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有此一说)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ZT

发布于 2006-07-29 · 浏览 3.0 万 · IP 江苏江苏
这个帖子发布于 18 年零 29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http://bbs.rednet.cn/1-2.dll?BoardID=10&ID=4271912
摘录于黄守愚《中国人:猪之传人》一书稿
  
  
  前提关键词:万物有灵 猪灵 生殖崇拜 万物平等
  
  前置说明:猪灵崇拜起源很早,而早期的野猪很聪明,健壮威猛,并不是今天的“蠢猪”的形象。今天的家猪成为“愚蠢”的代名词,是人类自私自利、过度驯化野猪的结果。人类社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过度驯化物种,最终必将自遗其咎。如水稻,今天必须依靠杂交,获得野生水稻的优势基因,才能再见良好的性能。
  
  玉猪龙的发现,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早期形象,远古中国人以猪为
祭 物,祈求农业的丰收,而后“猪”被神话为龙,龙又演化为华夏的象征、帝王的化身。玉猪龙是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渊源流长,同时也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北方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红山文化玉猪龙形制似有首部由大到小,体由粗到细、首尾间缺口由连接到缺口增大的演化规律,这些有待进一步论证. 
  
黄守愚论上古史:“周易”即“男男女女**的猪神庙”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据说是周代的产物,夏商时代有连山、归藏,周代有“周易”。“周易”是什么意思,至今没有人解释得清楚,今天我们要用猪灵生殖崇拜来解释一下,以求教于社会各界人士。
  
  一、“周”是猪灵神庙
  “周”是什么意思?《说文》解释道:“周,密也。”这一句,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周密细致”的意思。有学者认为“周”字像田,是周民族拥有农耕文明的象征。而事实上,“周”的意思却并不是这样的。
  
  “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还得从上古音韵上着手。
  
  “周”字,在上古读“吊”或“都”或“猪”或“帝”。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条解释说,“周”字上古声母在“端”母,如“雕”、“凋”、“鲷”、“鵰”等字从“周”,可以读作“吊”或“竹”(竹字上古读都)。
  
  “吊”是什么意思,男性生殖器官。那么,“周”字,也有男性生殖器官的意思。不过,这是后起的意思,不是原始本义。
  
  
  “周”字读“都”字,是什么意思呢?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条解释说,“都”就是“猪”。《礼记·檀弓》上有“氵夸 其宫而而猪焉。”注:“猪,都也。南方谓都为猪。”《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却写作为“既都”。
  
  猪有什么含义呢?它是上古时代的猪灵生殖崇拜。云南出土有人与野母猪**的青铜器,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猪头龙身玉雕,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猪头神象,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等,都是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着的猪灵生殖崇拜。猪灵是人类的祖先,是世界的创世主。它凿破鸿蒙、开天辟地,正如《庄子·大宗师》所说的,“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可见,猪灵崇拜远在伏羲的蛇灵崇拜、葫芦灵崇拜之前。
  
  在上古的先民看来,人类是猪灵的子孙后代。 于是,先民把猪当作自己的祖宗,供奉为“神主”。 因此,凡是有猪灵的神主的神庙,就叫“家” 。在甲骨文中,“家”就有庙的正室的意思。 因为人是猪的子孙后代,人是猪族,所以就叫“家族”。在上古,“都”字,是“有先祖的庙的城市”的意思,其实最初指的就是“有猪灵神主的庙”。
  
  
  猪灵神庙的“官方名称”,还可以叫“閟宫”、“宓宫”、“密宫”,那么它是用来做什么?祭祀,聚会,商议大事,等等,有很多。先民在猪灵神庙里举行男男女女的集体**的祭祀仪式。这一点,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也这样认为。
  
  “周”或“家”,为什么又是“閟宫”、“宓宫”、“密宫”呢?我们还得必须引用《说文》的解释:“周,密也。”“密”就是“閟宫”、“宓宫”、“密宫”、“都”、“家”。如《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帝之下都。”《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
  
  
  综上所述,“周”就是“家”,猪灵神庙,那里可以举行男男女女的集体**的祭祀仪式。
  
  
  二、“易”是**中的两猪灵
  
  “易”是什么意思?许多人说是“蜥蜴”,但是他们不知道,“蜥蜴”就叫“猪婆蛇”。在先民看来,“蜥蜴”也是猪灵的一种。
  
  “易”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仍然还是从上古音韵上着手。
  
  “易”字,上古音读“弟”。在《管子·戒》中有“易牙”,而在《大戴礼记·保傅篇》、《论衡·谴告篇》都写作“狄牙”。
  
  在猪灵神庙,不但要举行男男女女的集体**的祭祀仪式,还要同时举行杀猪吃猪肉的祭祀。“易”就有“杀”的意思,钱大昕先生《说文答问》说:“杀本古文肆字。肆与杀声相转。”而章太炎先生在《小学答问》中说:“古问杀即囗 之古文。 囗 者,修豪兽,读若弟。”(囗,是一个无法打出来的古字,是猪的一种。)
  
  按照生殖崇拜理论, 在猪灵神庙里,先举行男男女女的集体**的祭祀仪式,并同时举行杀猪吃猪肉的祭祀。“易”就是“杀猪灵”,也指涉**中的两猪灵,男男女女的集体**。
  
  后来,周民族还把他们其中一处的的猪灵神庙命名叫做“豳”,“豳”就是**中的两猪灵。
  
  “周易”两个词语连用,属于双声叠韵,属于上古时代的普遍现象。所以,“周易”的意思就是“男男女女**的猪神庙”。
  
  三、周文王是猪灵的儿子
  
  相传周文王是《周易》的最终整理者。可是,却没有人知道他是猪灵的儿子。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梦见与巨大的猪人在猪牢里**,于是生了周文王。今本《竹书纪年》:“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溶于豕牢而生昌,是为文王。”《国语·晋语》:“太任震文王不变,少谀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所以周文王对他们“家族”的文化非常熟悉,最终整理了《周易》。在上古时代,也就周文王的时代,猪灵神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猪神庙里举行男男女女集体**的祭祀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是繁殖种族的一种神圣的方式。
  
