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六—临床验案
熊胆,作为中国四大动物药材(熊胆、麝香、虎骨、牛黄)之首,素有"药中黄金"之美誉。熊胆入药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始载于中国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纪元659),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朝鲜许俊的《东医宝鉴》等古今中外医书中均有详细论述。熊胆主要为棕熊、黑熊的干燥胆汁。在中国熊胆主产于东北、华北地区,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省;产于云南者称“云胆”,品质最优;产于黑龙江、吉林者称“东胆”,产量最大。熊胆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等功效。
熊胆出自《 药性论》;《本草图经》:熊胆阴干用,然亦多伪。欲试之,取粟颗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纲目》:按钱乙云,熊胆佳者通明,每以米粒点水中,运转如飞者良,余胆亦转,但缓耳。
药名:熊胆
汉语拼音:xiong dan。
英文名:Bear Gall, Gall of 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Asiatic Black Bear,Gall of Ursus arctos Linnaeus Brown Bea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2、Ursus arctos Linnaeus.
功效分类:外用药、清热药、明目药。
科属分类:熊科。
别名:黑熊、熊、猪熊、狗熊、黑瞎子、登仓、狗驼子、罴、黄熊、豭罴、马熊、人熊。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经;胆经;心经;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
主治:湿热黄疸;暑湿泻痢;热病惊痫;目赤翳障;喉痹;鼻蚀;疔疮;痔漏;疳疾;蛔虫,多种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2-0.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服用禁忌:虚证禁服。
文献论述
1、《本草经疏》:熊胆气味与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凡胆皆极苦寒,而能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小儿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用此泻肝、胆、脾家之热,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及痘后蒙闭者,多因肝、肾两虚,宜滋阴、养血、清热为急,诸胆皆不得用。
2、《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3、《唐本草》:疗时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心痛。
4、《日华子本草》:治疳疮,真鼻疮,及诸疳疾。
5、《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
6、《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7、《本草述》:治喉痹。
8、《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
9、《随息居饮食谱》:治疗疽。
常用选方
1、治小儿惊痫: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食疗本草》)
2、治小儿一切疳疾,心腹虚胀,爱食泥土,四肢壮热:熊胆一钱(研),麝香半钱(研),壁宫一枚(去头、足、尾,面裹煨熟,研),黄连(去须,取末)一钱。上同研极细,以蟾酥和丸,黍米大。每服五丸,米汤送下。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麝香丸)
3、治疳羸瘦:熊胆、使君子仁各等分。研细,放人瓷器中,蒸熔,宿蒸饼,就丸麻子大。米饮送下二十丸,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丸)
4、治小儿奶疳,黄瘦体热心烦:熊胆一分,青黛半两,蟾酥半两,黄连末半两,牛黄一分。上药,都研如粉,以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5、治蛔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外台》)
6、治目赤障翳:熊胆少许。化开,入冰片一、二片,铜器点之。或泪痒,加生姜粉些须。(《齐东野语》熊胆丸)
7、治五痔十年不瘥:涂熊胆,取瘥止。(《千金方》)
8、治风虫牙痛:熊胆三钱,片脑四分。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摄生众妙方》)
9、治小儿府疮蚀鼻:熊胆半分。以汤化,调涂于鼻中。(《圣惠方》)
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一—真真假假
【讨论】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一~真真假假
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二—视频汇总
【讨论】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二--视频汇总
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三—技术之争
【讨论】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三——技术之争?
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四—产业之争
【讨论】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四——产业之争
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五—伦理之争
【原创】取熊胆与喝牛奶 取熊胆与喝牛奶
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六—临床验案
【讨论】归真堂事件讨论专题之六—临床验案
中医欢迎您,欢迎理性讨论,谢绝攻击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