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重点从枣核变哑铃

“治病救人”是从医者的天职,也是政府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工作。但正如上节所述,一方面,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另一方面,社会逐渐走向老龄化,国家的医疗资源配置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安排。
目前,中国的医疗资源布局基本上还属于传统的枣核型,即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民患病时的治疗、手术和护理,而病前的预防和病后的复健投入甚少。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布局将会呈现哑铃型,即:病中的治疗和手术快速、高效,病前的保健宣传、定期体检和免疫注射疫苗等工作受到重视,同时,病患离开大医院后的后期护理、复健、心理辅导以及居家照顾等交给社区但会得到国家重点支持。作者以新加坡为例介绍医疗卫生事业的哑铃型结构。
病前
新加坡卫生部属下有一个“保健促进局”,每年预算很多,其成立的宗旨是致力于确保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享受长久的健康生活,抵御疾病困扰,以及残疾和早逝问题。该局的日程工作包括:对儿童普及健康知识, 为国民提供营养膳食建议, 为老人筛查慢性病, 控烟,推动全民锻炼身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初级卫生保健即普通疾病门诊和一般慢性病治疗,80%由遍布全岛的两千余家私人全科诊所承担,它们也分担保健宣教和疫苗注射工作。
病中
新加坡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承担了全国80%重、急症患者的医治,,包括住院、手术和抢救,国家分级为病患提供20-80%的住院津贴。综合医院不设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全部预约。药品由卫生部指定机构统一招标,零差价开给病患。通过提高管理效率,病患平均住院时间不超过7天,无需住院的日间手术占总台数的一半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与国有企业类似,用竞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病后
病患病情稳定后,将由卫生部主管部门“互联中心”与主治医院协调,将病患转到社区医院、疗养院或及其他长期护理机构如日间护理中心,节省大医院的优质资源。这些社区医疗机构多数为非赢利机构主办,但得到政府支持。就是说,通过“护理下沉”,社区承担了病患恢复健康、重新正常生活的多数工作。同时,政府其他部门如社会发展部也积极与卫生部协调,将乐龄(老年)活动中心、看护中心有条理地布局在一起。建屋发展局则持续改善小区的残障人通道、为老年家庭免费安装扶手等。
事实上,哑铃型医疗体制涉及到了病患分流和分级诊疗制度问题。中国大医院承担了过多的初级门诊和长期护理工作,这与病患的选择有关。新加坡解决分级医疗问题的经验是:
1、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严谨、医生具有信誉和能力,如需要可快捷地转到大医院;
2、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路径和方法与大医院相同,主治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关顾;
3、妥善利用经济杠杆。如果病患一定到大医院看急诊,费用会贵3-8倍。
(注:我是李斌博士。上文是拟出版拙作《从医者的人文素养漫谈》中的一节,是笔者多年医院管理培训的心得与精华。为收集反馈和意见,恳请各位大侠不吝赐教给予评论。您的鼓励是本人持续笔耕的动力。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