  
  总结:“周易”就“男男女女**的猪灵神庙”,当时的先民在猪灵神庙里面举行集体**的祭祀。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周民族的至高无上的“神圣”,所以周文王就使用“周易”来命名“《周易》”这部典籍。
  
  
  
  
  
  
    黄守愚论上古史:大禹是一只双头猪考(猪八戒的原型)
  
  
  
  
  古史辨派的顾颉刚先生说,大禹是一条大虫,结果遭遇当时全国的学者们的一致反对,受尽嘲笑,比如鲁迅就骂顾颉刚先生是“鸟头教授”。今天,我要考证大禹是一只猪,恐怕又有许多人要骂我,嘲讽我,但是,为了复原上古史的真实面貌,我就不得不以身殉道了。
  
  禹是什么?在汉代的许慎那里,是一条爬在地上的虫,《说文》 禸部说 :“禸 ,獸足蹂地也。象形,九聲。《尔疋》曰:‘狐貍貛貉醜,其足𨆌,其迹厹。’凡厹之屬皆从厹。 ”禸部又说:“禹,蟲也。从厹,象形 。”
  
  从《说文》的解释看来,“禹”是一只有脚爬在地上的“虫”,“九”声。
  
  
  “九”是什么?部落的首领。
  《说文》九部说:“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在上古,“九”、“鬼”可以通用。《战国策·赵策三》之“鬼侯”,《史记·殷本纪》及《鲁仲连列传》作“九侯”。
  
  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中,部落首领叫“鬼主”,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写作“大鬼主”、“小鬼主”。在《易经》中,有“高宗伐鬼方”一句。 “大鬼主”,也就是“大九主”,也就是“大禹主”。
  
  
  汉代的砖画伏羲、女娲交尾像,就是“九”。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解释“九”就是“交”或“**”,就很对。
  
  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说,“交龙”、“螣蛇”、“腾马”、“两头蛇”、“二龙”、“并逢”(或作“并封”、“平逢”、“屏蓬”等),等等,都是“阴阳两**配”或“**”的意思。“交”就是“九”,就是“蓬”,而蓬就是双头猪。
  
  笔者在拙著《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中,就把“五”解释为“**”的意思。“九”、“五”是一个意思。
  
  
  按照赵国华先生的研究,大禹是蜥蜴。蜥蜴是什么,叫“猪婆蛇”。大禹本是一只双头猪,它成猪变成蜥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延衍。
  
  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就是一只大母猪。 “涂”、“猪”(上古读都),在上古,读音基本上一致。在《易经》》“睽”卦上九爻辞说:“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豕字,就是猪,上古读作“希”或“弟”或“剃”,与“猪”(上古读都)读音可相转。其中的“鬼”就是猪灵神主,车上装载着猪灵神主,路上就恰好遇到猪爬在地上发情作**状,这是有利于婚姻的大好事。
  
  
  屈原就提到大禹像猪一样贪婪于**,他的**怎么也喂不饱。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所以《淮南子》就说“大禹”有淫湎之意,是一个大色鬼。而古代,只有猪才能享受色鬼这个荣誉称号。
  
  “夏”和“禹”字,在上古都是影母鱼部字,可以读作“鱼”或“猪”。此外有一个证据,《西游记》中,有猪八戒“天蓬元帅”戏嫦娥一事。它的原型就是大禹与他的妻子涂山氏。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里说,涂山氏就是嫦娥,这一点考证得很正确。而“蓬”或“逢”就是象征**的意义的双头猪,猪八戒在天上做大官,所以叫“天上的双头猪元帅”,象征着**,**。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猪能下水,能陆地和水中过两栖生活,叫“**”(和今天的**、猪婆龙不是同一种)。这些,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玉烛宝典》卷四引《孝经援神契》曰:“彘水伏,故无脉。”又曰:“彘为太阴之物。”《文献通考》:“石氏谓之天豕,亦曰封豕。”《史记·货殖列传》:“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所以古代在干旱的时候使用猪来求雨,“老母猪过河”的民间俗语。
  据文献资料,还有一种猪能潜水很深,《楚辞》王注引《山海经》:“中极之渊,深三百仞,唯冰夷都焉。冰夷,人面而乘龙。”《说文》:“豶羠 ,豕也。从豕賁聲。”豶羠 ,音与彭夷、冰夷、冯夷同。
  闻一多先生说,河神就是双头大猪 “封豨”,〈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射夫河伯,而夷彼雒嫔?冯 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上言河伯,下言封豨,是河伯即封豨。
  
  因此,大禹治水就是**治水。在当时的先民看来,因为**熟悉江河特性,所以治水容易。
  
  大禹的母亲的名字鲧、儿子名字启,都是**的名称。封豨,又名“奎”。《史记正义》:“奎一曰天豕,亦曰封豕,在沟渎。”奎、鬼、夔通。开、鬼上古音同。启古音冏,与鬼亦为一音之转。《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处,赤水之南,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何新先生在〈龙与神话〉一书中说:“综上所述,夔就龙,是鳄鱼。”《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其实,夏后开就是乐正夔。
  
  何新先生在〈龙与神话〉一书中说,鳄鱼叫猪婆龙,是猪跟龙攀关系的证据。但是我却相反,认为只龙和猪攀亲戚的证据。先有一种**,潜居水中的猪,才有鳄鱼攀上猪这种当时的显贵亲戚,于是就叫“猪婆龙”。
  
  
  总结:大禹是可能实际存在的一个民族的首领的称号,因为这个民族崇拜猪灵,尤其是**灵,**灵叫“禹”,于是这个民族就把**灵“禹”当作自己民族首领的称号。而这**灵作为崇拜象征物的时候,变成了双头猪,象征**,生命绵绵不绝,隐喻这个民族将永久存在于这个世界。
  
  
 

