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护理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强调心身统一,心理学融入护理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思想发生了巨大变
化,新医学模式的提出,使护理工作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以病人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临床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以个性化护理、程序化护理、文化护理或宗教护理等形式,在充分的护患沟通中得以体现。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护理实践的不断变革,使作为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心理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MarthaRogers在1970年就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护理学说,
其主要论点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不可削减的,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因此,人必须被视作一个多元的整体,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环境的等等,而不能仅仅注重其某一方面。国外心理护理研究主张:把疾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的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自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之后,护
理学科发生了革命性发展。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EngelGL)教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新护理观念。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做出护理诊断,制定并实施将病人心身视为整体的护理计划。“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带来了护理实践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集中表现在:护理工作转向护士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运用护理程序系统地护理病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方面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护理工作除了执行医嘱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之外,更多的是注重对人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心理、精神、社会状况和文化对病人病情转归和健康的影响,从而帮助病人最大程度地达到生理与心理、社会的平衡和适应;护士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病人的照顾者,而更多的是担当病人的教育者、咨询者和病人健康的管理者;医生和护士有分工有合作,病人有权参与对其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决策等等。
护理人才培养重视心理学教育
为了提高护理专业人才适应人类健康事业蓬勃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逐步普及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根据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特别强调护士应具有丰富的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知识。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显著增加了心理学课程的比重。美国四年制本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计划中,平均每年有近百学时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学等,培训中特别强调护患关系及治疗性沟通对患者身心康复的重要性及护士的沟通技能训练。日本的护士入学后首先接受"人间的爱"的教育,使她们懂得爱的内涵及如何去爱别人。然后要学习许多人文科学,包括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应用心理疗法开展临床心理护理
将心理疗法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实践,成为国外护理心理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特点。国外较常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心理疗法有音乐疗法、松弛训练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在应用心理疗法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国外比较突出地强调实用与效果,不少研究采用心理量表进行对照测验,确保病人获益。
音乐疗法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病人的康复。
美国护理研究人员从中西部地区两所教学医院的3个ICU病房筛选出20例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9例)。实验组病人通过耳机聆听事先选好的古典音乐,对照组病人不听音乐。结果,实验组心理紧张度总平均分由16.5降低至9.9;而对照组该分值由15.0上升至18.4。
松弛训练临床心理护理中也较为常用。美国护理研究人员Weber
选择39例严重抑郁、精神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无幻觉)病人为对象,经一段时间的松弛训练之后,病人焦虑程度较松弛训练前明显降低。男病人与女病人相比,其分值降低更为明显。可在护理计划中做出安排,鼓励病人在休息时或入睡前做此项松弛训练,从而减轻其焦虑程度,促进康复。
森田疗法主要适应证是神经质症。有关学者曾采用门诊治疗形式,
对16例神经病患者进行森田疗法治疗。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言语指导和日记批注。首先引导患者领悟其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告之形成症状的有关因素,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写在每天的日记上,施治者在复诊时针对患者上次日记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批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言语指导,提出下一次的要求。最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计惠民教授撰写的《国内护理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将刊发在本报2月26日"今日护理"版,敬请关注。)(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计惠民)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