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应用研究
入72, 叙事药学-总65)-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61)(641-650)650条,
录自:F:\No.1 [NTFS 系统]\ 根目录\辛学俊论文汇编, 2024-08-30,-分类开始-
『一言九顶』:你的帖子被人收藏了9次
2020-05-31;17:00
一言既出,众人来顶。这就是实力!你的帖子被人收藏了9次,马上去看看吧:
读书笔记:
1, 阿司匹林抵抗: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并非都能获益;甚至加大阿司匹林的治疗剂量,仍不能有效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和血小板的聚集。
2, 阿司匹林抵抗分类:①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②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实验室检查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3, 复方丹参滴丸,参减少阿司匹林抵抗。脑梗死患者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剂量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并且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也明显降低。
4, 安全性较好,本研究中,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患者出血风险没有增加,
5, 用法: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
6, 期盼:能有更大样本、更多观察指标,进一步研究探讨。
2014-09-06
---------------
复方丹参滴丸
治疗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应用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涂小平郑传丽许贤瑞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8-28 第 C-11 版:循环周刊
1971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文(JohnVane)首先提出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中以前列腺素H2(PGH2)为底物的血栓素A2(TXA2)合成的功能,从而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之后在多个大型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100mg/d)对部分患者不具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文献报道,8%~6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其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能被很好地抑制,出现阿司匹林抵抗。2009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们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加用双嘧达莫,比较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和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结果两组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或双嘧达莫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脑梗死复发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可以作为补充性治疗。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 阿司匹林抵抗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①0.5mg/ml花生四烯酸(AA)诱导时血小板聚集率≥20%;②1.0m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时血小板聚集率≥70%;满足①和②时为阿司匹林抵抗。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②近1个月内未用过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吲哚美辛、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复方丹参和银杏制剂等;③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正常,无出血性疾病;④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符合阿司匹林抵抗诊断标准;⑤同意进入本研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有家族出血性疾病史或个人患有出血性疾病,如活动性消化道溃疡;②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大于450×109/L;③近期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④患有恶性肿瘤、痛风等疾病者;⑤肝肾功能不全者;⑥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⑦依从性差,预期不能随访者。
临床资料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1岁,平均(61.98±7.92)岁;颈内动脉系统病变4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0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35±4.21)分。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9~70岁,平均(61.55±8.12)岁;颈内动脉系统病变3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例;入院时NIHSS评分为(15.29±4.2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对照组加用双嘧达莫150mg qd。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均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事件和6个月内再次发生脑梗死情况。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仪器:美国Chronolog血小板聚集分析仪;诱导剂:AA(终浓度0.5mg/ml)和ADP(终浓度1.0mmol/L)。检测方法: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上午8:00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ml,置于抗凝真空管中,在3h内用比浊法分别测定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经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以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部分患者出现头昏、头痛、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但均未影响正常治疗,而且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发生,实验前后未发现肝肾功能变化。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脑梗死再发率比较[n(%)]

讨论
临床试验荟萃分析证实,阿司匹林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显著降低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脑卒中的风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的环氧合酶-1活化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残基乙酰化,导致其失活,减少TXA2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并非都能获益;甚至加大阿司匹林的治疗剂量,仍不能有效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和血小板的聚集。于是,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两种。①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②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实验室检查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包括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抵抗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可能原因为:①患者存在其他可以激活血小板的途径;②药物效应不同,部分患者需要更大的剂量,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③有些患者虽然给予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但是机体仍能生成TXA2;④可能存在药理学作用靶点的变异。血小板的活性与脑梗死的发展、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所以,改善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剂量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并且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丹参含有丹参素、丹酚酸B,三七含有三七皂苷R1等,各成分相互协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和稳定血管内皮等作用,从而活血化瘀和通痹止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从多层面和多靶点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功能,其主要机制可能如下。①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磷酸二酯酶(cAMP)的活性,使cAMP增加,同时降低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②复方丹参滴丸可以降低血浆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而GMP-140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始动作用,使血小板黏附、聚集。③可以抑制患者血小板胞膜蛋白激酶B的活性,而蛋白激酶B在血小板聚集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患者出血风险没有增加,表明其安全性较好。李江等也报道,99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后,没有发现脑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并且在试验前后监测受试者的肝肾功能无变化,为其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发现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具有协同作用,当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时,可能也减弱了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降低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从而降低再发的风险。其具体作用机制,期盼能有更大样本、更多观察指标,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文选自《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第35卷第2期
最后编辑于 2024-08-30 · 浏览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