 
  
  中国人:猪之传人——猪灵崇拜考证

远古时代,猪凿破鸿蒙、开天辟地,生命创造以是绵绵不绝。《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王先谦注:“豨韦,即豕韦,盖古帝王也。”成疏:“豨韦氏,文字以前远古帝王号。······提挈二仪。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万物,符合二仪者也。”自随案,此处的成疏“提挈二仪”、“符合二仪”之说未达。挈(契)兼有符合与划分、剖判之义。《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毕沅补注:“旧校云:‘契’一作‘刻’。”《尔雅·释诂下》:“契,绝也。”邢疏:“定公九年《左传》曰:‘尽借邑人之车,契其轴。’杜注云:‘契,刻也’。”《释名》:“契,刻也。”《诗·大雅·绵》:“爰契我龟。”孔疏:“契,开。”《荀子·强国》:“剖刑而莫邪已。”注:“剖,开也。”《广雅·释诂》:“剖,分也。”《左传·襄公二四年》:“与女剖分而食之。”注云:“中分为剖。” 《广雅·释诂》:“剖,半也。” 《广韵》:“剖,破也。”《文选·海赋》李善注:“剖,犹破也。”契又作 ,《说文》:“ ,刻也。”是故契兼合与判义。豨即是猪,豨韦氏即豕韦氏。《方言》曰:“猪,北燕朝鲜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 。淮扬之间谓之猪子。”《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之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郭象注:“豨,大豕也。”成疏:“豨,猪也。”郝懿行《尔雅义疏》曰:“猪彘声转,豕、豨、彘俱声近。”作为猪神兼创世主的豨韦氏,在整个创世过程中的年代上远比伏羲、黄帝等后世较熟悉的祖神或始祖更古老。《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豨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 。”成疏:“豨韦,三皇已前帝号也。”三皇五帝众说歧出。《白虎通义·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 、帝尧、帝舜,五帝也。’”豨韦氏在三皇五帝之先,开天辟地之功泽及于今。最晚近之地下发掘多有猪形器物。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之猪头龙身玉雕,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之猪头神象,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之陶猪等,皆彰显了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着的猪神崇拜。
  笔者以为对猪神的崇拜乃是对猪进行生殖崇拜。远古时代,作为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现象。猪作为生殖崇拜之对象在于猪之肥硕、丰腴、贪食、多产,禀具超常的生殖力。猪贪食无厌,即是超常生殖力与淫欲之指征。“食”在先秦时代乃是男女交媾之庾语。《礼记·天问》:“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朝饱?”《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 如调饥。”《笺》:“‘调’、朝也。······如朝饥之思食。”以“朝饥”喻未见之“ ”,正如以“快朝饱”喻“匹合”。以饮食喻男女,以甘喻匹,犹如小说中常云“秀色可餐”,“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皆是此意也。《汉书·外戚传》注载应劭说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诗·陈风·株林》:“乘我乘驹,朝食于株。”根据原始类比喻象思维,猪之贪食无厌及其禀具超常生殖力是为猪对交媾之无厌的指征。是故猪乃是象征超常生殖力淫欲、交媾。《太平广记》卷二一六《张璟藏》條引《朝野僉载》:“准相书:猪视者淫。”俗说由来旧矣。钱钟书发明而曰:“是故《西游记》中猪八戒,‘食肠’如壑,‘色胆如天’(第一九回八戒自称‘色胆如天叫似雷’)。乃古来两说之综合,一身而二任者。······吾国文字之有‘甚’,兼‘甘’与‘匹’,亦犹吾国旧小说角色之猪八戒,兼封豕与艾豭,以一当两也。”[1]其实不然,钱说未达乎“食色”之因果矣。
  猪由“贪食无厌”而肥腹多子禀具超常生殖力。初民还以为猪之牝牡交媾可以诱致田地受孕、诞育禾稼,是田地丰殖之缘由。初民甚至以为人的男女交媾也可诱使田地丰产。中国的古籍《诗经》中也保存了不少男女在田地野合以诱使丰产的诗歌。据宋玉的《高唐赋》的记载,古人谓男女交媾为“云雨”。猪之“贪食无厌”也即便“云雨”无厌。是故猪与雨水相关联。
  初民对猪进行生殖崇拜,在于猪之“贪食无厌”而胖腹多子,繁殖力极强。初民尤其是女性,渴望对猪的崇拜能起到将其超常生殖能力转移给自身,或者能加强自身的生殖能力。[2]是故猪亦与女子相关联。今民间犹有称女子为“猪婆子”之谑。
  所谓臼,乃是中部凹下之盆形石制或木制器具也。臼是为女性生殖器之象征,因而亦指征女性。笔者在《释“中”》一文中对“臼”已有论述。《说文》:“妻,女中空也。”徐锴系传有 文从臼人中女,臼者,母之兄弟曰舅,妻之兄弟曰舅,皆为臼统关系,其义由臼引申。《说文》女部:“娄,空也。从毋从中女。······臼声。”娄之从臼,中空者,为女子**冲动,渴求解决之景象也。章太炎《小学答问》:“娄为女求男,牝求牡也。”《北堂书钞》卷八五引《东观汉记》:“魏霸妻死,长兄更为取妻,霸笑曰:‘何用空养佗家老妪为?’即自入拜其妻,手奉案前,霸跪曰:‘夫人视老夫复何中空而远失计义。’即拜而出。”所谓中空者,娄也。《公羊传》:“夫人不娄不可使入。”后世遂有祭娄猪以求子者,即膢祭也。据《左传·定公一四年》载,卫夫人南子与宋朝**,“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注:“娄猪,求子猪。”而艾豭者,老公猪(脚猪)也。娄猪、艾豭皆禀具有至上生殖力。《韩非子·五蠹》曰:“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以水。”膢臘即是娄祭也。《说文》曰:“膢,楚俗以二月祭饮食也。”段注引《风俗通》曰:“楚俗常以十二月祭饮食也。”《太平御览》引《说文》曰:“作十二月。” 是故膢臘即本是一祭,臘或作腊(蜡)。《礼记·郊特牲》:“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尚书大传》:“所言八卦之位四时索祭。”索即腊(蜡)、膢,乃是求子与娄猪神而祭之也。据《周礼》载,祭膢臘时,则龠豳(豳即与娄猪相关联,下文即证)。《春官·龠章》:“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盖豳颂乃是“娄歌”也。
