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第二年,去年年收入50+,能好好陪家人了
————4月17日更新————
翻了其他转行主题的帖子,有转药代的,有转高校教师的,我这篇转保险的,似乎是质疑最多的。
足见大家对保险的偏见有多深。
即便在丁香园这样一个平台,受众基本都是医生这样的高知群体,但还是很多人一看到“保险”两个字,第一直觉就是抵触,瞧不上。
这让我想起最近很火的那个新闻:一位房地产老总,对医生有偏见误解,认为医生叫住院是坑他,拒不住院,并且在朋友圈谩骂侮辱医生,最终的结果是5天后因心梗身故。

就连医生这样的高尚职业,依旧免不了被误解,被质疑。更何况做保险的。
这样的案例临床上太多了。
在我看来,这都是因为当事人认知有限,而不自知导致的。
那我们对保险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也存在局限,才导致了现在的误解和偏见?
质疑医学,不信任医生是绝对错误的,质疑保险,就一定百分百对吗?
保险行业曾经很糟糕。
比如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因为入行门槛太低,很多不具备专业能力,不具备职业道德的人蜂拥入行,为了赚钱,不惜对客户进行销售误导和夸大保险作用。以及返佣,死缠烂打销售等;
还比如中国保险行业曾经发展不充分,对疾病的理赔标准没有统一,各公司自己拟定,被诟病为病死了都赔不了。(直到2007年,国家才第一次出台统一标准)
当然还有不恰当的媒体舆论引导。拒赔案件(不管拒赔是否正确)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顺利理赔的案件。导致很多人认为保险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太乱了。
所以有站友对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有误解,有质疑,我非常理解。其实即便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行业乱象依旧存在。
医疗行业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社会误解很深,评价很低,甚至发生了非常非常多恶性伤医案。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那些莆田系的假医生坑蒙拐骗,也有因为受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比如纱布门,回扣门等等。直到近两年,随着国家的引导,才逐步转向变好。
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他相信医学,但害怕遇到无良医生,缺乏信任,所以问题是出在人的身上。
保险也是如此。各位可以想想,你反感和讨厌的,到底是保险本身,还是当初那个纠缠着卖保险或者不讲真话的业务员?
我相信绝大多数都是反感后者。
那我不做那样的人,我正正经经,清清楚楚地卖保险,诚实,靠谱,不讲假话,为什么就不可以?这个不难做到吧?
我们也正在做这样的事。
推动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就清清楚楚地写在我司愿景中。
医学界的圈子整体还是较小的,相对封闭,而作为医生,每天忙于工作,协调生活,根本无暇关注其他行业的变化。
我在转行后的这两年,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眼界更开阔了,接触到的世界更大了,不得不让自己时常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很多新的东西。
评论区里,有人质疑说我发发科普文章别人就能搜到,就能找我买保险?认为不可思议,说我在忽悠。
我想说,其实我不仅真实做到了,我还能预收咨询费。200起。

这是分别发生在2018年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咨询,客户都是来源于网络陌生人,均在我这里买了保险,因为年龄相仿,也成了不曾谋面的朋友。不必质疑截图的真实性,我没有必要去造这个假。
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认知不提升,会误解很多,会错过很多。
再讲到私立民营医院,不要光想到莆田系,还有丁香诊所,有和睦家,有卓正医疗;
再讲到卖保险的,也不要光想到坑蒙拐骗,还有真正在为客户提供专业规划的保险经纪人。
————4月14日更新————
中午收到丁香园管理员的私信通知,说文章被触发人工审核了,暂时不能查看。1个小时后收到反馈,说已通过,可正常浏览。感谢丁香园管理团队的认可。
评论区很热闹,有想要深入咨询的,也有质疑批评的,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照单全收。
也有几点想要特别说明:
1. 关于我的发帖动机。
其实昨天就解释了。
