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中草药.
本类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泄邪热,泻火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用于治疗多种癌瘤中属热毒、火毒积聚者。本型患者常见发热、口干、咽燥、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本类抗癌解毒药均能不同程度的抑杀癌瘤细胞,但主治有异,如多用治呼吸系统肿瘤有鱼腥草、山慈姑、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如多用治呼吸系统肿瘤有龙葵、蚤休、鸦胆子、苦参、半枝莲、大黄……,应区别使用;有不少药物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如白花蛇舌草、青黛、藤梨根、天花粉、夏枯草等;部分药物能减轻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如虎杖、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石膏等。此外,本类药物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消炎、解热、抗过敏等作用。
热毒壅阻常致气滞血瘀、耗气伤阴,宜配伍活血行气药、益气养阴药,以提高疗效。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阳气,凡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酌情配合健脾益气药物。
活血化瘀药
本类药物药味多辛、苦。善于走散通行,而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用于治疗多种癌瘤中属瘀血内阻者。本型患者常见局部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或体内有癥瘕积聚,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而涩等。
本类药均能不同程度地抑杀癌细胞,但主治各异,如多用治呼吸系统肿瘤有徐长卿、三七、老颧草、茄子、铁筷子等,用治消化系统肿瘤有穿山甲、丹参、郁金、降香、红花、姜黄、没药、山楂、水蛭等,用治泌尿系统肿瘤有木通、王不留行、小蓟、瞿麦、益母草等应区别使用。此外,本类药物尚具有镇痛、抗炎、止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应用本类药物,应针对形成瘀血的不同病因病情,随证配伍,以标本兼顾。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风湿痹阻,经脉不通者,配祛风湿药;癥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此外,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故常与理气药配伍应用,以提高疗效。
本类药物易耗气动血,对妇女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除痰散结药
除痰散结药具有祛痰散结,消癥化积,消散肿瘤结块的功效。从而有助于抑制癌瘤的生长,用于治疗多种癌瘤中属于痰浊邪毒凝结,或痰热、热毒,或寒痰凝滞于肌腠、经络、脏腑之中者。本型癌瘤患者临床常伴见痰多,舌苔浊腻,脉滑等痰浊凝结的证候。
本类祛痰抗癌药在药理上均能不同程度的抑杀癌瘤细胞,但治证有异,如用治肺癌等呼吸系统癌瘤的有十大功劳叶、川贝母、猫爪草、天花粉、山海螺等;用治乳腺癌的有瓜蒌、瓦松、海藻、牡蛎、半夏等;用治胃癌的有儿茶、枯矾、皂角、石蒜、威灵仙等;用治鼻咽癌的有瓜蒂、甘草、僵蚕、南星等厖.。部分药物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癌瘤的能力,如昆布、牡蛎、石韦、山海螺等,部分药物又能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如石韦等。此外,本类药物尚具有祛痰、镇咳、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痰浊凝结,每易导致气机郁滞,或因痰湿阻于经络者,应用时常配伍行气药,或疏通经络,软坚散结之品,以提高疗效。同时,证偏于热者,宜配伍清热散结之品,证偏于寒者,又宜配伍温化之品,以散寒通滞,散结解凝。
以毒攻毒药
毒药,从广义上说,是指能攻邪愈病的一切中药,即是药物的偏性。从狭义上看,专指本身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本类药既有广义的作用又专指后者,服用不当容易产生毒性反应的一类中药。此类药物气味雄烈,作用峻猛,功力专,奏效快,但用量稍为过大,或较长时间服药,便可引起中毒。有毒中药可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大毒指毒性峻烈,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超量用药可致严重毒性反应且易于中毒致死的药物,如生川乌、蟾酥、狼毒、巴豆等;有毒指毒性较大,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过量服用可致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如制川乌、制附子;小毒指有一定毒性,治疗量与中毒量差距较大,但剂量过大也可发生毒副反应的药物。疾病的成因,其中有外感内伤,六淫为病,过盛者成毒,内伤饮食积滞者为食毒,湿邪内盛者为湿毒,热邪炽盛者为热毒,邪盛而成时行疫疾者为疫毒,邪盛聚于肌肤者为疮毒,虫积日久者为蛊毒……。治疗邪毒致病之深重者,选用药性剧烈、药力峻猛、功力专属、奏效较快的一类中药治疗,即为以毒攻毒。
本类药物药味多辛、苦,药性寒、热各异,均含毒性成分,具有攻毒散结,消肿止痛,或破血消癥,解毒消积等功效,用于治疗多种癌瘤中属热毒、或湿毒、或食毒、或疫毒者,宜按临床表现不同而辨证选药。