  猪之肥硕、贪食无厌,曰封豨、封豕。《艺文类聚》卷九四郭璞《封豕赞》:“有物贪婪,号为封豕,荐食无厌。”《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上国。”杜注:“荐,数也。言吴贪害如蛇豕。”《左传·昭公二八年》:“有氏生女,湛黒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厌,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以是不祀。”忿读朋,朋类即交媾之庾语也。生殖力是一切力量的终极依据,“贪婪无厌忿类无期”,故杀戮征伐力亦极其强大,封古音邦,邦、冯、彭皆为一音之转,并皆可训大。《初学记》卷二九曰:“封国殷商,号曰豕氏。”案,彭、朋通,故封亦有牝牡交媾之义。《淮南子·本经训》:“禽封豨于桑林。”高注:“封豨,大豕。楚人谓豕为豨也。”《说文》豕部:“豕,彘也。······读与豨同。”又豨字云:“豨,豕走豨豨也。”《玉篇》:“豕,走悦也。”悦者,男女相悦也。牝猪**冲动求牡时,猖狂出走,口中发出豨豨之声。或被人所系不能出走者,盘旋不已,口中亦发出豨豨之声,此所谓之猪豨窠。《周易·姤》:“姤:女壮,勿用取女。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踯躅。”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古羸娄同音,羸豕即娄猪(发情的母猪)。”缠绕被系的娄猪不静而发豨豨之声,以足击地。若娶得如此女子,就得要对其行为加以严格限制约束,故曰“系于金柅”而“贞吉”。反之,恣其所为,则“有攸往”,“见凶。”“桑林”、《诗·鄘风·桑中》之“桑中”、“上宫”皆乃求子于娄猪神既而进行男女交媾之祭所,并非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桑中、上宫,幽会之所也。”[1]《墨子·明鬼》:“燕之有驰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此男女所属而观也。”属者,男女交媾也。“驰祖”、“社稷”、“云梦”、“桑林”之地皆为男女交媾求子于膢神之地。《淮南子·本经训》:“禽封豨于桑林。”封豨乃是大娄猪,桑林之娄神也。
  豳为周之发祥地。豳字从豳,许慎《说文》未得其解。笔者以为豳者,乃是生殖神旁所立之二娄猪神也。《说文》:“豳,······从山从 。” 为二娄猪。《说文》:“ , 属。从二 。······《虞书》曰:‘ 类于上帝。’”类,祭名。《说文》:“ ,修豪兽。一曰:河内名豕也。······凡 之属皆从 。读若弟。” 今《书·尧典》作肆。肆亦是祭名。盖远古之时有肆杀娄猪而将其公分于初民以求丰产的“尸分竟地”之原始农业祭典。《论语·宪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刘宝楠注:“陈其尸曰肆者。”《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注:“肆谓死刑暴尸也。”《广雅·释诂》:“肆,杀也。”《大戴礼记·夏小正》:“狸子肇肆,其或曰肆杀也。”钱大 《说文答问》:“杀不成字,当从古文 。 本古文肆字。《尚书》肆类于上帝,古文作 ,从二 ,与 通。” 、夷通。夷即二尸。《说文》:“仁,亲,从人二······或从尸。”段注:“按古文夷亦如此。”《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成疏:“人,偶也;为人,犹为偶。”古文仁与夷同为一字。《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非仁羿莫能上罔之岩。”《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古文仁字从二尸。《周礼·天官·凌人》:“大丧共夷槃冰。”郑注:“夷之言,尸也。”《礼记·郊特牲》:“尸,神象也。”《说文》段注:“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而祭者因主之,二义实相因二生。”《尔雅·释诂》:“尸,主也。”主即祖宗神主,古者以活人代主而作尸。豳者, 也,尸立于生殖宗神旁之二豕也。豳、彭通,豳亦有大义,亦有牝牡交媾之义,其禀具至上殖力。豳为周民族之发祥地,与猪相关联。相传周之西伯文王之降生有猪祥。今本《竹书纪年》:“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溶于豕牢而生昌,是为文王。”《国语·晋语》:“太任震文王不变,少谀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周之豳是其民族滥觞之地,本求子于二娄猪之祭地也,后遂以此名之。《诗·豳风》是为膢祭时之“风”。风者,即是男女交媾。蜡(膢、臘)祭而作“豳风”,发乎自然也,则《周礼》之所言不欺也。
  据说封豕(封豨)性贪婪,居于水泽之中。《史记·天官书》:“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奎一曰天豕,亦曰封豕,在沟渎。”《焦氏易林》:“封豕为沟渎,灌馈国邑。”又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玉烛宝典》卷四引《孝经援神契》曰:“彘水伏,故无脉。”又曰:“彘为太阴之物。”《文献通考》:“石氏谓之天豕,亦曰封豕。”《史记·货殖列传》:“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民间犹有“老母猪过河”或“乌猪过溪”之谚,谓云气连缀渡河者,即天雨之兆。《诗经》载有猪入淤水之象而大雨滂沱之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将久雨,则豕涉水波。”据《史记》记载,孔子殁后,其弟子们宗貌似孔子的有子为主,一夜,有月离于毕之象,有子泥其诗而不知变,遂下断语而有失矣,终为众人所放逐。《周易·睽》:“上九: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昏媾,往,遇雨则吉。”《述异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太平御览》一零引黄子发《相雨书》:“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豨,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相吻合,是其证验。笔者以为封豨本指涉交媾,是故亦指涉“云雨”、“淫雨”。相传“桑林”乃是商汤祈雨之地。《尸子·君治》:“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衣,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野。”《吕氏春秋·顺民》、《墨子·兼爱下》、《文先·思玄赋》李注、《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均有载。笔者谓“桑林”本求子于膢神而男女交媾(“云雨”)之祭所,是故亦即祈雨之所。《淮南子·本经训》:“禽封豨于桑林。”《淮南子·修务训》:“汤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高注:“桑山之林能为云雨,故祷之。”《吕氏春秋·慎大》:“武王胜殷,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高注:“桑山之林,汤所祷也,故所奉也。”是故居桑林的封豨亦为司雨之神。
