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药调周法治疗月经病

发布于 2022-02-08 · 浏览 113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8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1丁当

“中药调周法”是依据中医学理论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肾阴阳和气血的变化,结合西医学关于月经生理周期的理论,分不同阶段,给予周期性用药的方法。因中西结合,各取所长,便于掌握,疗效确凿,故自20世纪60年代一经提出,便为临床认可和重视,胡玉荃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将这一方法不断深化、细化,广泛应用于多种妇科病的治疗中,既重视妇科疾病的普遍规律,又关注具体疾病和个体的特殊性,强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无论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色、经质、经量的异常,或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均可称为月经病。既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疾病,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功能低下等,亦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症等引起的月经异常。其治疗原则均可以“调经”两字概括,“中药调周法”是胡玉荃教授调经的重要法则。具体运用时,首要辨病辨证,在把握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立法处方。


(一)月经期活血通经

此期为阳气至重,为重阳转阴阶段。若胞宫内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应因势利导,促进经血排出,故此期是祛腐生新、调畅冲任的好时机,应以行气活血调经为则,使经血能顺利外排,同时切记勿过破散,防止大量出血而致血脱。胡玉荃教授常于月经第1~3天给予口服自拟经验方通胞调经合剂(主要组成:土鳖虫、桃仁、益母草、白花蛇舌草、丹皮、巴戟天、黄芪、乌药等,为院内制剂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清热、益气温肾、调经止痛之效,配伍有序,用药得当,寒热并用,祛邪兼顾扶正,临床效果满意。另予血府逐瘀胶囊或少腹逐瘀胶囊,以红糖水送服以缓急止痛;如合并痛经、经量少等,还可加适量黄酒同服,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力。


(二)经后期补肾滋阴

此期(月经第5~11天)为阴血的恢复和滋长期,肾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是月 经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气 名为肾气,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胞宫在肾气作用下,可以逐渐达到精血充盈,为经间期“的候”的孕育准备良好的物质条件。所以胡玉荃教授在此期治疗以补肾滋阴为主,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黄精、首乌、山萸肉等药,促进卵泡 发育,稍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补肾阳,取“阳中求阴,阴阳互化”之意,组方在滋补阴精的同时以“阳中求阴”之法加强药力,以顺应并促进月经后阴精气血的恢复和滋长。为下一步“重阴转阳”的阴阳转化做好准备。



(三)经间期补肾活血


此期(月经第11~14天),肾之阴精进一步充实,并在肾阳作用下进行转化,即阴阳交替,重阴转阳的“的候”阶段,是调整周期的关键。常用补肾药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补肾阳、强壮筋骨,以助阴盛向阳盛逐渐转化的趋势,加当归、赤芍、川芎、郁金、路路通、皂角刺等活血通络,以促进发育成熟的卵泡正常排卵。《妇科要旨·种子》曰:“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调经”是“种子”的重要手段,因而在补肾的基础上活血调经,达到促进患者卵泡发育,恢复正常排卵功能,纠正黄体功能不全,建立起正常月经周期的目的,为受孕创造条件。



(四)经前期温阳补肾


此期是黄体成熟和退化阶段,阴充阳长,肾阳之气渐旺。治宜补肾温阳、益气养血,以促进黄体成熟,为胎孕或下次经潮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常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益肾精、补肾阳;稍佐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等滋阴,取“阴中求阳,阴阳互化”之意;加党参、山药、当归、白芍等益气养血、充养冲任。


本文节选自《胡玉荃论治妇科病》。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38

1 15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