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蒋功成:洪泽湖地区淮白鱼的历史记载

发布于 2020-04-22 · 浏览 2.0 万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5 年零 2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在当代洪泽湖地区出产的各种鱼类中,白鱼的产量不算最高,价格也不算最贵,但要说起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则非此地出产的淮白鱼莫属。

1. 翘嘴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淮白鱼即淮河流域自然生长的翘嘴鲌。洪泽湖目前鲤科鲌亚科鱼类有原鲌属的红鳍原鲌(Culterichthys erythropterus (asilewsky) ,鲌属的翘嘴鲌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1]、蒙古鲌 (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达氏鲌(Culter dabryi Bleeker)四种[2]。红鳍原鲌体型较小,背鳍灰白色,腹鳍臀鳍尾鳍下叶均呈桔黄色,尤以臀鳍色最深。蒙古鲌体型中等,与其它鲌科鱼类的典型区别是尾鳍上叶淡橘黄色,下叶鲜红色,在洪泽湖整个湖区都有分布,渔民称之为“朱红”。 达氏鲌又称青梢红鲌,体型较小,高背小嘴,尾鳍灰黑色,尾梢呈青色,在洪泽湖中主要分布在老子山、高良涧水域的滩洼、河沟处[3]。翘嘴鲌体型较大,在洪泽湖区分布广泛,尤以老子山、周桥等水域最多,在四种鲌科鱼类中经济价值最高。

img

翘嘴鲌古称鱎、鲌[4],俗称白鱼、翘嘴白等,还有的地方形象地称之为银刀、浪里白条等[5],洪泽湖地区一般称其为淮白鱼、翘嘴䱗。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洁白、肉味细嫩鲜美,鲜食或腌为糟鱼食用都十分可口。古代淮白鱼亦有“楚鲜”、“倾淮别驾”之名,宋代毛胜《水族加恩簿》中称“楚鲜,白鱼也”,“以尔楚鲜,隐釜沉糟,价倾淮甸,宜授倾淮别驾”[6]

翘嘴鲌是在湖泊、水库和外荡等大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成鱼一般在敞水区水体中上层活动,游动迅速,性暴,善跳跃;幼鱼成群生活在水流较缓慢的浅水区域。口上位,下颌坚厚而向上翘;下咽齿顶端略弯曲,鳃耙细长;从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腹棱,背鳍硬刺粗大;体背及体侧上部呈灰色,腹部银白色;体长而侧扁。

翘嘴鲌摄食频率高,在严寒的冬季及生殖期间都照常摄食。 随着个体的长大,食性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小个体主要以藻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体长24厘米以上者,以中上层小型鱼类为主要饵料。

    翘嘴鲌具有明显的溯河产卵习性。每年5月中旬,逐渐进入性成熟阶段,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生殖盛期,8月上旬结束。雄鱼2冬龄性成熟,雌鱼3冬龄成熟。雌鱼怀卵量为15万-20万粒/公斤。产卵场多数在水库上游和湖泊上风近岸带。产卵的水温20--30℃,适宜产卵的水温25℃。适宜产卵的水流速度0.1—1.5m/s。每次发情产卵持续时间2小时左右,产粘性卵,卵浅黄灰色,卵径为0.7-1.1毫米。卵在湖泊近岸浅滩的水生植物、砾石、硬泥上发育,约经48小时孵出仔鱼。

翘嘴鲌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可长至10-15公斤,常见个体0.5—1.5公斤。一般情况下,翘嘴红鲌的体长以第一年最快,第二年次之。从第三年开始,体长的年增长逐步下降。天然翘嘴红鲌年龄可以达到9龄[7]

翘嘴红鲌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1979年伍献文等主编的《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称:“我国各江河、湖泊中皆产此鱼”,另外北至俄罗斯、朝鲜,南至越南,都有翘嘴红鲌分布。它在江淮一带的淡水河湖内,产量特别丰富,成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2.作为土贡的淮白鱼

