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研究的思路浅析(研发、仿制药、化药)

药品质量研究的思路浅析
简介:
本人是药学出身,本硕都是药学专业,学的比较杂。毕业后直接进了药企,先后有药物合成、药品质量分析、仪器分析、原料药生产、资料注册申报的一些经验。所以呢,干的活也比较杂,接触的东西可能稍微多一些。工作期间,最大的感触就是,发现不同岗位的人,对药学的理解,甚至一些基本的概念,认识的偏差很大。有的是因为,有些从业者本身就不是药学圈的人,不懂药,属于摸鱼人员;还有一些是因为岗位不同而导致的理念不同。当然了,这里并没有贬低谁的意思,只是单纯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医药同行们交流一下看法,互相学习。不妥之处,还请同行们指正。
此次讨论对药品质量研究的一些想法,可能偏向于研发系统(研发中心、实验室),所以与GMP体系(质检中心、化验室)关系不大,硬靠的话也应该是更接近cGMP体系,动态的质量控制(其实也比较勉强)。所以,应该属于研发实验室的研究内容,而非化验室的研究内容。个人的话,还是比较认可QbD(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以及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质量控制策略。理念的进步、技术的升级,往往都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前进上升的。所以,以下的质量研究的思路以及风险评估过程,乃至后续质量标准的制订执行,均照此思路进行论述、展开。
质量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研究。广义的讲,包括产品质量的研发目标,考察指标(质量标准),试验设计,研发样品制备,方法开发及方法学验证,研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处理,产品质量参数表征,质量风险评估,质量控制手段等多个方面,资料的生成需综合考虑。狭义的讲,就是稳定性(长期、加速、影响因素)考察及数据采集。
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例:
①研发目标:
这里的研发目标就比较明确,就是自制制剂的质量与疗效与参比制剂一致。质量的话,指的是自制制剂的质量;疗效的话,一般用临床试验(BE)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达到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校。
②考察指标:
质量方面的指标:通常包括性状、有关物质、含量、溶出度(曲线)等几个方面;当然,审评中心的专家比越来越重视晶型研究,遗传毒性杂质(基因毒性杂质)研究、特殊杂质研究(如酶残留、5-羟甲基糠醛)等,其实,也都可以归属到上述的几个大项里面。譬如晶型研究,其意义在于药物晶型对溶解度的影响,即溶解度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能够按设计的速率溶解,是否存在转晶或共晶现象,有时候还需要评估共晶可能存在时,对原料药的熔点、稳定性的影响。遗传毒性杂质研究则属于有关物质研究的范畴。但遗传毒性杂质由于其限度往往较低,且警示结构通常是成系列化的出现,所以有时候对产品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挑战比较大,最好的策略就是针对结构特征进行毒性预测(sarah、dereck)+文献支持(TOXNET、CPDB、日本if文件、USP、JP、EP)。尽量通过前期的调研,减少试验研究的工作量。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再再照ICH M7进行分类及限度控制。特殊杂质,得根据品种特点进行控制,譬如缬沙坦事件中的NDMA、NDEA(属于典型的遗传毒性杂质,但又与原料药的合成工艺路线密切关联),可通过工艺路线的优化,从源头上降低制剂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压力。(另一个例子就是雷尼替丁,这个记不太清楚了。)当然,有关物质的考虑范畴不仅限于此,除有机杂质、遗传毒性杂质外,还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残留、元素杂质、溶剂残留、(酶)蛋白残留、配伍试验等。
③试验设计:
一个试验开始前,应该是有充分的试验设计的。即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参数的设置,验证假设理论的合理性,为后续的试验提供理论支持。这里的理论与试验(数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还应预判一些试验障碍,以免白白做好多无用功。譬如分析试验中的样品制备,研磨片剂样品之前,想想是否能够研磨,有些片剂由于其处方中的材料是不可研磨的,可能研磨时候就变成半固体了,无法成为粉末状态;还有就是研磨过程会不会转晶。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做滴定试验之前,待滴定样品溶液是否过饱和,固体制剂是否已完全溶出等,都是需要进行考虑的,若有必要还需进一步验证。(我的一位同事就因为显色反应不达标,而选择放弃了颜色反应鉴别项,改用HPLC进行。后来查看试验记录发现,是因为显色剂并未溶解于溶液中。处理办法就是将显色剂充分研磨后溶于温水,再进行后续的处理,结果显色成功。)
而且,一个合理的试验设计,能节省很多人力物力成本。譬如制剂组人员,做制剂的做好处方设计,合理的进行试验规划,少投一批料就意味着能够节省1批物料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还有就是,尽量把试验规划提前告知分析组相关人员,让分析组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试验设计和工作安排。有时候制剂组那脑子一热,一拍脑袋就突发奇想出了个“好的”处方,分析组就得忙的人仰马翻,弄得人机疲劳,反而影响试验进程,也往往会影响试验细节的把控。这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总之,生命诚可贵,时间就是生命。
④研发样品制备:
小试、中试、放大、工艺验证、商业化批次。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小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进行参数摸索,一定要做透,找出那几个最关键的CQAs,能为后续省不少成本。中试过程必不可少,如果有问题一定不能商业化放大。中试阶段往往是暴露问题最多的阶段,别嫌麻烦,多一些耐心,顶住领导层的压力,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中试阶段,中试样品做好了,也有利于效期的提前安排。中试做好了,往往工艺验证批此样品(或商业化批次样品)的制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建议直接选其中一批做为BE试验批次样品,有利于成本控制(当然,这是在充分的药学研究基础之上,一次性通过临床BE试验的前提下的)。还有就是稳定性样品一定要是代表性批次的代表性样品,千万别跳,而且放样量,个人建议多放一些,可以是全检量的3倍。