一方面,是看到这个版块主要就是讲转行主题,我浏览了很多帖子,很多前同行都在说不知道方向,也担心出来做不好,非常纠结。我以我的经历做一个分享,给大家一点信心,其实首篇帖子很短,就是三两句话,我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多关注,后面才有了更详细的介绍。我想说,能从医,并且顺利当上医生的,在整体人群中,不管学历还是能力,都是相对较高的,希望各位要有这样的自信~
不一定说非得是保险,也可以是其他行业,只要你找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以各位的智商和学习力,我相信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你真的在医疗行业已经很痛苦了,我觉得没必要再熬下去。如果真的羁绊太多,顾虑太多,大不了就尝试一些其他兼职,试试可能性。总好过一直自怨自艾。
另一方面,我也说了希望能找到同行者。因为我在2020年二季度已经晋升了主管,有了自己的团队。目前团队里学历最好的,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毕业的,她去年因为原职业(国企)有瓶颈兼职加入,一年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我好。首先我有帮助到她找到更高空间的成就感,她也挺感谢我的;其次更实际的,作为团队主管,我带领的团队取得不错业绩后,公司会根据业绩给我奖励团队津贴。这也是我的收入来源之一。就好像医院里主任带小组,一个道理。所以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更多对这样感兴趣的小伙伴,也许能帮他/她找到新的出路,同时自己也能提升团队业绩赚到钱。
(有站友加我后,问有啥要求,入职要不要交费啥的,多虑了,我们是正经公司,不做这种卖铲子的事)
2. 关于这份工作的薪酬。
还是那句话,薪酬空间大,没天花板,但不可能躺赚,年入百万不容易。也有很多进来的人,出不了单,最后销号淘汰的。有位战友交流就说,听过我公司,因为有同事加入过,不过最后也不了了之了,我在公司通讯录查了下对方名字,已经查不到了,说明被销号了。
但总体上这是一个多劳多得,付出和收获可以成正比的职业。你的薪酬由你自己来决定,而不是受制于什么档次,职称,编制或者领导分配等等。
我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条路是可以走出来的。为什么硕士博士,或者985,211的你不可以?
3.关于有人质疑说模式只是说得好听,最后还是推荐回扣多的,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我入行前也有这样的考量,担心是挂羊头卖狗肉。但是这玩意除了亲身体验,躬身入局,也没有办法做出准确判断。
就好像即便是医生,也经常被患者怀疑收住院,做检查,只是为了赚他们更多的钱。也许只有身在其中的我们,才知道每位医生还都是有最朴素的医者仁心的。
相信的自然相信,怀疑的永远在怀疑。
我亲身体验两年多后,我是相信了,并且也成为了坚守这个模式,坚守这份价值观的一份子。
我不保证公司里的所有人都能做到,肯定也有心思不正,总是推回扣多的人,这个没法避免,在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避免,做不到绝对纯净。但只要整体是向好的,就是好的。
为了防止这个,公司也在薪酬制度上做了约束,比如同类产品,不管我们推荐哪家保险公司的,业绩比例基本都是一样的,不会出现A公司绝对高于B公司,这样做是避免我们出现利益导向,我觉得这个制度也是解放我们业务员自己,不会出现利益和价值观的对立,我们只需要关注哪个产品更适合客户就行了。
这是美国前五的咨询公司,科尔尼(跟麦肯锡类似)对我公司的暗访调查结果。(当时因为有机构要投资,所以找了第三方来做详尽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产品销量和佣金高低不相关。

希望大家相信一点:理想主义和情怀,并非只能在医疗行业存在。
不过多解释了。其实也不想解释,但就是被人质疑价值观,指指点点的,挺不爽,所以还是决定要回应下。
今晚11点多才回到家,因为晚上去见客户了,聊得比较投缘,除了当场确定方案后,还聊了挺多家庭,生活,工作上的事。换在以前,临床上如果工作到11点没休息,应该怨气挺大的,但是我现在不会了,有客户谈是好事,而且最关键的是客户能认可方案,能决定投保(有业绩收入),也认可我们的专业和服务价值(有成就感)。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Ps:我想问下,更新帖子后,新内容是应该放在最前面,还是要按时间顺序往后放,以方便阅读?没有这样叠过楼求指点。
————4月13日更新————
各位不好意思,因为之前一直没有申请丁香园认证,所以很多朋友的私信都没有办法回复,昨天上传执业医师证后,今天收到丁香园通知,已经通过审核了,可以回复了。
很多人特别关注我昨天发的帖子,也在询问目前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我跟大家介绍下。
其实我发帖的原因挺简单的,一方面是想告诉大家,外面的世界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凶险艰难,不是说离开了医疗行业,离开了单位,我们就会混得很差很糟糕。我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性格偏内向,本科生,没读研,没发过什么SCI,也不是什么985/211毕业生,属于人群中一抓一大把的。如果我也可以,大家没有什么理由不可以。所以我是来给大家信心的。