文献记载中“白鱼”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 史记·周本纪》,书中有“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于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的记载。白鱼入于王舟,后来一直被看成是周取代商纣的“受命之符”。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是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其“释鱼”篇中称“鲌,鱎也”。南朝编撰的词典《玉篇》“鱼部”中释“鱎,白鱼也”[8]。晋崔豹《古今注·鱼虫》有:“白鱼,赤尾者曰触,一曰魧。或云雌者曰白鱼,雄者曰触鱼,子好群游水上者名曰白萍。魧,字从亢,意高傲,示其嘴翘如傲,触,意嘴上翘状如以其触物”[9]。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白鱼,[释名]鱎鱼,音乔,白亦作鲌,白者,色也,鱎者,首尾向上也”。“鲌形窄,腹扁,鳞细,头尾俱向上,肉中有细刺。武王白鱼入舟即此”[10]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白鱼”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这些记载中有少数指的是珠江流域的海南红鲌、东北的兴凯湖白鱼(青梢红鲌的一个亚种,兴凯湖白鱼还同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一起被称之为我国淡水的“四大名鱼” )。但大多数文献记载中所述及的“白鱼[11]”指的都是翘嘴鲌,翘嘴鲌,我国几乎各地均产,而最著名的是两个地方的白鱼,一是被称之为“太湖三白”的太湖白鱼,另一个是淮河流域的淮白鱼,这两种地方特产在历史上都曾作为贡品。从历史上来讲,相对于其它地方的白鱼,出产于淮河中淮白鱼名气更大,从白鱼的代称“淮白”、“楚鲜”、“倾淮别驾”等可见一斑。


早在先秦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就有“淮夷蠙珠暨鱼”的记载,也就是在很早的时候,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夷族就把地产的珍珠和鱼作为贡品,此处之鱼虽未确指白鱼,但联系到后来此地的贡品除白鱼、银鱼外未有其它鱼类,那么我们可以猜想,所贡之鱼是白鱼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宋代诗人曾几在《食淮白鱼二首》中写道:“帝所三江带五湖,古来修贡有淮鱼。上方无复蠙珠事,玉食光辉却要渠”。随着生态环境的演变,淮河流域野生的珍珠不再成为贡品,但帝王对淮白鱼的喜爱却一直延续了很久。

唐宋时期,淮白鱼还一直是著名的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记颖州汝阴郡在唐高祖武德四年以糟白鱼作为贡品,颖州即今天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阜阳。《旧五代史·周书》记后载周太袓在广顺元年曾下诏免除的土贡中有“沿淮州郡淮白鱼”[12]。同治《盱眙县志》引北宋蔡传语,称“淮白鱼,濠泗楚州皆贡此”[13]

由于白鱼出水即死,鲜鱼很难久藏,所以白鱼一般都制成腌制品保存和运输,地方所贡的淮白鱼多是以酒糟腌制的糟白鱼或白鱼鲊,《太平寰宇记》在“淮南道·楚州·土产”卷124中,专列“淮白鱼”作为地方物产,在“淮南道·涟水军·土产”中,记述“淮白鱼、海鲻鱼”作为地方特产,该书也记载扬州贡“荷包白鱼鲊”入京[14]。糟白鱼的制作方法在魏晋南北朝就有,《齐民要术》记载有“酿炙白鱼”的方法。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亦称白鱼“糟之最佳”。

北宋时期,皇帝也曾下诏免贡淮白鱼,但有时候真的想吃了,没有也挺难过。宋徐度《却扫编》记载了北宋名相吕夷简的一则故事,称:“公为相,其夫人马氏因时节朝宫中,慈圣(即皇后)谓曰:‘今岁难得糟淮白,夫人家有之乎?’对曰:‘有之,容妾还家进入’。既归,索其家所有,得二十盒,列之庑下,文靖(吕夷简死后谥号文靖)归问何所用。夫人对以中宫之言。文靖命止进一盒,余并留之。夫人曰:‘臣庶之家,自相饷遗,犹欲丰腆,奈何靳之?’文靖曰:‘此虽微物,而禁中偶乏,而吾家乃有如许之多,可乎,吾非靳也’” [15]

南宋时淮白鱼亦作为常贡,宋高宗曾下诏:“不欲以口腹劳人,自后寡人免进淮白鱼”。史料记载,1179年,有人问宋孝宗要不要到淮上采购淮白鱼,他说:“向来刘度守盱眙,尝献淮白,却而不受。近蒙太上皇帝赐得数尾,每进膳,即食一小段,可食半月”。从这些故事我们皆可看出淮白鱼当时的珍贵。据南宋司膳内人所书的《玉食批》,宋高宗赐予太子的宫廷食谱中就有“酒饮淮白鱼”这一道菜。

