科能力要建设好。传染病其实是全身系统性疾病,涉及到多器官的损伤,特别是重危阶段,以一个器官表现为主,涉及多器官损伤。建议感染科成立自己的ICU,提升重症救治能力是科室发展的一个重点。
后疫情时代,各地将建设公共卫生急重救治中心,这对大感染科的建设是一个机会。抓住此次感染科的主导机会,联合交叉学科,例证来真正提升感染科的能力,特别是救治能力,这点非常重要。未来若发展成只会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医生,那感染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传染病防治要规范执行相关基本原则
重庆的疫情最开始压力也很大,但最后的防控效果却很好,这是规范地执行了传染病防治的一些基本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经,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的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做好三个环节,就不容易发生所谓的聚集性的感染。”
公共卫生要与临床学科有机结合
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认为,临床学科要与公共卫生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积极防控传染病的传播。“公共卫生如果不跟临床一线的医生结合,很难做到早期发现。因为早期都是临床医生发现病毒,真正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阶段,出现大量患者的时候,也要依靠传染病学、重症医学、多学科的去救治,才能够成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强传染科建设,把医院传染科真正融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同时,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人才培养,让好的人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
智慧医院建设要持续加强
去年,我就带着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提案参加过全国“两会”。指出智慧化医院建设改进了医院服务层次,介入诊疗过程助力了医生治疗。疫情之下,在医疗领域,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智慧医院”成为了医院发展的大趋势。要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医院智慧化程度越高,越能帮助临床治疗。
成渝共建联动共享的公共卫生体系
说到川渝合作,我认为,川渝医疗资源丰富,各有所长,双方可以建立一种联动、共享的公共卫生体系,共同应对新发疾病的挑战。“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机会,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科技含量很高的防控体系。我们可以从监控预防到最后及时地发现,及时采取相互合作或者统一标准的诊断治疗,这样大家都能够来共享。”
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履职建言要时刻谨记以群众健康为中心,身为政协委员,必须为群众的需求鼓与呼,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群众的信任。“我们要按照zhong y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与使命,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作出贡献。”
最后编辑于 2020-05-28 · 浏览 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