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科研随想录

发布于 2003-06-13 · 浏览 3179 · IP 湖北湖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1 年零 33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 原文由 nneeww.bbs@bbs.sjtu.edu.cn 所发表 】
来 源: from bbs.sjtu.edu.cn ([202.112.26.39])
日 期: Wed Nov 14 21:48:52 2001
发信人: lakewater (My headache will go on),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科研随想录(1)--民营企业家的精神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Mon Sep 10 17:29:02 2001)
科研随想录(1)--民营企业家的精神
真正做学问,是要一种精神的。民营企业家有种为自己干活的务实精神,有种猛冲猛打、锐意进取、死死咬住项目不放的精神,有一种从早干到晚、星期天也不休息、有家不回有孩子不抱的精神,是现在的研究生做科研所缺乏的。
学生不是老板的打工仔。不要把自己默认为老板的打工仔,如果把自己默认为老板的打工仔,则不能真正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老板是董事长,手下的学生应该把自己默认为项目经理,要把老板交给自己的工作真正当作自己的事情,真正落到实处。要独当一面,做好可行性分析、项目设计、药品管理、经费管理、时间管理和文字处理,在科研中培养管理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不好实验,连觉也睡不着,中午也不要休息了。只有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做好科研,否则把自己当作国营企业职工,下班铃一响就吃饭,今天没干完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吧,实验做不好就做不好,自己也不急,只故自己打游戏上网看录象,这样怎么能做出出色的科研呢?
总之,我的观点是:民营企业家的那股锐气,那种为自己干活的精神,那种死死咬住不放精神,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讲是有很大启示作用的。科研和管理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
科研随想录(2)--对出文章态度的再认识
一个人对钱的观念和文明程度会随着拥有财富的增加而变化。我从小生活在贫民区,那里的人很穷,越是穷的人越是把一点钱看得比什么都大,涉及金钱利益的时候非常斤斤计较,看电视不开灯,冲马桶用掏米洗菜水,热死不乘空调车,在菜场里为了便宜五分钱还要讨价还价老半天,临走前还趁人不注意从摊贩那里捞上一把。子女为了房子展开激烈争夺的屡见不鲜!而当一个人有一千万的时候,对钱的认识和文明程度会有新的变化,人们会为了成就感而工作,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吃饭而工作。人们会更加慷慨,更加心胸宽广。至于象李嘉诚那样,就更是一种新境界了。
同样,我对出文章的态度也随着出文章数的增加而变化。没有文章的时候很喜欢出文章,觉得文章多很扎台型,现在不是到处搞攀比吗?为了出文章,据复旦校报上讲,现在很多人不是流行一篇文章拆成三篇来写吗?不是流行“快报 + 长文章”吗?评奖学金不是要文章吗?出国不是要文章吗?
