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比本人文章更直白!】NDMA-药品领域的人造瘟疫
NDMA-药品领域的人造瘟疫
原创: 占小兵 药视网 2020-01-04
摘要
NDMA从缬沙坦到雷尼替丁再到二甲双胍,其传播之快,几乎如同瘟疫。可以预见,如不能及时灭杀,必将波及更多的药品。
一、 什么是NDMA
NDMA为N’N-二甲基亚硝胺的缩写,在上世纪50年代,即被研究确认为2A类致癌物,即在动物试验中有数据证明会导致癌症[1]。该物质来源非常广泛,鱼、肉、蔬菜、水果、啤酒、空气中均含有数量不等的NDMA[2];在人体的口腔、胃肠道均会合成该物质[3]。
NDMA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其致癌机制为在体内被代谢为具有甲基化性质的物质,从而具有改变DNA结构的能力。其致癌量存在阈值,对于受损的DNA人体存在相应的修复机制,修复速度十倍于大鼠[4]。
二、 瘟疫之始-缬沙坦事件
2018年6月,华海药业在对其缬沙坦原料药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评估的过程中,发现并检定其中一未知杂质为NDMA,随后主动向国家药监局、欧洲药品管理局、美国FDA等药品监管机构报告。检出该杂质后,华海药业立即暂停了所有缬沙坦原料药国内外市场放行和发货,并启动了主动召回措施。
这一事件迅速扩大,波及其他药企与其他沙坦类药物,各国药政部门对该类药物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多家厂商对自家产品实施召回。
三、 瘟疫扩大-雷尼替丁
2019年9月,由于加拿大卫生部门在评估雷尼替丁药物时发现了NDMA杂质,诺华停止了其非专利药雷尼替丁(Zantac)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同缬沙坦一样,多个药企收到影响,召回了自己的雷尼替丁产品。但与缬沙坦事件的果决不同,FDA与EMA在雷尼替丁药物中对待NDMA的态度显得相当暧昧,均认为对人体风险较小,FDA甚至表示“尽管NDMA可能造成致癌的伤害,但从初步试验中发现的雷尼替丁含量几乎不超过您在普通食品中可能发现的含量。”
四、 峰回路转-二甲双胍
最近FDA与EMA都正在测试二甲双胍中NDMA的含量,对于NDMA竟然波及到了二甲双胍,FDA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FDA发文说明:“在非美国糖尿病药品中发现杂质NDMA……NDMA是一种常见污染物,在水中和食物中,包括熏肉和烤肉、奶制品和蔬菜中均有发现。所有人均会暴露于一定水平的NDMA。FDA和国际科学团体并不认为摄入低水平会导致伤害。……”。
五、 全过程分析
NDMA的待遇从缬沙坦、雷尼替丁到二甲双胍,其待遇可谓天差地远,刚开始宣扬消费者的健康高于一切,召回、禁止销售等措施纷纷出场,到对人体风险较小,直至不认为会导致伤害。NDMA的毒理学研究并无任何新的进展,欧美相关人员对其态度变化之快,让人目瞪口呆。作为一名药品行业从业人员,难免有些揣测:莫非是欧美的友邦人生觉得自己玩大了,于是赶紧收回来?但是这不是科学吗?怎能如此儿戏?
仔细一想,似乎也不奇怪,我大美利坚建群退群都玩的不亦乐乎,何况一个NDMA?只是某些把这当成科学与真理对待、紧急修改药典、到处发补研究的国内药品行业就不免有些尴尬。
几家欢乐几家愁,NDMA给很多药企带来了惨重损失,但是对于仪器供应商、检测中心、研究结构、培训机构无疑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大家都在因为NDMA大赚特赚,不亦乐乎。
六、 疑问?
1 NDMA为内源性物质,人类如果没有相关保护与修复机制,岂不是一直在自杀?如有保护与修复机制,药品中摄入的那么一点量就能作为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2 每日饮食所摄入的NDMA都远大于0.1μg/天,该限度有何意义?
3 欧美相关部门态度变化如此之快, NDMA到底是科学还是工具?
4 作为一个成名已久(60多年)的致癌物质,ICHM7为什么不作收载?
七、 结尾
NDMA事情发展至今,国内的药品行业可以说是被人溜着耍了一圈,固然脸面上有点挂不住,但是引起了更多的人的反思,杀一杀国内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唯欧美是从的风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前几天谢沐风老师在蒲公英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别再亦步亦趋、“拿鸡毛当令箭”了! ——评FDA-CDER主任对NDMA杂质的改口》的文章,读完之后对谢老师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深感敬佩。在与谢老师沟通完对于杂质研究的当前形势之后,决 定也写一篇文章呼应谢老师的呼吁,唤醒更多的同行对欧美对药品研究理念的质疑。
药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希望国内的药品行业能慎之又慎,千万不要将话语权拱手想让。我们全行业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研究,才是发展的硬道理,绝对不能搞拿来主义,因为拿来的是蜜糖还是毒药,谁知道呢?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南庆贤,方长法.N-亚硝胺类化合物与食品安全性.农产品加工(学刊),12:8-11,14.
[2] 李晓,徐志祥等.食品与饮用水中亚硝胺的研究进展.中国给水排水,2018,22(34):13-18.
[3] 蔡鲁峰,李娜,杜莎,谭雅,李珂,王远亮等.食品科学,2016,5(37):271-277
[4] 朱圣陶,刘志诚.二甲基亚硝胺的体内代谢.
延伸阅读:
4)请让我当那个倒霉蛋儿,为华海药业洗冤!—纪“烟雾弹文章”发表三周年
5)FDA、你是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揭开基因毒性杂质真面目
6)盘点ICH指导原则中的伪科学 - 警惕以科学之名的叵测居心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