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转帖】中医骨伤博士 学医十五年回顾

发布于 2015-02-03 · 浏览 1.3 万 · IP 湖北湖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0 年零 10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说起读博,要从上大学说起。本人2000年上大学,原本成绩还不错,但是因高考前半个月流鼻血被某知名医院误诊为鼻咽癌,严重影响发挥,结果上了渣渣中医学院,哥原本是要某985预招的国防生(水声探测专业),于是乎踏上了“中医+医学”这个让人有点无语的小贼船。
大学5年,学习还算努力,看书不只是看重点,奖学金无数,各种体育奖(主要是篮球),眼瞅着要顺利考个研究生继续学习,恋爱了,于是乎花钱月下、卿卿我我、分分合合等等(期间剧情过于复杂),多少一点影响,最终考研因分数不够高再加点目标学校的暗箱操作,调剂至母校渣渣中医学院,因一直觉得在渣渣中医学院上学让自己多少有些憋屈,于是放弃。
此时因与妹子性格不合及其他等等原因,两人分手,当然十年后再回首,当年的自己也是有些纠结于某些不该纠结的小问题,后话了。当年许多人搞医疗器械,于是乎,哥们儿参加到器械贩子大军,无奈当时找的单位平台的确有限,干了半年公司无疾而终,只得作罢。
年后回到家乡,凭着还算过得去的综合素质找到了一家二甲医院(400床位),因为学的是中医骨伤专业,在骨科干,三个月后家乡所有医院中医专业的全部清理出西医科室,于是哥们被赶到康复科。此时是椎间盘介入、疼痛相关治疗技术刚刚在国内开始广泛推广的时候,于是哥们儿被医院送去进修(得感谢院长大人对我的栽培,才去不到半年就去进修),进修的那个主任是个名气不是很大,但是手上特别有活、理论也特别扎实的教授(跟宋文阁教授、卢振和教授特别熟的一位教授,搞疼痛的估计猜的到),所以受益良多。而且此时静下心来,觉得在医院混确实需要研究生学历,于是趁着进修,同时复习。
半年后回到单位,因本人解剖、动手能力还过得去,加上椎间盘介入的东西基本想明白了,立即开始颈腰椎椎间盘介入(臭氧、射频、胶原酶等等)(当时执业考过了,还没拿证),所以科室和医院还挺喜欢,这个时候研究生再次考上了,当然还是渣渣中医学院,此时的心态不那么浮躁了。
于是就和本地某三甲医院(本地排第二,开放2800床,现在在院4600病人)签了培养合同(呵呵,挺对不起之前的二甲医院的,不过我赔了钱,他们也不亏),但是因为新医院才开放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科病区,急缺医生,所以我上研究生基本就是报了个到,半年的基础课也基本没怎么上,然后就一直在临床干,所以一个强化英语、免疫、病理、解剖、生化、分子生物、统计的好机会就错过了,现在回头看,损失还是挺大的,虽然每个月都挣到了一点钱,比读研的学生强,长远看真TM亏大了。
在三甲医院上班,刚开始的主任是个忽悠派,因为新开科室没什么病人,所以天天跟着主任到处喝酒,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半年后老主任去一个大科室当主任了,来了一个新主任,这个主任心内出身,干过多年急诊,临床水平很硬,也很爱学习,雷厉风行,脾气不好,呵呵,于是中西医结合科开始换新颜了,病人多了,而且老年病重病人很多,哥们开始干大内科了。
大内科需要西医比较扎实,临床思维开阔,知识面广,哥们中医骨伤出身,干不来,病历都写不好,主任开始让我们几个中医出身的转科,我第一个。第一站就是心内,我擦,第一天就是夜班,来了两个急性心梗,我医嘱都不知道咋搞,还在住院总是个有经验的副高(985的硕,现在在美国博后),而且人好,手把手的带着我收病人。在心内待了第一个月,我基本每天只睡3-4个小时,除了每天的工作以外,把内科心内那点东西看了快十遍,心电图也慢慢能看懂一部分了。所以第二个月住院总给我分了10张床,最多的时候手上18个病人,最多的一天一个人收了12个病人。经过心内的锤炼,我到呼吸、神内等等科室(只转内科,因为以前干过骨科,所以外科不去),慢慢的也容易适应了。