以前有人批评我的文章是短文章,我忿忿不平地说:“短文章也是文章!有总比没好!”,但是随着文章数的增加,我觉得文章多又不能当饭吃。如果我要出国,那么两页的中国文章也拿不出去啊。如果我将来要当教授,那么底下的评委又不是傻瓜,文章档次当然很重要。看了外面一些学校一些人的博士论文最后一页“文章发表目录”,发现有的人文章很多,三十几篇,但都是名字也没有听到过的杂志和会议论文,而且一大半都是第10作者,一篇外国文章也没有。这样的“文章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更多地接触了Journal of Catalysis上的文章,更多地了解了我的美国老板--Zaera教授文章和老板的老板--Somorjai的第一流的文章。Zaera的文章并不多,一年只出10篇,起初我带着一些嘲笑的眼光看这个数字“10篇”,但是查到原文,发现这所谓“10篇”,真是一篇抵得上中国人10篇,文章长得不得了,每篇文章印出来15-20页左右,数据多得难以想象,讨论占文章长度的1/2。至于内容,更是有意义的。看了这些文章,的确对我出文章的态度产生很大影响,即:我希望我将来的 Paper List 上都是长文章,都是高质量的文章,这也是中国老板经常教育我的。
科研随想录(3)--两种不同的科研风格
我们实验室今年有两个人出国--我和我师兄。我们从主观上讲都想搞好科研,但我们的科研风格,是两种各有千秋的风格。
我师兄是那种沉得住气的人。他喜欢做那种难度大得惊人的课题,而对“不做也能想象得出大致结果”的课题显然不感兴趣。他可以容忍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实验毫无进展,他能够忍受成百次的失败,他能从容不迫地坚持做实验到硕士论文写作前几天,他能卧薪尝胆待业考托福GRE联系出国。
而我的科研风格,受做生意影响很大。6-7年前的两个暑假,我在舅舅的公司当销售员。做零售就是这么一种心态,就是“每天要确保营业额”,如果今天没有什么生意,宁可降价也要确保营业额,如果当天不完成一定的营业额,心里很是不安,如果几天没有做到生意,更是急死了。做生意还有另外一种心态,就是总归拣好做的来做,不好做的不做。
于是,到目前为止,我的科研风格就是喜欢做那些每天都有数据进帐的实验,哪怕是机械操作。我不大喜欢做难度大得惊人、连影子也没有的课题。我倒比较喜欢做工作量大得惊人,但至少能做出来、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知道明天该做什么的课题。
我师兄和我科研风格的不同,除了和彼此个性有关以外,可能和专业特点有关。他搞的是材料合成,我搞的是催化。材料合成要动脑子的,失败的可能性大;而催化是“苦功型”的。你说真正有多少特别的创造发明在里面?很少有。催化就是不厌其繁地做做做,焙烧温度的影响、负载量的影响、稳定性考察,或者是TG结果、TEM结果、XPS结果、IR结果、XRD结果、反应测试结果....
我难以区分这两种科研风格,哪种更好些。也许我们以后也要做生意的,这两种风格照样还会体现在彼此的做生意风格中.
科研随想录(4)--发表文章和积累
很多同学都希望出引用因子高的文章,其实出文章也有积累效应的。催化界文章的最高境界是Journal of Catalysis,这个杂志并不是随便投投就一投即中的。
在Journal of Catalysis发表文章是需要工作积累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在这个课题上做过很多铺垫性的工作,获得了很多经验,在自己经验和积累的基础上,在自己体会深刻的领域,往往能够取得突破;第二层意思是你在这个领域做多了,发表了很多文章,到最后这个领域的专家都认识你了,知道你的工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对这个领域的重要性,那么给予发表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即审稿人就是搞这一行的,也看人头的,也知道做这一行有这么个小有名气的人,而假设一个“某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的名字也没听到过的人也来投这个杂志,多半是退稿;如果审稿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也会看投稿人的“参考文献”部分,以前有无在这个领域发表过文章,在这个领域的国际杂志上发表很多系列工作的人比什么也没发表过的“新面孔”录取机会高得多。
2000年,我们课题组实现了Journal of Catalysis零的突破,而为了这个零的突破,我们在固体超强酸方面做了10年的铺垫,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催化剂制备、表征方法,搭好了装置,并熟透了文献。10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工作,逐渐从国内走向国外,工作被国外多篇REVIEW引用,国外一些做超强酸的大家也来函索取发表在中国杂志上的文章。正是在这样一种好氛围的熏陶下,才能够形成一定的飞跃,厚积才能薄发。当时设想我们组如果能有突破的话,最有希望在这个领域突破,可以说那篇Journalof Catalysis是偶然中的必然。
一回生,二回熟。同一个杂志投多了,编辑也知道你投过来的稿子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不是“戳一*”混一篇文章。老客户了嘛,因此就很好通过了。这也是一种累积效应。
科研随想录(5)--“废数据”
大家硕士毕业了,完成了薄薄的一本硕士论文,但是回过头去想想,这三年里面,人也天天在实验室,但是为什么硕士论文那么薄?吉林大学徐如人小组的学生人人出一堆文章,而我们为什么出文章那么慢?
