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讨论】关于“AD”的中文病名讨论,敬请参与

发布于 2007-06-30 · 浏览 1163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7 年零 31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这个问题在98年刚接触皮肤病学时就开始思索。

“Atopic dermatitis”的英文病名似乎已基本趋向同一,而中文名则有8、9种之多,不仅如此,而且没有一个是主要的。
我使用深圳康建查查中文数据、采用“题名与关键词”方式搜索了1989-2007年的文献,得出的结果是:采用“特应性皮炎”的文献319篇,采用“异位性皮炎”的215篇,“遗传过敏性皮炎”34篇,“内源性湿疹”及“遗传过敏性湿疹”各1篇,其他如“体制性神经性皮炎”、“Besnier痒疹”及“体制性湿疹”则没有相关文献使用。
从教材及参考书来看:杨国亮的《现代皮肤病学》96版、全国统编教材第四版及吴志华的《皮肤行病学》93 版采用的是“遗传过敏性皮炎”,赵辩的《临床皮肤病学》2002版采用的是“异位性皮炎”,《安德鲁斯皮肤病学》(第九版翻译版)采用的是“特应性皮炎”。(这几种书我只有这些版本,所以只列举了这些版本,也许新的版本不是这样了,但这些已能说明问题了,如果有误解,敬请相关人员谅解!)
从专家来看,研究本病较为权威的顾恒教授发表的论著既有用“特应性皮炎”的,也有用“异位性皮炎”,而且时间上并没有分阶段性,而康克非教授(提出过本病诊断的“康克非标准”,牛人!)采用的是“遗传过敏性皮炎”。
病名的不统一,虽然不影响临床的治疗,但这种现象的存在似乎不应该。统一病名严格来讲对临床与科研学术都会有积极的意义的。
今天上海瑞金医院的冯信忠教授来讲座,我趁机提了这个问题,冯教授说这个问题确实应该解决,但要通过全国的专家。我本人没有资格发起全国的专家来讨论这个问题,但还是可以在园子里请各位来探讨一下。
就上述而言,“特应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及“遗传过敏性皮炎”三个用得较多,现我先给出自己的想法:
关于 “异位性皮炎”:开始接触这个病名是很纳闷:在我们所接触的病名中,采用“异位”的还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我们皮科的“皮脂腺异位”,后两者很好理解,就是本不该发生的部位出现/增多了某种组织或结构,但是本病的“异位”则不好理解了,皮炎不就是发生在皮肤上吗?如果本病异位了,那湿疹、银屑病呢?这个问题我问了西安交大二附院的一位教授,当时解释的很含糊,后来问了很多人也没有结果。后来我的师兄告诉我一个故事(目前未能考证):最开始发现这个病的是一个研究哮喘的医生,他在接诊哮喘病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哮喘患者在哮喘发作时出现皮肤皮疹、瘙痒等,于是他认为是哮喘发生到皮肤上了,即“异位”(从文献来看,本病的“异位性”是由Coca及Cooke在1925年所倡仪,故事里的仁兄不知是不是这二位中的一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理解了,但事实上后来发现这二者并不总是同时出现,因此个人认为这个病名现在是不可取了。
关于“特应性皮炎”:这个病名强调的是患者的特应性体质,即:易患性倾向、异种蛋白过敏、血清IgE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特性似乎与湿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本人认同“遗传过敏性皮炎”,因为这个病名与本病的定义 “与遗传相关、具有产生高IgE倾向、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基本吻合,康克非教授在《现代皮肤病学》里的一句话“我们认为给予遗传过敏性皮炎这一名称比较合理和易接受”。
不知园子里的行业专家们对此有何看法?谨以此文取抛砖引玉之意,本人并在恭候您们的意见!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63

2 收藏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