本类有毒抗癌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扼杀癌细胞作用,但主治各异,如多用治呼吸系统肿瘤有乌蛸蛇、千金子、槟榔、马钱子、壁虎、蜈蚣等;用治泌尿系统肿瘤有斑蝥、露蜂房、蟾蜍等。此外,本类药物尚有镇痛、抗炎、扩张血管、杀菌等作用。
应用本类药物,应针对病因不同、兼证不同而随证配伍,寒邪阻滞者,应配温里散寒药;热毒内盛者,应配清热解毒药;气血不足者,应配补益气血药;痰湿阻滞者,应配祛湿化痰药。
因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用之不当,容易中毒,临床使用注意如下:① 严格掌握适应症,② 剂量不宜过大,③ 不能长期内服、外用,④ 依法炮制、合理配伍,⑤ 一般宜久煎,⑥ 孕妇慎用或忌用,⑦ 密切注意用药后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解毒措施。
扶正补虚药
本类药的药性甘补,具有补益正气,扶助虚弱,增强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癌瘤等功效,本类药可根据其作用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用于治疗多种癌瘤中属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的正气内虚者。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的不足,补气药最适用于脾气虚或肺气虚的病证。脾气虚患者常见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脘腹虚胀、神倦乏力,甚至浮肿、脱肛;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肾阳虚患者常见畏寒肢冷、腰膝痠软或冷痛,阳萎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夜尿增多、脉沉苔白等。此外,肾阳衰微,不能温运脾胃,可以引起腹泻;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可以出现喘促。血虚患者常见面包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凡阴虚证最常见的有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肺阴虚患者常见干咳少痰、咯血、虚热、口干舌燥等证;胃阴虚多见舌绛、苔剥、咽干口渴,或不知饥饿,或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等证;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等证;肾阴虚多见腰膝痠痛、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或潮热盗汗等证。
本类抗癌扶正补虚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癌瘤细胞的作用,但主治有异,如多用治白血病的有人参、党参、大枣、灵芝、甘草、五味子、鹿茸、淫羊藿等,多用治鼻咽癌的有西洋参、山药、莲子、薏苡仁、猕猴桃、枸杞子、菟丝子等……应区别使用;有不少药物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如白术、扁豆、茯苓、猴头菌、锁阳、仙茅、杜仲等;部分药物能减轻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如北沙参、玉竹、女贞子、银耳、白芍、乌梅等。此外,本类药物尚具有调节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节机体适应性、促进机体代谢、调节血糖、降低血脂、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等作用。
正气内虚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正虚邪实等类型,故临床当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而予以相适应的补虚药,如属气虚者,当予以补气药;血虚者予以补血药;阴虚者予以补阴药,阳虚者予以补阳药;属正虚邪实者,应注意邪实之属性,随证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软坚散结等类祛邪药物同用。但人体的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其虚损不足常互相影响,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也易导致阳虚;阴虚和血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损耗.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易导致阴虚。因此,补气药和助阳药,补血药和养阴药.往往配合使用。至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病证,又当根据病情,采用气血两补或阴阳兼顾。
扶正补虚药不适用于仅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但在实邪未除,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在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虚药,以“扶正祛邪”,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补虚药如使用不当,往往有害而无益,如阴虚有热而用补阳药、阳虚有寒而用补阴药,均能产生不良的后果。补阳药性多温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补阴药大都甘寒滋腻,故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胀便溏者亦不宜用。本类药大多甘厚滞腻,易碍脾胃,故临床又常常配合调理脾胃、理气健脾助消化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