大家一样在做实验,但是我们的数据的“有效利用率”是多少呢?起码1/3-1/2的的数据都是废数据!科研是要能够耐得住失败的,但是很多失败都是自己主观原因造成的!!!
首先,不看文献不做实验。不要文献也不查查好,急着做实验想一星期出篇文章,结果做了老半天,再看看文献,发现几年前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文献的实验部分也不看看清楚就做实验,等到写文章了才发现自己的反应条件全部都是错误的,全是废数据。还有,文献也不看看清楚,等实验做完了才发现自己的结果和前人结果有严重矛盾,自己又不是什么一言九鼎的催化大师,写好的文章也只能往垃圾桶里扔了。
其次,药品纯不纯啊?不要跟我说你从实验室角落里随便拿了一瓶什么“1970年国营**化工厂”的药品来做实验噢。在有些精细的实验中,即使是买来的“分析纯”的药品,都要事先检验纯净度的。提纯是难免的。别到了最后才发现药品不纯,结果做的数据全废了。
再次,不要节约用钱啊。在家里不要把水龙头拧成滴水成线而水表不转的状态,在实验室不要把气相色谱记录仪的走纸速度调成只出峰面积而不走纸的状态。光看峰面积,你叫我如何判断这个数据有用没用?假设基线没走稳,则数据没用,但是如果记录仪不走纸,我如何判断基线有无走稳?
善于观察的人能发现新现象,实验中往往能发现微量的新物种,这些物种对判断反应机理有重要作用。比如有人发现在固体超强酸催化烷烃异构化中有微量烯烃生成,于是新的反应机理就突破了。而假如你把气相色谱的最小峰面积设得很大,那么你怎么判断有没有新物种生成?如果有,量又是多少?
还有,实验条件事先设计好了没有啊?不要对我说你的这个系列催化剂负载量是10%、20%、30%、40%,而那个系列催化剂负载量是0.1、0.2、0.3、0.4 g/g 载体噢!!这两种计量方法是不同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两种计量方法是非常可笑的,把一种换算成另外一种,就会带来“负载量为 9.09%, 16.67%, 23.08%, 28.58%”这样难看的数字。而且两个系列催化剂之间根本无法对比,因为它们的计量是不同的。
做实验还真是一门学问,没有猛干精神不行,光有猛干精神更不行。“多动脑筋少动手”,不错不错!!
科研随想录(6)--出文章秘诀
系里规定硕士毕业要一篇SCI,博士要两篇SCI,能否完成?很多同学愁眉苦脸怕完不成,其实是不知道“行情”,吉林大学、大连化物所南京大学有些牛人的学生,出起文章来速度很快。博士毕业10篇外国文章都不希奇。
出文章,的确有窍门!!别的我不敢说,我来说说催化吧!!
首先,“鲜花需要绿叶陪衬”,你研制出一种好催化剂,你就要拿10种不做也知道没有活性的催化剂来衬托它的好。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否则审稿人就会说:“空白实验做过了吗?不加催化剂有没有活性啊?你的二元金属氧化物活性很高,你和它们各自的母体氧化物比较过吗?不比较你怎么证明二元比一元好?你的是二元固熔体,你做过二元氧化物机械混合的催化剂吗?你的是Si-Al,你做过Si-Ti吗?你做过Si-V吗?你怎么知道Si-Al最好?还有,你的催化剂和文献报道的最好的催化剂比较过吗?退稿!!”