  蓱翳或屏翳是文献记载中的较早的雨师之名。《楚辞·天问》:“蓱号起雨,何以兴之?”王逸注:“蓱,蓱翳,雨师名也。”《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 屏翳,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作冯翳,冯翳即河伯冯夷也。冯夷实为封豨之转。《说文》:“ ,豕也。” ,音与彭夷、冰夷、冯夷同。《楚辞》王注引《山海经》:“中极之渊,深三百仞,唯冰夷都焉。冰夷,人面而乘龙。”《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射夫河伯,而夷彼雒嫔?冯 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上言河伯,下言封豨,是河伯即封豨。《楚辞·天问》:“冯翼惟像。”冯翼即冯夷,冯夷乃是封豨之转。封豨(冯翼)之像乃是膢神之尸。
  《说文》亥部:“亥,荄也。十月微阳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也。一文男一人也。······《春秋传》曰:亥有二首。······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段注:“其下从二人,一人男一人女,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猪是地支亥的属相,亥居地支第十二位,止于北方,属水,主黑色,属阴。所谓接者,交合也。亥者,牝牡交媾也,云雨也。
  猪与龙关相联。封、彭通。彭即龙,徐州古称龙州,又称彭城。封豨即龙豨、彭豨。笔者以为猪文化远早于龙文化,龙文化日枳而猪文化淹没而不闻于后世。龙即是猪(豕)也。龙文化继猪文化之余绪,遂蔚然为大观。人皆曰:龙之传人。然未有人曰:猪之传人。绵绵几千年之中华文化至今还是选择猪作为主要肉食来源,并同禁食猪肉、视猪为恶的其它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今之人既忘中华文化本滥觞于猪文化,可谓“数典忘祖”也。
  黄帝称龙神,其孙韩流却有猪相。《山海经·海内经》:“有朝云之国,有司 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 、渠股、豚趾。”这韩流据说是颛顼之父。他的国名是司 之国。韩流之长首、豕 、鳞身、曲股——正是“ ”。《说文》:“ ,修豪兽。一曰河内名豕也。”《礼·曲礼》:“豕曰刚鬣。”《山海经图赞》:“刚鬣之族号曰豪豨,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尔雅·释兽》:“ ,修豪兽。”郝笺:“ ,说文作 ,云修豪兽也。”高诱注:“ 豕 如笔者,篆文作豪。”《文选》师古注:“豪猪,一名 。”作为龙神的黄帝之孙韩流却是一猪,就绝非是偶然的了。
  封豨,又名“奎”。《史记正义》:“奎一曰天豕,亦曰封豕,在沟渎。”奎、鬼、夔通。开、鬼上古音同。启古音冏,与鬼亦为一音之转。《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处,赤水之南,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何新先生曰:“综上所述,夔就龙,是鳄鱼。”[3]《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其实,夏后开就是乐正夔。《荀子·成相》:“夔为乐正,鸟兽服。”封豨为“桑林”之膢神,“桑林”为商之膢神祭所,商与猪之关联非同一般商人先祖王亥名亥,亥即二 交媾。相传商汤祈雨于“桑林”,商之遗民之宋亦祭于“桑林”。《墨子·明鬼》:“燕之有驰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此男女所属而观也。”商之实滥觞于猪矣。周民族与猪之关联早以拈出,是故不再烦论。
  《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大酺五日膢五日。”苏林曰:“ 膢之祭也。”师古曰:“《续汉书》作 刘。”刘膢义通,刘又作柳。辛训刘(柳),是故辛膢义通。商之祖高辛氏即九膢,九膢亦即奎膢。九、高古音亦同。商之祭膢神于桑林,而桑林本封豨所居之地。奎为封豕,是故高辛氏本是封豨。相传龙与猪皆居水中。《管子·水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左传·昭公九年》:“龙,水物也。”封豨即龙豨,龙即豨,至于龙猪为何是一而不二,笔老以为其二者皆禀具至上生殖力。今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存中发掘出有之猪头龙身玉猪龙。《左传·襄公二四年》:“范宣子曰:‘昔丐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明为范氏。’”《汉书·高帝纪》:“刘累(累、娄、刘通,笔者注)学扰龙事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笺》:“韦,豕韦,彭姓也。”《汉书·韦贤传》:“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卜辞有娄猪,而封豨之桑林,为汤祷雨之地,盖崇拜封豨由来已久矣。商祖高辛氏本是膢神封豨。相传豕韦氏为五伯之一。《白虎通义·号》:“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 晋文公也。”又曰:“大彭、豕韦,霸于殷者也。”《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注:“陆终第三子籛,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殷衰,二侯相继为伯。”猪龙相关联,豕韦氏在商为伯,表明商本猪文化之展开也。刘、柳、彭之得姓,以其祖先神之为封豨也。
  《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契天地。”豨韦氏凿破鸿蒙,开天辟地,中华文化由是绵绵不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乃是中华文化之血脉。《说文》:“家,居也,从宀。豭声省。”段注:“豢豕之生子 多,故人居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申之义的冒据之。”然段注亦有未达。刘宝楠《论语正义》:“ 者,交覆深屋。庙之象。”《说文》:“宔,宗庙宔 也。从宀 ,主声。”主者,为祭祀而所立之象征先祖之尸(像)或神主。笔者上古时代“家”即“宔”,也即“豕”是“主”也。叶舒宪先生谓许慎《说文》之义当是家的神圣意义淡化以后的说法。[4]其说甚然。家者,中华文化血脉绵延不绝、薪火相传而不息之本也。家即祖庙、神庙也,后人以讹传讹,遂贻笑方家。
  是故笔者以为龙文化就是猪文化,龙文化继承了猪文化并发展了猪文化。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黄勇.水与生殖崇拜——从帝到道的嬗变[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2).
  [3]何新.龙:神话与真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 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辛巳秋分前夕初稿
  辛已霜降时分修证
跋:此文为吾师黄守愚先生《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2002年版)一书一小章节。
青枫隐者识于即日
黄帝、祝融为母猪神考
  