宋代之后,正规的文献中不再见到有白鱼进贡的记载。但一些传说和故事中还有不少。《淮扬美食传奇》中曾载有姚顺忠先生一篇“吃白鱼引起大笑话”的故事,谈到明万历年间凌云翼任漕运总督,在淮安食满席白鱼而不知其为白鱼的传说[16]。文中谈到淮安白鱼明代曾为重要贡品,皇帝宴请群臣时常赐食白鱼,只不知典出何书,是否可靠。

3.  历代诗人笔下的淮白鱼

白鱼作为一种滋味鲜美的食品,历代诗人笔下所写甚多,仅是写淮白鱼的也不少。比较有名的咏淮白鱼的诗都在宋代,苏轼兄弟、梅尧臣、张耒、曾几、杨万里等人都有不少诗文咏及此鱼。

苏东坡曾几经淮安,诗称“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他还在泗州住过多日,乐以白鱼为食,诗中亦常称道白鱼之美味。《春菜》诗言“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再过淮上诗二首》言“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17]。他有一次在赴洪泽途中突遇大风,只好挂帆回航,半夜里醒来,心中所念叨的,只是“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18]”(《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19]。苏轼在湖州任知府时,在骆驼桥下见到白鱼出网,也使他忆及淮白鱼的味:“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赠孙莘老七绝》。

东坡之弟苏辙亦喜食白鱼,诗称“白鱼受钓收寒玉,红稻堆场列远冈”(《次韵子瞻初出颍口见淮山》,“梅生红粟初迎腊,鱼跃银刀正出淮” (《次韵子瞻题泗州监仓东轩二首》)[20]。他很羡慕表弟程之元有机会到楚州任职,言:“送君守山阳,羡君食淮鱼”《程之元表弟奉使江西次前年送赴楚州韵戏别》。

不仅苏氏兄弟喜食淮白鱼,“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皆有诗咏。黄庭坚所著诗词中有“碧嶂清江原有宅,白鱼黄雀不论钱”,“蒸白鱼稻饭,溪童供笋菜”之句。晁补之在从去扬州的水路中不仅诗咏“泗州塔、都梁山”,更称:“落帆未觉扬州远,已喜淮阴见白鱼”。苏门四学士中作为淮安人的张耒,对家乡的白鱼更是常有称道,“淮鱼将入馔,江酒且倾壶”;“满尺白鱼初受钓,断行归雁故能鸣”。

北宋诗人梅尧臣爱食淮白鱼大概众人皆知,每当他收到朋友送来糟制的淮白鱼后都有诗相赠。《杨公懿得颍人惠糟粕分饷并遗杨叔恬》诗曰:“头尾接清淮,淮鱼日登网。吴莼芼羹美,楚糟增味爽。”《依韵和杭州梅龙图入淮见寄》诗中有“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之句。在《和杨秘校得糟粕》诗中他以“腴美”称之于淮白:“食鱼何必食河鲂,自有诗人比兴长。淮浦霜鳞更腴美,谁鳞按酒敌疱羊”。诗人蔡戡收到朋友馈赠的糟白鱼,一家人都跟着乐呵,其诗《刘公实以淮白为饷喜而作诗》称:“食指朝来应吉占,淮鱼远寄喜开奁。肥鲜正自资糟粕,甘美何劳佐酪盐。未信鹿头堪并进,定知熊掌不能兼。慈闱一笑尝珍味,留与儿童例属餍。”

诗人杨万里不仅白鱼诗最多,而且对淮白鱼颇有研究,他称赞淮白鱼“天下众鳞谁出右”,了解到白鱼秋冬季节滋味最美,言“淮人称白鱼食雪而肥”。其《初食淮白鱼》说:“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霜吹柳叶落都尽,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糟丘名不恶,下来盐豉味全非。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三尺围。”淮白鱼只有用当时的淮河水来煮,味道才正,这倒也是鱼水关系的另一诠释。他对淮白鱼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情结,没有淮白鱼佐餐,饭都吃得不香。其《晚晴独酌二首》诗称:“冷落杯盘下箸稀,今年淮白较来迟。异乡黄雀真无价,稍暖琼酥不得时。”现在淮扬菜中有不少白鱼的做法,但杨万里的“白鱼羹”不知现在是否还有,其《白鱼羹戏题》诗曰:“秋水寒鱼白锦鳞,姜花枨实献芳辛。东坡玉糁真穷相,得似先生此味珍”。