其次,数据越多越好,有些东西也许是你不做也知道的,但是不能因为不做也知道规律而不做,越是做得出的东西越是要做。文章里不能老是有标新立异的东西,大路货也要有,这是文章的血,这是文章的肉,这是稳拿的数据,这是体现工作量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比如外国催化大师做杂多酸铯盐的新反应,每开发一个新反应,自然先要把杂多酸铯盐表征一番。这种东西不做也知道什么样,但做了更好。XRD,红外,热重,酸量......这种稳拿的数据先做好,然后做一个别人从来也没做过的反应,就可以发篇好文章。
还有,外国有的人机械研磨法做LiMn2O4尖晶石,用来做电池。那种文章很好出。要是轮到一些不会混文章的人来做实验,准保是“一点法”,即给出一个最佳配方,然后测测电化学性质。那个外国人会做,他考察了研磨时间的影响:不研磨、研磨2, 4, 6, 8, 10, 小时,看它们的XRD、比表面、TEM变化,很有规律;然后考察了焙烧温度的影响:不焙烧、200,400,600,800,1000,1200度焙烧,看它们的它们的XRD、比表面、TEM变化,很有规律,并用TG/DTA和前面结果关联;最后考察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质,就出了篇好文章。
这可不是投机混文章,这是科学的严谨态度!这是不厌其烦!!很多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 Surface Science 上面很多文章都是这么做条件实验的:改变吸附气体的吸附量,改变脱附温度......
要想出长文章就是要苦做,数据往多里做,文章往长里写。想省力,最好做两个星期就出篇文章反而适得其反。做实验不一定是速率决定步骤,审稿才是。与其数据不丰满而被退稿,来回四个月过去了,还不如静下心来把数据补补全,把文章写写好。把工作量调整到正好够发“某某学报”的程度而把工作嘎然而止是可惜的。要“法乎上,取其中”,数据能充实尽量充实,文章能丰满尽量丰满。 还有,写文章要“你有我有大家有”,充分引用他人工作。这可不是拍审稿人的马屁。文献没有引用好只能说明你文献把握不全,不能正确领会这个课题的意义和动向。另外,数据规律也要和别人大致吻合,提出一个观点要能找出三篇文献来证实我的观点,这是一种保险文章的写法。如果实验现象反常而没有合理解释,那只有退稿的份了。老实说很多文章都没有特别大的新异,要全文通篇有新意很难。中国人发发文章,往往是催化剂和别人不一样,但规律和前人的工作基本吻合,那也就可以了。
科研随想录(7)--合作精神
是不是希望写文章的署名栏人越少越好啊?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时间长了,第一作者的文章多了,就不这么想了。
有些人真把天下看成漆黑一片,仿佛天下老板都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挂名的。我当然不赞成随便挂名,但至少在复旦,主流还是好的嘛!!现在的老板又不是傻瓜,他不会随便给别人挂名而去冲淡自己的贡献。
对所谓“挂名”的态度,表面上打着“反对挂名”的旗号,实际上是拒绝合作。表现在实验中拒绝和别人交流讨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实验情况,有些实验明明可以叫别人轻车熟路帮忙做一做,却偏偏要自己活受罪从头学起耽搁了实验进度,为的就是少署个名字;有的表征明明可以去做,做了有助于提高文章质量,把蛋糕做大,但自己的私心在那里作怪,怕别人“篡党夺权”而忍痛割爱不去做表征。以上都是“岛国文化”、小家子气,钻进小楼成一桶,一辈子都走不出自己的这个圆。
年轻人,把什么署名先后拉,什么署多少人拉看得那么重有什么用?你要评院士,你并不会因为这两篇文章而评得上;你要找工作,回过头想想文章又有什么用,赚点钱不比你发篇文章强啊?不要老是把文章看做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没有课题组的积累,哪来的个人成就?没有人帮你搭仪器装置,没有人帮你测试样品,哪来的你的文章啊?理科不是文科,不是你坐在小房间里看看书动动脑子文章就出来的。
这样私心这么重,这样怕合作(因为一合作,就必然涉及到作者名单的增长),以后谁还来和你合作啊?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79

3 4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