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报告的写作技巧:专题系列帖之二 请大家来谈谈 影像诊断报告描述的用词。CT的描述语与平片描述的异同点;描述语与病变(病理所致的影像表现)的相对应关系

记得以前有文章、帖子谈到过,CT的描述语,一部分来自普通放射学,一部分来自最早使用断面解剖的超声(在断面解剖定位和病变形态描述方面等),又有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T)独特的用语/词。
一、平片描述用阴影,CT则应用病灶等称谓
平片的成像原理,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及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有差异,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子”图像,即阻光而产生的影子,故而将病理所致的影像统称之阴影。
虽然CT检查也是用X线作照射源,也是依据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对X线的吸收(衰减系数)不同,检测透过物体(衰减后)的X线强度不同来成像。但是,不是将衰减强度不同的X线(影)直接“印”在底片上,而是探测器接收衰减后强度不同的X线,经模数转换后转换成数字信号输送至计算机。由计算机根据扫描断面各单元(像素)的衰减值,将这些数据组成矩阵图像。借助于数模转换器还原成模拟图像,再由图像显示器和胶片以不同灰阶梯度以解剖断面组织器官的形态来呈现的图像。所以,CT断面图像均为计算机重建的与组织器官(病变的)真实形态基本一致的断面解剖形态影像,因此,定位需要更精确,描述病变则应当与传统X线(平片、透视)描述术语有所区别。个人所见,其描述语应当把病灶直接称之为灶,病灶内的异常改变(不同密度/信号区域)部分用区/灶/直接形态/征描述,亦可根据其形状用“带”来表述。
例:右肺上叶可见一片团灶,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或不规则高密度灶),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例:胸腔后部可见弧形液体密度带,最大深度约……
二、胸部病变的基本征象, CT也应当注意描述语应与其基本病理改变相符/或相对应
如肺内渗出性病变,描述语对应的应当是:云絮状/片絮状/絮状(平片用描述术语---阴影)(CT用描述术语---灶)。
◎常见的相关病变: 肺炎、浸润型肺结核、肺水肿 等。
但实际工作中审报告时,经常见到写报告者将渗出性病灶描述为斑片状影/灶,或片絮状高密度影/灶,边缘模糊/欠清。如果每份报告都去修改,真的凭空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不胜其烦。
要知道,斑片状影/灶,相对应的应当是纤维化或以纤维化为主的病灶,病变密度相对较高,一般边缘清楚。高密度影/灶就毋庸赘言了,是指钙化或骨化病变。这些词语,用来描述渗出性炎性或其他病变显然不合适。其前面的描述用语与后面的边缘模糊/欠清本身就自相矛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些同行们缺了一道基本功——认识人体病理改变所产生的影像和生理功能异常的影像表现,掌握与之相对应的描述术语。如磨玻璃样改变、云絮/片絮状改变、斑片状表现、条索状影/灶、高密度影/灶所对应的是那些病理改变,大致是哪一类疾病。粟粒、结节、团块界定的标准是什么,薄壁、厚壁空洞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基本功都应当很好的掌握。
再就是要注意多掌握一些描述用语,形象的、灵活的用于报告,争取报告不千篇一律。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考验我们所掌握的词汇量、表达能力。
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踊跃发言,谈谈各自的经验和观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