  
  首先补充一点,湖南南岳有一峰叫岣嵝峰,山上有禹王碑、嫘妃墓。这是为什么?禹王碑与岣嵝峰有有联系?我的回答是有。
  
  
   岣嵝是什么?
  岣,训作“句”,“句”、“勾”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我就不必多费心机。是猪灵首领,是猪灵头目的意思。
  
   嵝,训作“娄”,娄就是双头猪,或正在交配中的两头猪。章太炎《小学答问》:“娄为女求男,牝求牡也。”古代祭娄猪来求多生子,就是膢祭。据《左传·定公一四年》载,卫夫人南子与宋朝**,“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注:“娄猪,求子猪。”而艾豭者,老公猪(脚猪)也。娄猪、艾豭都是生殖力非常厉害的猪灵。《韩非子·五蠹》曰:“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以水。”膢臘即是娄祭也。
  
   大禹就是岣嵝。越人自称大禹的后人,所以叫“句践”。
  
  
  
   一,祝融是老母猪神
  
  祝,上古读“断”,这在许多古书中有证据,我不必费力费心。祝、彖,都有断的意思。祝,还是“猪”(都)的转读。
  融是什么意思?火光而已,训作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孔疏引贾逵云:“融,明也。”《史记·世家》:“帝嚳命曰祝融。”裴駰《集解》引虞翻曰:“融,明也。”
  
   在另外一些历史资料中,祝融又写作朱明。《孟子》一书中的“离娄”,在《庄子》一书中,却写作“离朱”。离娄,就是两只交猪(或双头猪),因为猪神前面有火主,所以比喻为明目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祝融就是离朱,离娄。
  
   综上所述,祝融是两只交猪(或双头猪)。那么怎么说是老母猪神呢?请看其他证据。
  
  
   考之古代文献、现代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资料,最初掌管火种的老年部落首领(或称酋长)是一位女性。相传火神祝融本一老妇,《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火神也。”《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五经异义》谓:“灶神祝融是老妇。”古突厥人的火神为女性,哈萨克族称火神为“火娘娘”。《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夫社者,老妇之所祭。”《礼记·礼器》亦谓祭火神的“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在这里,祝融从老母猪的身份变成了老婆婆。
  
   从神话上还原她的本来面目,祝融就是老母猪神。
  
  
  
  二,黄帝是母猪神
  
  黄帝,又称轩辕,却是女性。请看:
  轩辕星为女主。《史记·天官书》:“轩辕,女主象。”《开元占经》卷六六《石氏中
    官占》之《轩辕星占》引石氏曰:“轩辕,女主也。”又引郗萌曰:“轩辕,女主之廷
    也,一名天柱。”又引巫咸曰:“轩辕,主土官也。”又引石氏曰:“轩辕星,中央土
    神女主之象也。女主之位,黄帝之舍也。”
  
  根据黄帝与蚩尤的战争,黄帝在战争中总能获得女性的帮助,《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天女魃,《黄帝玄女战法》载有人首鸟形玄女,《龙鱼河图》载有天遣玄女,刘凤《杂俎》载有风后等
    等。
  
   在《易经》》“睽”卦上九爻辞说:“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豕字,就是猪,上古读作“希”或“弟”或“剃”,与“猪”(上古读都)读音可相转。其中的“鬼”就是猪灵神主,车上装载着猪灵神主,路上就恰好遇到猪爬在地上发情作**状,这是有利于婚姻的大好事。
  
   黄帝就是车中的“鬼主”,猪神神主。这种说法,我早在2002年就提出来了。黄帝,称作轩辕,按照何新先生的研究,轩辕,就是蝾螈、蜥蜴,也就是“猪婆蛇”。
  
  
   而事实上,“帝”字,据萧兵老先生的研究,是女阴的意思,这很对。又因为当时崇拜猪灵,所以“帝”又指涉猪灵。 “帝”、“猪”,在上古,读音可转。
  
  
   综上所述,黄帝就是母猪神。

“汉”即猪考(汉族是崇拜猪灵的民族)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是汉族,他是崇拜猪灵的民族。他们的名称以前叫“华夏族”,后来叫“汉族”,其实不管是“汉”,还是“华夏”,都是“猪”的意思。
    
     有人说:“在周朝,所谓的华夏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个氏族,包括与他们相融合的一些古氏族,其中又以周为中心。这些民族本非单纯,所以可以称之为“诸夏”。“诸夏”的详细情况,因为上古史料的缺乏,我们现在已经难以追究。“诸夏”之外的氏族,古时候称为“夷狄”,古籍中有记载的名称繁多,主要有苗族、蛮、黎族、荆、舒、淮夷、徐戎、嵎(yú)夷、莱夷、和夷、岛夷、百越族、巴族、蜀族、庸、卢、微、髳(máo)、彭、氐(dī)、羌族、濮、西戎、骊戎(lí róng)、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北戎、山戎、鬼方、狿狁(yán yǔn)、赤狄、白狄、义渠、林胡等。”
    
     前面我已经把夏禹考训为猪,那么“华夏”就是“花夏”,或者“夏花”,就是母猪神的生殖器官。
     那么“汉”是什么意思呢?“汉”,就是双头母猪神。
    
     下面援引《说文》剖析“汉”字的字形。
    
     《说文》:漢, 漾也。東爲滄浪水。从水,難省聲。 臣鉉等曰:从難省,當作堇。而前作相承去土从大,疑兼从古文省。
    
    
     《说文》:屯 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从屮貫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说文》:儺 ,行人節也。从人難聲。《詩》曰:‘佩玉之儺。’
    