回到科室,因为是第一个转科回来的,科室又是新科室,大家年龄差不多,主任让我当住院总,亚历山大啊,病房心衰、脑梗、酮症酸中毒、呼衰的病人都有,没办法,医院该开的科室开齐了,只能捡别人不要的病人,比如心衰的,在心内科没啥上支架或者球囊反搏指证,或者应该上但是不上,就都来我们科。刚开始当老总,因为二线不是100%夜里在科室(不过住的比较近),所以不敢睡,有点风吹草动就守着病人,有时候病人不稳定,直接在床边坐一夜,到后来书看的很熟了(有的是看指南),再有经验多一点了,有60-70%把握的时候就先自己用药,锻炼锻炼独立思维能力,看情况再请示上级。慢慢的感觉就来了。呵呵。有时候忙一夜虽然很累,虽然第二天接着上班,但是把病人搞过来了还有点成就感。
干了一年半住院总,除了结婚休了十一天,剩下所有时间都在科室,最长有七八天连楼都没下过,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挨骂无数,呵呵主任是那种只要搞得不尽善尽美就要骂人那种(除了业务上要求严,态度上要求也严;我曾经给病人喂过饭、檫过屁股、陪聊3小时等等,哥们收到的感谢信和锦旗也最多),哥们终于心里有底了,看病的思路开始清晰了,刚开始上班那种各种怕的感觉没有了。而且因为大内科思路还比较宽,慢慢的有专科大会诊的时候请我们一起了。
只搞临床研究生不能毕业,所以在科室帮主任完成了一个市级科技局课题,课题从头到尾都是本人整的,当然主任去跑的关系。虽然之前发了几篇统计源,但都是临床的,这是第一次接触到科研,所以真真正正的开始读文献,前文所述,哥们基础医学的底子源于本科(中医院校的西医教学,非常简单,基本没学到啥),研究生期间又基本没学,看了许多中华的文章,虽然通篇都是中国字,基本不懂,什么上游,什么启动子,什么P53,什么锚定蛋白,什么PCR,什么Micro RNA,看了100篇,还是完全晕的。于是恶补相关生化、病理、免疫、统计的知识(当然还是很渣,不系统),书上找不到的,就百度百科,最后大概弄懂了自己课题该咋搞,最后硬着头皮测了几个指标,勉强课题结题。但是通过这次实验,我还是大概搞清楚了科研该怎么搞,如何设计,如何查文献,如何养动物,如何建模,如何筛选指标。还有就是通过跟实验室的老师学习,会自己独立整ELISA和WSETERN 了,还算有些收获。
做完实验,又干了两年,再次去进修疼痛(科室意识到只搞大内不是长久之计),有幸接触到疼痛学国内顶级教授,进一步调整了理念,也读了大量翻译过来的书和文献,介入技术也有所更新。
进修的时候意味着不用每天上班上到晚上八点,意味着不用每个周末上班,自然又有了大量复习的时间,考虑到在医院混没有博士学位实在是渣中之渣(医院已经一百多博士了),所以开始报考渣渣中医学院(升级到大学了)博士了。为什么不报国内好的大学打个翻身仗,呵呵哥们还是有自知之明,毕竟硕士期间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有限,英语也不是很好,而且多年不干骨科,骨科的前沿都不清楚,再有大牛学校对中医出身大多不待见(中医出身的西医底子、科研能力确实差很大一截),所以立足本身,还是报了渣渣中医学院。
第一次考,因为准备充分,考的还行,但是因为提前没通知导师(就是我的硕士导师),导师当年的大弟子也报了,而且也上线了,那哥们本来考复旦,初试第一,但是你懂得,因为中医出身,PASS了,所以中医学院这个备胎他必须得上才有学上。于是乎,我们PK,这哥们英语很好,而且医学英语还挺好,所以口试的时候哥们不敌他,PASS了。
第二年再来,因为有了宝宝,而且在家上班,依旧是每天上班到八点,所以回家等娃睡了(半岁以前还闹夜)基本也只能复习一小时就一两点了。再加上我管的病人有一个猝死的纠纷(同济鉴定20%。华西鉴定15%责任。家属仍闹,闹得很大,公安出动数次),压力很大。我记得12月到2月基本没怎么复习,因为压力太大了,什么书都不想看,有一次喝闷酒喝失忆了结果半夜抱着老妈痛哭了一场(第二天啥也不记得)。后来老妈劝我,当医生压力都够大了,够累了,实在不行就不考了,别把自己整疯了。我也就不把考博这个事情放心上了。到了3月份,因为只有20天了,加上那段时间恰好重病人不多,于是每天抽各种时间看看书,还做了英语一套真题。上火车的时候想着就当自己放两天假,万一哪一门没考好,立即不考了去逛街。
