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分享]鼻内窥镜下配合微波热凝可止鼻出血

发布于 2004-04-07 · 浏览 2901 · IP 湖北湖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1 年零 3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鼻出血又称鼻衄,多因鼻腔局部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出血部位大多数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虽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大多见于鼻腔后部。人们对鼻出血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可能是第一位知道压迫鼻翼可以有效地控制鼻出血的人,他还对鼻出血采取过鼻腔填塞的止血措施,并在剃光头后冷敷头部以控制鼻出血。在历史上对鼻出血的治疗方法也是千奇百怪:用各种材料填塞鼻腔,其中包括建筑用的腻子和用猪油充填的鸡肠,还有人用氯化高铁硬化鼻黏膜,或用树皮熬出物、明矾等使鼻黏膜鞣化。

对于后鼻道出血处理非常棘手,临床上常用后鼻孔填塞,这种办法病人很痛苦,对于鼻腔较深部位的出血,因视野不清,填塞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填塞粗暴或留置纱条时间过长,常并发鼻咽部黏膜损伤、中耳炎、鼻迷走神经反射(心动过缓、低血压及呼吸暂停)、血氧含量降低、感染、中毒休克综合征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心肺功能不良者,可出现严重反应如心肌梗死、脑梗塞等。

20世纪90年代初,鼻内窥镜引入国内,由于鼻内窥镜照明好、清晰度高,可将较强的光线直接照射到病变部位,在监视器下可将小小的鼻腔放大到如人头大小。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在、狭小、不能在额镜下直接窥视的结构,如中鼻道内的钩突、筛泡、上颌窦开口、嗅裂、鼻咽部咽鼓管开口、腺样体组织等。已成为鼻科疾病诊断、治疗的有效工具。鼻内窥镜的应用让耳鼻喉科医生多了一只“眼”,鼻腔内的解剖结构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后鼻道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有:1.嗅裂鼻中隔面。2.中鼻道鼻腔外侧壁处。3.中鼻甲下缘后方。4.后下鼻道顶端鼻腔外侧壁。常可在这些部位见到米粒大小的出血点或呈小肉芽状出血点。

找到出血点后,在鼻内窥镜下配合微波治疗仪,将血管断端热凝,封堵出血的小血管断端,即可使出血止住。鼻后部出血常表现为间断性出血,每日出血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严重者可造成贫血。出血点在出血间歇时呈红色肉芽状,如此时正在出血可见血液向外喷涌,出血时检查易发现出血点。止血用微波是波长在1~100mm,频率在300~300万MHz的电磁波,穿透力强。导入组织后,能使机体局部组织中水分子及胶体分子随交变电磁场的迅速变化而产生剧烈运动,局部组织在很短时间内出现高温,蛋白质瞬间凝固,封堵血管断端,起到止血作用,且凝固组织时无烟雾及烧焦气味。经微波热凝止血后,无需鼻腔填塞,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鼻内窥镜的应用把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尽管应用鼻内窥镜寻找出血点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鼻出血不能找到出血点。此时可继续观察,不必盲目填塞。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901

7 10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