     《说文》:暵 ,乾也。耕㬥田曰暵。从日堇聲。《易》曰:“燥萬物者莫暵于離。”
    
    
     《说文》: 熯,乾皃。从火,漢省聲。《詩》曰:“我孔熯矣。”
    
     《说文》:“?難(难),鸟也,从鸟,堇声。或从隹。”
    
     据各路专家学者的研究,“汉”字的本字可能是“難”(难) ,也可能是“堇” 。但笔者以为,“汉”字应当是从“堇”,“難”(难) 字也应当从“堇”。在甲文中,有火烧人的意思。
    
    
     有学者说“汉”就是头戴高帽子的人。其实不是,“堇”是什么意思?火烧母猪神,求得降雨,降福。
     “堇”字上古音在文部,见母。“豳”字上古音在文部,帮母。“堇”和“豳”,可以相通。“豳”,本是双头猪灵,那么“堇”,也就是本是双头猪灵的意思。
    
     火烧猪灵什么意思?
    
     远古时代,一个种族的头头要承担一个种族的种种责任,祈福啊,求雨啊之类的,商代还有一个事例,商王“成汤”为了求雨,亲自出马,住在柴草中,叫自己的手下放火烧他,用来求雨。
    
     火烧灵猪就是这么回事。
    
     从古文字学上讲,“堇”也只是一个借字,借用来表示“猪神头目”(种族的领袖人物)。
    
    
     据说一些学者的研究,“华夏族”变而为“汉族”一名,与汉朝有关。我们知道汉朝是刘邦建立的。当时的“汉”字可能源于“汉水”之“汉”。据有的学者说,刘姓曾在汉水流域居住过,所以后来刘邦才因为地籍问题封于汉中地区。
    
     娄、刘,两字相通,都是猪的意思。虽然这种说法暂时无法获得确证,但是也能发现它们与猪的关系。
    
    
     综上所述:“汉”就是双头猪或交猪。刘邦以前作过汉王,于是取名叫“汉”。“华夏”族本来就是崇拜猪灵的民族,后来又称为“汉族”,都是崇拜猪灵的民族,前后一样,对猪灵生殖崇拜没有变。

中国人是猪的传人,不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起源于猪文化)

第一,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必须先去掉一种“现代”的眼光。“先进”看落后的眼光,好比古代中国人热爱华夏文化,什么都是辉煌的成就,在近代以来,中国屡次受到外国的侵略,于是什么中国文化都成了垃圾,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

在2002年,我撰写拙著《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时候就归纳、演绎总结了不少“方法论”的问题。

2005年,我在复印一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有清华大学葛兆光先生的一篇研究思想史的文章,大概讲的是做思想史研究可以使用“减法”,负的方法。与我的研究的方法论一致。

在古代,有许多认为是正统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我们的现代人认为是淫秽或不以为然。 比如说,在清代的忠君,那是人人必须信仰的正统思想,但在现代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救药。

葛兆光先生说,有不少的少数民族都有火葬的历史,但是汉族的正统观点是入土为安,火葬是“腐朽思想”,是“**”的“落后”文明,因此火葬几乎从古籍中消逝了。可是在现代,火葬又演变为文明的象征了。

在义和团运动中,有民众把女阴当作阻挡炮火的“保护网”,他们是有正统的思想观念的。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

第二,猪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有人说:“野猪身上披着硬毛,长得“青面獠牙”,性格十分凶猛。它跑得很快,发起怒来真是无所顾忌,连兽中之王老虎也要怕它三分。而被驯化的家猪,一改野猪的恶性,在长相、性格上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逐渐形成了发育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因此成为经济价值极高的家畜。”这很确实。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近万年前,人类就开始驯化并饲养野猪了。人类为了私己的利益,于是就把野猪驯化为具有愚蠢、懒惰、好吃、肥壮、丰产的多种性能的家猪。

联系到现实,这就是文明驯化过度的表现。正如袁隆平院时的杂交水稻,因为我们以前的水稻驯化过度,产量、性能等等,都严重弱化了。只有杂交野生水稻基因。

野猪被人类过度驯化为家猪,因为人类总算有了一个“愚蠢”的指涉物了!

三,中国文化起源于猪文化。中国人崇拜猪灵,中国人把猪神庙称作为“家”,把自己当作猪的种族,叫“家族”。后来,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家”。中国人的“高楼大厦”,也还是猪居住的地方,“娄”就是求子猪灵,“夏”与“禹”一个意思,双头猪灵。所谓的“吊脚楼”、“广厦”等等,“楼”、与“厦”都是猪居住的地方。

