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粘连性中耳炎研究进展[301医院黄德亮教授讲课稿]
Siirala(1960)认为是中耳和其气房系统的一种非细菌性耳炎。
schuknecht(1974) Mawson & Ludman (1979)认为诊断为粘连性中耳炎的病例中约一半的人先前有耳痛或耳溢的化脓性中耳炎史,甚至有鼓膜穿孔、听骨破坏和玻璃样胶元沉积(deposits of hyalinized collagen).
Zollner(1983)认为其是中耳疾病长时间存在的非化脓性封闭形式(non-purulent closed form)。
Vartiainen等人(1985)认为是慢性中耳炎的非化脓性形式。
早年认为本病是一种无菌性耳炎(sterile otitis),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学者在本病初期的渗出物中找到不同种类细菌,如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 Teele 等人,1980),外膜带抗体的细菌(antibody-coated bacteria, Bernstein等人,1980)以及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us pneumoniae)和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Klein, 1980等),从而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
作者(1996)通过对25年间110例(120耳)经手术证实诊断为粘连性中耳炎的病例所作的临床分析发现,其大部分病例(75例)有化脓性中耳炎史,故对其定义提出修正:粘连性中耳炎(特指)、中耳粘连(泛指)。
综上所述,中耳炎的这种类型发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同轻度感染、特殊的局部免疫学条件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咽鼓管功能紊乱在其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防碍中耳通气(ventilation)和清除(clearance),使鼓室渗出物聚集,引起中耳粘膜增生(hyperplasia)和化生(metaplasia)。渗出物逐渐粘稠,并开始机化,肉芽组织、囊肿形成,钙化、脂肪变性、疤痕组织形成等,最终导致鼓室闭塞(obliteration)、纤维化粘连等使鼓膜、听骨链及两窗功能受损而致听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