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进阶干货——为何IgM抗体检测阳性认定为先天梅毒的确证依据?
2014年的梅毒诊疗指南中,先天性梅毒实验室诊断标准列出了以下三条,而除了第一条目前极少操作,而第三条明确提到了TP-IgM阳性作为先天性梅毒的确诊依据。
①显微镜检查: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早期胎传梅毒患儿的皮肤黏膜损害或胎盘标本,可查见梅毒螺旋体;
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其抗体滴度≥母亲2个稀释度(4倍),或随访3个月滴度呈上升趋势有确诊意义;
③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其IgM抗体检测阳性有确诊意义。
为什么IgM抗体检测阳性作为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依据呢?
我们先从「胎盘屏障」说起
略离题一点点,人有三大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胎盘中有子体与母体各自独立的两个循环系统(即使发展到血窦内皮型,例如兔胚晚期,仍有一层内皮细胞把两方分隔开来)。绒毛可视作半透膜,全部绒毛与母体血液接触的面积达7~14平方米;当母血在绒毛间隙以及子血在绒毛内流动的同时,即能进行物质交换。
一般认为,氧、二氧化碳和许多小分子依靠扩散与渗透;大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激素等则依靠主动转运和吞饮转运。一些更大的分子(如Rh阳性抗原等)一般不能转运;但在缺氧、创伤、特殊分娩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窜流而混杂。正常妊娠期间母血与子血分开,互不干扰,同时又进行选择性的物质交换,这一现象称为胎盘屏障。
而胎盘发育早期绒毛被覆双层上皮,外为合体细胞,内为郎罕氏细胞,妊娠至16周时,郎罕氏细胞开始消失。因此,4个月后的胎儿才会有机会被感染病毒。
那么来说一说IgM。
IgM是Immunoglobulin M的缩写,意思是免疫球蛋白M,根据结构的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种,IgM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其他还有IgA、IgG、IgD和IgE。
IgM在Ig中分子量最大,通常称为巨球蛋白,占血清Ig总量的10%,不可以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IgM由五个基本结构相同的单体组成。各单位间由一条连结链(J链)连结成“星状”的五聚体。(看到微观世界的如此微妙,可以想象一下牛顿面对宏观世界的同样微妙而苦苦思索,最后信奉了上帝。)
IgM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经抗原刺激的动物体内最先出现的抗体,因此检查IgM的含量,有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IgM在胎儿3个月后即开始合成,但水平很低,1~2岁时血清中IgM含量达到成人水平。通过结合补体,IgM有溶解细菌和溶解血细胞的作用,并能中和病毒,其效能比IgG高100倍以上。很多抗微生物的天然抗体、同族血凝素(抗A型与抗B型血)、类风湿病中的类风湿因子以及梅毒的补体结合抗体都属于IgM。
综上,TP-IgM检测阳性认定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直接依据。
Ps:
顺带提一下IgG和梅毒的检测的问题。
IgG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缩写。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来自母体的IgG在出生后数月对防御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感染起着重要作用,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IgG降至最低,6个月几乎全部消失,而婴儿自身产生IgG从3个月时才逐渐增多,故6个月后易患感染。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TPPA)检测的是IgM和IgG的混合抗体,不能区分梅毒的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能用做疗效监测。
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RPR)是指以梅毒患者的心磷脂、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等作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方法。心磷脂虽然不是梅毒的特异抗体,但对大多数梅毒患者可发生阳性反应。
一般认为,IgM型抗体和反应素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出现,经正规、足量抗梅治疗后其滴度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以ELISA检测抗螺旋体IgM抗体,或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检测反应素的滴度是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及进行疗效观察的主要参考指标。目前国内质量过关的梅毒IgM抗体试剂盒并不多见,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仍是这方面工作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非发表文章,不再文末附录,一并谢过作者。
最后编辑于 2019-01-09 · 浏览 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