⑤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开发):
质量标准,应该是对制剂产品的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手段,是极其重要的技术性文件。往往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论,将关键质量参数订入质量标准中,进行质量控制。像固体制剂的常规的三大项指标:有关、含量、溶出。当然还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溶剂残留、重金属、贮藏、效期等。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液体制剂不需要进行溶出度检查,但往往要结合剂型特点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注射剂的颜色、原料药晶型(溶解度)、配伍试验、不溶性微粒、热源、内毒素等等。质量标准的检查项确定后,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方法开发及方法学验证。方法学验证力求严谨、系统、详细。相比较麻烦一点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验证,一般包括但不限于:系统适用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与范围、准确度(回收率)、精密度、中间精密度(重现性)、耐用性、溶液稳定性、滤膜吸附等多方面。
⑥疗效的评价指标:
通常有AUC、Tmax、ED50等(这个领域具体不太了解,所以不说了,希望有了解的热心专家能补充一下子吧)。
⑦研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处理:
数据采集往往是制剂质量参数的科学呈现的过程。像这里需要注意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仪器的状态是否稳定(如HPLC质控针的引入)、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自始至终用同一处理方法)、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保留位数)、对照品的效期(近效期及过效期对照品或对照品溶液的校正)、异常数据的处理(偏差处理过程及结论)、试验记录的真实性合规性(修改称样量、记录重抄、回忆版试验记录)、仪器校验周期的把控(是否验证、是否插空)等等等。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关键还是要看趋势。看含量变化趋势、有关物质的增加趋势、溶出度是否变快或者变慢等。总体趋势把握好的基础上,在进行细化的数据分析。如某次水分测定数据异常,是否是试验过程出了问题,如试验过程没问题,是否有可能是夏天空气湿度过大,或者测样空间内的湿度影响等。
数据采集阶段还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试验记录不规范、不真实的问题。有些人(很少,但确实有一些)往往是试验还没开始呢,试验结论就已经出来了。如果测得的数据不合适,就要重新配制样品、重新称量对照品、重新配制流动相、甚至不惜改称样量、稀释对照品储备液、对数据进行额外的“加工处理”等“技术手段”,总之,结果必须合适方可罢休。把本来的偏差问题,变成了真实性问题。性质都变了。就属于典型的因小失大。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掩盖问题,自欺欺人。
⑧质量风险评估(质量控制):
结合前期的研究数据,对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尤其是长期试验的稳定性数据,最具参考意义。当然,加速试验有利于提前了解长期试验的趋势。影响因素试验则侧重于对贮藏、运输、使用阶段(可视情况增加开启稳定性、半片研究)
的稳定性趋势的理解。根据质量风向评估的结论等,制订质量标准合理限度、有效期、与说明书等。当然,一般企业还会根据产品的质量特性,对原料药、制剂产品进行内控质量控制,从风险大小与成本控制等角度,综合考虑后进行适当的限度收紧。也有在工艺上进行优化的情况。如需低温贮藏的品种,应尽量减少生产后的常温暴漏时间。中间体不稳定且需要检查控制的品种,尽量简化检验的工作流程。
⑨申报资料的生成与上报:
申报资料三大点:研发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风险评估的全面性、科学性;
申报品种的质量可控性。由于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由不同的研究人员进行撰写,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往往存在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需要资料复核人员系统的进行梳理。这往往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和很宽阔的专业背景。而资料申报人员大多数是外行(其他企业了解的不多,至少我们这边是这样),因为没有药学专业背景,多数也缺少研发经历,其结果就是只能从文件格式上、附件安排等进行抠字眼。不仅看不出来本质的问题,而且通常反反复复,朝令夕改,浪费宝贵的时间。有时候,觉得如果没有资料申报人员的掺和,资料申报的效率能提高不少。(自己的感想,可能说的不对请包涵,但这是最真实的想法,虽然我也是资料申报人员之一)。总之,申报资料的内在逻辑一定要完整,要自成系统。
资料一旦上报,要记得及时沟通。报国家局审评中心的话,专家会进行技术审评,然后根据研究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发补,或审评通过。国家局有审评沟通机制,有必要的话可以用用试试(我们还没用),进行技术性的沟通。如果报资料是省局的话,往往只有审核过程,没有评价过程,沟通的机会少一些。所以,如果是往省局里报资料,更应该注意一些技术细节,表述上的科学性,尽量别有歧义。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小结:
药品质量研究的前提应该是理论明确,但结果未知的。即通过一些列的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手段,对制剂产品质量进行尽量全方位的评价。已经尽量避免认为因素的干扰。使数据以最真实的状态,反映出产品的质量属性。其目的就是通过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将产品的质量风险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
上述内容谨代表个人观点,鉴于本人能力一般,水平亦有限,如有的不妥之处,还请同行们多多指教,必洗耳恭听,虚心受教。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