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与回复:药动学+处方审核
入63, 叙事药学-总58)-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54)(541-550)541
2024-08-11
录自:F:\No.1 [NTFS 系统]\ 根目录\辛学俊论文汇编, 2024-01-25,-分类开始--丁香园选载文稿专题目录
网友提问与回复:药动学+处方审核
2020-04-01,
【1】药动学
1,网友(江)(2020-04-01,11:02)
辛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头孢地嗪针药代动力学显示:
据文献资料:单次静脉注射和滴注本药0.5~2g后,平均高峰血药浓度分别可达133~394mg/L,肌注后生物利用度可达90~100%。平均消除半衰期多为2.5h左右,老年患者和肾功能减退者半衰期可延长。本品平均蛋白结合率为81~88%,随浓度增高而降低。本品可分布进入腹水、胆汁、脑脊液、肺、肾、子宫内膜及其它盆腔组织等各种体液和组织。在体内不被代谢,给药量的51~94%于48小时内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多次给药后,粪便中可排出给药量的11~30%,胆汁中浓度甚高。

为什么说明书上有QD的用法 如果按照消除半衰期计算的话2.5*5=12.5 5个半衰期后就没有了 q24h 感觉药动学中行不通.
辛老师:(11:37)
我的精力没有化在这个基础理论上,化在学术进展与临床结合上。落实要点,是临床治疗效果与药动学药效学理论的匹配程度。还要结合“三个篱笆桩”基本概念。
我曾总结了三个篱笆桩理念引用的典型病例,在讲课件中每一步都核对了国家指导方案,汪复等编写的《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用法用量,都对。但临床就是治不好病!临床科主任求助于我,我还是应用何礼贤教授的“前置性管理”和“后置性管理”的临床思维模式,一举成功。
书是要读的,不读书不能掌握基础和方向,死读书是不行的!因为,细菌微生物,人的基因复杂性,不听书本的。
我昨晚上收到一处方审核微信对话,正准备汇总,待会给你看。
3,网友:
噢。
【2】附记:处方审核微信对话录
2020-43-31晚:
1,网友(毕)(2020-3-31,(晚9:49)
辛老师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请教一下,临床个别医生联合使用溴己新注射液和细辛脑注射液用于化痰,药师审方认为重复用药,但又找不到依据,请问如何处理?谢了。
2,辛老师:
你临床用溴已新单药疗效如何?两药联用临床疗效好吗?有出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吗?
审方说重复用药判断依据提供了吗?
一般的临床用药是个体化治疗为原则。保证安全,提高疗效,减少成本,缩短疗程。等几项判断标准。按宏观指导框架往往与实际脱节。审方问题私聊求助很多,尤其是妇科微信群,什么都有。
3,网友(毕);
个人认为联用意义不大,查资料也没找到联用的合理依据。
4,辛老师:
联用没有提高疗效,就是浪费医药资源,增加用药风险。
5,网友(毕);
嗯
6,辛老师:
这种审方,有疑问讨论为好。
7,网友(毕);
我们和临床科室讨论一下,谢了。
8,辛老师:
各专业沟通,特别是临床治疗反应情况,光纸上看不到。
最后编辑于 2024-08-11 · 浏览 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