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在各科中药中的分布情况
黄酮以前泛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

目前,定义黄酮母核结构如下: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主要种类及其结构如下:

一、黄酮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唇形科、玄参科、爵床科、苦莴苣科、菊科等存在较多。本类化合物以芹菜素、木犀草素最为常见。

芹菜素 R1=H,R2=OH
木犀草素 R1=OH,R2=OH
二、黄酮醇类:广泛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中,以一些木本植物的花与叶存在较多。本类化合物以山奈酚、槲皮素最为常见,其次为杨梅素。

山奈酚 R3=H,R4=OH,R5=H
槲皮素 R3=H,R4=OH,R5=H
杨梅素 R3=H,R4=OH,R5=H
每一种黄酮醇又能形成多种苷
三、异黄酮类: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中,以豆科蝶形花亚科和莺尾科植物中存在较多。豆科植物葛根中所含的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葛根素和7-木糖-葛根素等均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

大豆素 R6=R7=R8=H
大豆苷 R6=R8=H,R7=glu
葛根素 R6=glu,R7=R8=H
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 R6=H,R7=R8=glu
7-木糖-葛根素 R6=glu,R7=木糖基,R8=H
四、二氢黄酮类: 分布较普遍,特别在被子植物的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科、菊科、姜科中分布较多。
五、二氢黄酮醇类: 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少数植物中,在双子叶植物中较普遍地存在,在豆科植物中也较多。二氢黄酮醇是黄酮醇的还原产物,常与相应的黄酮醇类存在于同一植物体中。
六、查尔酮类:较多分布子菊科、豆科、苦莴苣科植物中。查耳酮的定位与其他黄酮类化合物不同,查耳酮为苯甲醛缩苯乙酮类化合物,其2'-羟基衍生物为二氢黄酮的异构体,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又转化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


七、二氢查尔酮类:植物界分比较少。
八、橙酮:中药中少见。
九、花色素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十、黄烷醇类:在植物中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
药理作用: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草药或活血化瘀类药物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葛根素、人工合成的立可定等均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并已用于临床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由ADP、胶原或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也有抑制作用这与一些含有黄酮类成分的活血化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二、抗肝毒作用
以水飞蓟素类化合物为例(二氢黄酮醇类)

作用机制:
1.防止肝细胞内脂质过氧化而发生细胞膜损伤。
2.促进受损肝组织的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再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3.竞争性抑制肝细胞受体。阻止食用菌毒素入侵肝细胞。
三、抗炎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脂氧化酶受到抑制有关。
四、雌激素样作用
多与异黄酮类化合物相关

异黄酮类

己烯雌酚
五、抗菌及抗病毒
如木犀草素、黄芩素,黄芩苷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槲皮素、桑色素、二氢槲皮素及山奈酚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六、泻下作用
如营实苷。
七、解痉作用
异甘草素、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样的解除平滑肌痉孪作用。大豆苷、葛根黄素等葛根茸酮类成分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症状。
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其有止咳、祛痰作用,且平喘作用与分子中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对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且多数黄酮苷元的抑制作用要比黄酮苷强。
最后编辑于 2020-01-21 · 浏览 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