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我已经用两年多的时间印证了我的选择,并且取得了我自己相对满意的效果。也许我的经历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借鉴,当然,我也希望在这里能找到同行者,加入我们。
先说下我的基本情况和择业经历吧
高考那年的所有想法都是要学医,做医生,结果高考发挥平平,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担心第一志愿录取不上,掉到第二志愿去二本又不太甘心。后面在老师的建议下,填报了提前批志愿,说不影响第一志愿录取,可以报上试试。结果真的就鬼使神差被录取了,进了某军校的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五年读完,我们的工作是学校直接安排的,没得选(有关系除外),我被分配到了一线基层,成了一名基层军医。(注意是基层,不是医院,长年累月打交道的病号,都是那些年轻体壮的小伙子,以感冒发烧皮肤痒为主)
之前丁香园曾经报道过基层军医的现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总结起来就是日子清闲,专业荒废。
非常写实。
可能这里大多数人觉得在医院太苦太累,工资又低,所以才会有离职的念头。
我相反,我是闲得发慌,看着自己一年一年沉沦,在医学专业上持续后退,而且单位编制问题,也注定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绝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前辈,最后都是熬到四十多岁,再离开部队。一眼到头。
安稳是非常安稳,但也耐不住钱少,没有奖金,没有绩效,全国统一价。即便我在广州,跟在四五六线城市和我一个等级的同学,拿到手的也是一样。太难了。
挣扎了几年,最后终于赶上改革机会,顺利退役了(如果不是改革,都不让走)
其实在挣扎那两年我就已经在考虑,离开后要去做什么。
第一个排除的就是医生。原因是觉得自己离临床太久,而且作为一个本科生,再出去从事医生太没竞争力了,去莆田系私人医院我又不愿意,加上前几年的医疗环境,太危险了,所以这条路就完全没考虑。
当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向,是加入某医疗器械公司。最早接触他们是在2013年,那会还是一个初创型的创业公司,去年已经在接受上市辅导了,发展也是很快的。
之所以最后没有选择加入他们,是因为他们公司总部在深圳,而我已经在广州买房定居了,小区也配置有公立幼儿园和小学的资源(广州郊区房,1.4万一方,非全款,首付都是借着凑起来的)。如果要去深圳工作,意味着要在深圳买房,要重新考虑孩子的入学问题,难度不是一般大。
而且我也在衡量,即便毅然加入了,作为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新人,从0做起,一家公司能给我开多少工资,我需要做多久,做多好才能获得我自己比较满意的薪酬?起码要高过我在原单位两倍以上吧?不然放弃一个稳定体制内工作,出来还是拿一样的工资,我觉得不是很划算。
考虑后觉得这种需要一定工作年限来积累的工作还是不太适合。
讲得通透点,就是没太可能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薪酬的想象空间比较小。(也可能是我认知有限,如果冒犯见谅。)
第3条路也就是我目前所在的行业,保险行业。
谜底揭露,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朋友内心泛起鄙夷:切,原来是卖保险的,保险都是骗人的。
这种感觉就像是之前一说到私立医院,很多老百姓可能第一想到的都是莆田系,但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类似丁香诊所,和睦家,卓正等非常不错的私立医疗机构。正规,且更符合医疗本源。
保险行业其实也一样,希望大家可以摘下固有的有色眼镜(如有的话),看看我下面的介绍。
我目前的职业是保险经纪人。所在的公司是明亚保险经纪。
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卖保险的,一般是agent,保险代理人。我不是,我是broker,保险经纪人。
所谓的代理人,指的是加入了某家保险公司,代理了该公司的产品,比如平安,国寿,友邦。代表这些公司去开拓客户,推销保险产品。
而经纪人,则不隶属于保险公司,我们接受客户委托,提供保险咨询服务,协助拟定方案和理赔的。保险产品的选择不局限于任何一家公司。

拿大家熟悉的例子来类比。
各位平时所接触的医药代表,他们负责所在公司药品的推广工作,让医生开更多自家公司的药,在他的推荐里,只会出现本公司的药品。保险代理人与之类似。
而经纪人则更像是医生,则更关心患者的身体症状和体征,在明确诊断后对症下药。药品是哪家公司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能不能治好病。