陆游的老师诗人曾几吃过一次淮白鱼后,还常自思量,他说“淮白美无度,山丹开欲然”。 “十年不踏盱眙路,想把长淮属玉飞。安得玻璃泉上水,籍糟空有白鱼肥。”宋代其他诗人咏及淮白鱼的还有很多,如吴则礼、艾性夫、汪元量、贺铸、郑獬、陈造、王遂等许多人,难以一一列出其诗。

笔者检索了历代诗人咏淮白鱼之诗后,感觉奇怪的有一点,就是这些诗主要集中在宋代,特别是北宋,在宋之前虽然杜甫、韦应物等人有部分咏及白鱼的诗,却并非特指淮白,或指明是长江的白鱼。在宋之后,白鱼诗也见得很少,除了元代从王冕《南归》诗“过淮浑酒贱,出水白鱼肥”,袁桷《寄王仪伯太守》“逆上风高淮白上,寒沙云落海青低”,陈孚“晓市堆淮白,秋郊猎海青”看出是写淮白鱼之外,其它偶而看到的白鱼诗也不是特指淮白鱼。也就是说,虽然从古到今,在淮河流域白鱼一直都有,但却只是在宋代时声名达“一时之盛”!

4 .相关方志中记载的淮白鱼

从当时咏白鱼诗特别多的情形来分析,宋代的淮河流域白鱼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宦游者不仅在淮阴、泗州等地品尝到新鲜的白鱼,作为一种特产,糟制的淮白鱼还流通到全国的许多地方。宋毛胜的《水族加恩薄》中称:“楚鲜,白鱼也”,“以尔楚鲜,隐釜沉糟,价倾淮甸,宜授倾淮别驾”[21]

唐宋以后,未见到以淮白鱼作为贡品的准确记载,诗中论及的也不多,后代江苏、安徽等府县的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淮白鱼及其他地方水产资源的介绍。

元代较少留下的一部至顺《镇江志》,在记载镇江的物产时,称白鱼“出杨子江者,亚于淮白”[22]。《明一统志·中都》“土产”中有“白鱼,淮水出”的记载[23]

明《正德淮安府志》、《天启淮安府志》,清《乾隆淮安府志》在“物产·鳞介”中都提出了白鱼。

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清光绪十一年修撰的《淮安府志》、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初年《**淮阴志征访稿》这些方志中都介绍了白鱼,并称之为地方珍品。但奇怪的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泗州志》及光绪年间修撰的《泗虹合志》所记述的水产品中却都没有白鱼[24]

20世纪以后,洪泽湖的白鱼资源虽然一直还有,但其经济价值相对于鲤鱼、鲫鱼、鳜鱼等,却是下降的。1990年编撰的《洪泽湖渔业史》统计了1955年至1985年洪泽县水产供销公司主要水产品历年收购价格表,白鱼的收购价不仅低于鳜鱼,在大多数年份还不如鲤鱼和青鱼。这里面可能有白鱼出水即死,相对于其他几种鱼类不利于活体运输的原因,但与宋代相比,重要性下降确是不争的事实。毕竟,有新鲜的活鱼吃,没有人再喜欢糟制的白鱼了[25]。1981年,洪泽县制定了《洪泽县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及渔业生产管理细则》,确定重点保护的鱼类资源中有青鱼、草鱼、鲤鱼、白鲢、鳙鱼、鲫鱼、银鱼、毛刀鱼、河鳗、甲鱼、鳝鱼,这里面却没有列入白鱼。1969-1985年间人工放流的主要品种中,也没有白鱼[26]

不过,近年来洪泽湖白鱼的资源保护开始受到一定的重视,增殖放流的品种中增加了白鱼。特别是在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开办之后,淮白鱼所具体的特殊历史文化内涵受到关注,清蒸白鱼、风白鱼、白鱼肉圆等传统菜品得到了有效的开发,现在,洪泽湖白鱼已经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0 万

回复1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