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
——对远古猪灵崇拜的再认识
黄守愚
近日来,笔者在红网社区等贴出了“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一帖子,引起广泛争议。笔者近日翻阅本人旧著《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的《猪文化与生殖崇拜》一章,除早在2002年提出“中国人是猪的传人”外,重新钩索典籍,又发现许多证据,所以就特地再做一次简单扼要的说明。
在今天的人们的心目中,“中国”是“东方巨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观念基本上被当代中国人当作了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据林河先生《中国巫傩史》一书的研究,数尽历代中国的古王朝,从来就找不到哪个王朝有“龙的传人”的观念。
古代帝制宗法王朝时期,“惟龙独尊”,“以龙奴凤”,只有帝王才能自称“真龙天子”,只有王子王孙自认为是“龙子龙孙”,可那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不可能永远都坐“龙椅”,隔几百年就换了天下,“皇帝”轮流做庄,今天你家是“龙”,明日我家是“龙”。但“皇帝”不会随便轮流到“我家”的,“龙的传人”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太难了。假如有小老百姓自称为“龙的传人”,除非他造反自己做皇帝,则否是要杀头的。
在近代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宗法王朝之后,才滋生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观念,并且还获得了绝大多数海内外华人的认同感。正如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唱的:“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图腾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物?历代的文献典籍有各种各样的记载,非常扑朔迷离,以致今天的学者各持一词,而不能取得普遍公认的看法。有的说龙是恐龙的遗迹,有的说龙的原型是蛇,有的说龙的原型是蜥蜴,有的说龙的原型是鳄鱼,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中国人究竟是什么的传人呢?今天提出一新说,中国人是野猪神的传人。事实上,龙还是由野猪神发展而来。虽然一时难以为中国接受,但确实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假象,野猪在驯化为家猪的过程中,因为过度的驯化(主要是采取圈养和**的手段),聪明、凶猛的野猪变成愚蠢、懒惰的家猪,体现出丰产、多子、肥壮等性能,完全满足了人类的自私自利的心理。这是人类征服自然“伟大成就”,以至于人类夜郎自大,把猪当作“愚蠢”的象征,骂人为“蠢猪”,贬低人为“猪猡”。这一点,属于文化的变迁与衍演问题,著名的思想史专家葛兆光先生、著名的上古知识史专家李零先生和笔者的拙作都曾提到过。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给沈兼士先生的信中说,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一个“猪”字,难道不就是如此吗?
在远古时代,万物有灵,动植物平等,不分贵贱,猪与其他动植物一样也是有灵的。比如葫芦灵、鱼灵、龙灵、猪灵、凤灵等动植物灵,并没有高下尊卑的分别。这一点,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第一、第二册中讨论“鬼神”的时候,也提到了远古先民视万物为平等,从来没有等级贵贱的分别。
凶猛的野猪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崇拜的图腾。俗话说,“打老虎只要大胆,打野猪须带一块板(棺材)”。野猪青面獠牙,嗅觉灵敏,十分凶猛,性情暴躁,横冲直撞,连老虎之类的动物也敬畏它三分,加上野猪的繁殖力非常强,所以先民把野猪当做他们的图腾,加以崇拜,并它当作自己的祖先神。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后,开始对野猪进行驯化。正是因为如此,猪成为地支第十二位的“亥”,又由此进入了十二生肖文化中,又被称为“亥日人君”。
据考古发掘,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有猪首蛇身的猪龙形象的陶器。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有玉猪龙。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有猪头神像。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有陶猪。商代甲骨文中有名“彘”的氏族。在云南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人与野母猪交配的铜牌。而把猪当作族徽的青铜器铭文,则不知道有多少。而据著名的楚辞学专家萧兵先生的研究,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很可能来源于猪。这些都是猪灵图腾崇拜的早期遗迹。
在古代文献典籍中,猪灵崇拜比比皆是。比如在《山海经》中,就有大量的猪灵民族。如豨韦氏、封豕、并封、豕韦、饕餮、梼杌、韩流等,都是有名的崇拜猪灵的民族。而在《庄子》一书中,豨韦氏开天辟地,是人类的创世主。韩流是黄帝的孙子,他的儿子颛顼,是五帝之一。
据拙作《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一书的考证线索,今天又发现“黄帝”、“祝融”、“大禹”、“河神”、“汉”等都是猪神,“夏”、“商”、“周”的名号可能就是“猪神庙”,并且猪神还是象征着光明、正义的神。湖南的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把猪奉为祖神,民间的傩戏中至今还有摔刀敬猪神的仪式。而今天的湘西苗族、瑶族、侗族都有祭猪神祖先的信仰习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家”是祭祖的宗庙的正室。这可能起源于远古的猪神庙。在当时,家、豕不分,种族称作为“家族”。到后来,“家”还指称为人居住之所。
在原始神话母题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世界范围内的人、猪互变的神话,它表明古代不少民族曾经认为自己是猪的传人。据著名的文化人类学专家叶舒宪先生的研究,在珞巴族的古神话中,有《猪救母子》的古图腾神话,古珞巴人还认为他们的图腾祖先是野猪。而据古代文献记载,周文王、汉武帝、安禄山、赵匡胤就是猪神的儿子。而宋代的皇帝赵匡胤为祭祀他的猪神祖先,还特地在皇宫中专门养起猪来。室韦、苗族等古民族,都曾认为他们是猪的传人。神话中的猪、人互变,表明猪与人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叶舒宪先生说,神话中的女神的原型就是猪,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豨韦氏开天辟地,则是人类的创世主。可见,古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视自己为猪的传人。
在将近一万多年的农耕文明的长河中,猪对中国人实在是太重要了。俗话说,无豕不成家,普通的农民家庭养猪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文献史料中,不少人靠养猪致富,所以猪被称作“乌金”、“金猪”。在民间艺术中,猪不但象征着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因为猪常用鼻子拱地求食,并不乞求以外的恩赐。而年画中的“肥猪拱门”更是深入民心,它表示丰收吉庆,福气财气齐聚。在土家族中,人们将猪称作“血财”,并认为豕官神是送财喜的财神,而分食猪血还能加强人们之间的血缘认同。此外,猪和婚姻爱情又关联在一起。比如在湘西侗族地区,流行猪耳朵订亲的习俗。而在土家族,则流行猪尾巴催亲的习俗。而在干旱求雨的巫术祭仪中,猪被当作求雨的神物。这一点印证了文献典籍中的河神、水神、云雨神都是猪神的说法。这些民间习俗的文化背景就是这些民族认为他们猪神的传人。
通过对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古神话、民俗学等的考察,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曾经是进行猪灵生殖崇拜的民族,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

2、内蒙古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
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敖汉旗文化馆

简介:
兴隆洼遗址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所有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中国已揭示的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是中国8000年建筑史上的奇迹;发现成批的居室墓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奇特的埋葬习俗,人猪合葬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尚属首例;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出土的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完整的服饰资料;出土的完整骨笛,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乐器;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是兴隆洼先民从事狩猎活动的实证。因此,兴隆洼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0 万

7 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