这种经纪人模式,最先兴起于欧美等发达保险市场,到目前已经主流,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求证下。而在我们国家,因为保险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还是以人情为主的代理人模式占多数,经纪人还属于比较小众的职业,但这不妨碍我们是更多相对高知人群的咨询首选对象。
传统卖保险,可能都是杀熟,卖给自己,卖给家人,卖给朋友。以人情为主。
而从业这两年来,我的客户占比中,95%来源于非亲非故,我也从不去骚扰亲戚朋友同学,那客户怎么来?比如我在网上提供保险咨询,撰写保险科普文章,网友看到后加好友进一步咨询,然后成交;再比如我所在的小区,通过邻居口口相传的介绍,来找我咨询和规划。(所以也不用认为我是有多好的资源才取得这个成绩,并非如此,靠得都不是熟人)
基本上,都是对方先有投保需求,再来向我寻求专业帮助的。而非我舔着脸,去主动劝导某某保险有多重要,要赶紧买之类。也不需要有多能说会道,像我就是属于偏内向的性格,不会口吐莲花,也不会怎么寒暄交际,只需要专业靠谱,能站在客户立场,为他考虑,然后把保险怎么买讲清楚就好了。现在的人都不傻,套路话术根本没用的。最后加上我本来有医学背景,所以从业也有一定优势。
看,经纪人这种方式,是不是就像我们做医生一样?患者因为生病,主动来向我们求助就诊。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两年多,我收获了很多客户的认可和尊重,形成了良好的咨询者和提供咨询者之间的关系,有些甚至成为了朋友。并没有因为从事保险,显得低人一等,求着人买。
收入方面,也基本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在决定从事后,最开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两年总共至少50万的收入,事实后面用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就实现了,再到2020年,一年就是56。挺满足了。
我这个收入水平在我们公司不算高,只能说中等偏上一点。总体上这个行业也是二八法则,绝对不是说进来了就一定能稳赚,更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能百万年薪。据我知道的,业绩稍弱工资少的一年都不到5万块。因为不适合,被淘汰的也大有人在。
但毕竟因为这是一份属于收入没有天花板的职业,而且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整体上薪酬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
就好像,前面大家看到我月入七八万,觉得很高,实际上我有同事一个月光缴税就交了6万多;就好像,我们同事中有兼职的伙伴,也一样做到了像我这样的水平;就好像,我对自己未来过百万是敢期待的,而且相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放在原单位,或者其他行业,我可能就不敢多想了。
转行两年多,收入增长给我带来的改观是特别明显的。以前爱人说想出去旅行,可能还会考虑什么时候出行机票酒店便宜些,现在不会了,前段时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知名旅行团推出的海南旅行特价套餐,799元玩四天三晚(不包往返机票),我的第一反应是让她看看有没有价格贵一点的,不要贪便宜,要玩就玩好一点,多花点钱没关系。还被她取笑了,说现在有点钱了口气越来越大。
总之,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转行的路径,也希望能对这里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当然,前面也说了,我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同行者,全职也好兼职试试也罢,都可以,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欢迎私信交流。
————原帖————
我跟爱人都是学医的,我医生,她护士
17年小朋友出生后,先是爱人辞职,专心带娃,同时也是实在忍受不了公立医院的夜班生活,就辞了。
我本人所在的单位倒还好,不忙,甚至可以说很闲。体制内的小基层医疗机构,一眼看到头,天花板太低,现实跟之前想要好好从医的理想也有点差距。
18年辞职,现在两年多了,工作收入比以前数倍增长,去年总共是56左右,今年应该会更高。
上两个月的:

体制里很安稳,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一直呆在里面,就真的可惜了。
听过一句比较扎心的:体制是稳定,但是是稳定的平庸,稳定的穷。
新的工作不仅带来了收入的倍增,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陪家人陪孩子。很感谢当初的选择。
最后编辑于 2021-04-17 · 浏览 5.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