结果英语一做,比想象的简单很多,顿时有了信心,于是中午草草吃了口饭,把下午考的重点快速复习了一遍,结果中午突击看的,下午考了两题,呵呵。晚上又是一顿突击,第二天考了三题。这就是运气啊。出分的时候居然考的比第一次还高,有一门还考了所有报考这个专业的第一名。复试的时候有经验了,花了一下午把一个800词自我介绍和专业设想背的烂熟,把一个副教授PK下去了。
于是顺利的于去年到渣渣中医药大学读博士,初到学校,意气风发,虽然学校不咋滴,但是哥们想着只要努力,差学校也能出点不那么太差的学生,。
呵呵。可是呆了一周,情况变了,博士的课程特别少,就免疫、病理、英语、马克思、分生、解剖几门。而且老板之前的课题全部结题,目前手上暂无课题,不用跟着老板干活,老板还交代好好上课。
于是乎上班了很多年,几乎没怎么休息过(节假日基本都上班,我们医院比一般医院更变态),突然闲了,有大把时间了,极不适应,最先干的事情就是玩。电视剧电影各种看,游戏(坦克世界、飞机世界等等)各种玩,各种找同学朋友聚会、喝酒、KTV等等。以前因为担心不好好学习、不认真看病、不兢兢业业会导致医疗高风险的自律性随风而去。对面寝室的哥们儿更绝,课都不上,“都博士了还去上课?”是这哥们的口头禅,每天睡觉,还有的哥们儿就在单位上班,根本不来。这种大环境之下,跟着跟着就越来越放松了,除了上课,啥都不搞,呵呵。当然这跟渣渣中医学院也有关系,博士的导师无课题,导师无经费,导师无方向。。。(简称三无)。所以个人也没啥可干的。
浑浑噩噩的过了两三个月,看到一个很少上课的哥们黑着眼圈上课,课间还拿着外文文献狂看,一问,原来这哥们的老板(渣渣中医学院的大牛)手上有国自然N项,这哥们天天抡圆了实验都做不完(所以很少上课),我突然一瞬间有种极强的负罪感,别人这么拼的读博,我在干什么。(现在想想,干临床10年,放松的使劲的玩一下也有好处,得肿瘤的几率会下降,呵呵)
前面说了,本人科研能力极为有限,英语也不好,想着自己除了上课啥也没干,当然,上课补补基础也是好的,起码现在我看基础研究的中文文献不费劲了,生化、病理、免疫、分生现在基本算是系统的认真的学了一遍,各种主要的通路、因子、各种实验方法开始慢慢熟悉了。于是乎想着看英语文献。看英文文献刚开始读个标题都困难,首先公共英语不好,其次没学过专业英语,所以极为费劲,只好开着有道,这边把中文关键词输进去,那边把翻过来的填在PUBMED里,下下来以后,再用有道逐词翻译,就这么各种折磨。看第一篇,大概用了12天,才基本上可以通读了。光第一篇不认识的单词有366个,于是开始看第二篇,第二篇更痛苦,不认识的词更多,但是时间只用了4天就大概可以通读了。就这么慢慢磨着,其实我从看英文文献到现在大概就1个半月多的时间,现在可以一两小时左右看一篇了,专业相关的词通过反复记笔记,慢慢的可以不查字典了,而且通过读文献,尤其是综述,可以大面积的了解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给自己一些启发,于是自己慢慢有了一点想法,可以试着去验证。
机体内的各种生化过程如此复杂,从结构到形态到功能到代谢到变化,各种物质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的运作目前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知道某个点,或某几个点,如何慢慢揭示,如何与临床发生联系,是个巨大的工程。既然已经读了博士,要对得起家人同事的期望,要对得起自己的青春,还要对得起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哈哈,希望自己能继续慢慢努力,慢慢提高,勤于思考,能为这个巨大的工程尽一份力。
虽然学校是渣渣,自己也是个学渣,跟论坛里那些中科院、北医、上医那些大牛学校的博士,SCI N篇,国外顶级实验室交流,我简直渣到极点。但是能力有大小,哥们起码已经是个看病还不错、负责任的医生,争取成为一个能有点小成绩的博士。
加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 万

49 51 3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