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写作中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常见问题
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需要掌握比较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数学方面的知识。试验设计正确与否,统计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正确性至关重要。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所得结论往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下面,达晋编译列举一些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对试验设计的描述不完整、准确。对于试验设计部分的内容,作者应该说明该试验包括哪几个因子,各因子的水平,因子之间的关系等。试验地点和年份,是否是多点多年试验,观察记载项目和操作,取样时间和操作等都应该交待清楚。如果论文中包括多个试验,应该分别对每一个试验进行描述。
二、处理之间没有遵循唯一差异原则,缺乏可比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试验设计时,一定要坚持唯一差异原则,在进行处理间比较时,除了试验处理不同外,其他所有条件应当保持相同或尽量一致,才能使处理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三、试验设计中没有贯彻随机化原则。我们所进行的统计分析,都是依赖于各种统计分布,而许多分布函数最基本的假设条件就是变量是随机的。如果我们做试验设计时,对试验单元不进行随机化,就违背了统计分布的基本条件,所得结果就会缺乏理论根据。随机化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无偏的误差估计量,从而进行正确的统计推断。
个别学者对随机化原则不理解,或者虽然知道但因怕麻烦不认真执行,甚至为了提高论文的刊用率,随便冠以随机化的字眼,这样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进行试验设计时,我们应该从统计学的角度认真做好随机化的工作。比如,采用合理的排列方式,将处理组合指定到某个试验单元时,采用随机数字表等。
四、缺乏统计分析。有些学者对统计分析的认识不足,或者因为对统计分析了解不多,也为了省事,做试验设计时,很少考虑以后的统计分析,不进行随机化处理,采用简单的排列方式。这样,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操作,但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会大打折扣。
有的学者试验设计进行得很好,操作时也进行了随机化处理,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论文时对结果只是进行简单地定性描述,单凭数值的大小主观判断结果是否具有差异,这是不可取的,会大大降低稿件的录用率。因此,建议作者在撰写论文结果部分之前,认真做好统计分析。
五、做了统计分析,但结果描述时却忽视了统计分析结果。有些论文中,试验设计合理,统计分析方法正确,但作者在进行结果描述时,却完全抛开了统计分析结果,按自己的思路说处理A比处理B效果好,虽然他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没有充足的理由否定统计结果时,我们还是要尽量参考统计分析结果。
六、统计检验前提条件不满足,误用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检验依赖于统计模型,每种分布模型的随机变量都对数据有一定的要求,如样本的独立性、数据的分布型、数据的类型等。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有时需要咨询专业的统计人员,也可以参考相关书目。但许多学者往往对应该如何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考虑甚少,直接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得出结果,这样容易造成误导。
七、多点试验或多年试验的统计分析不合理。有些试验,常常需要进行多点或多年试验。在进行这样的试验统计分析时,有些学者只是按各地点或年份进行单独分析,或者取平均数进行分析,这都是不可取的。多年或多点试验数据之间有可能存在相关性,如果这些数据在空间或时间上相互独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参数或非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如果数据在空间或时间上相关,可以采用区域化变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八、对统计过程的中间结果进行过多表述。有的作者将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的中间结果详细用表列出,这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前面已经交待清楚了试验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方差分析结果列出P值就可以了。其实,读者最关心的是后面的多重比较结果。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