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手术室看习惯、成本与人的可能性------伦敦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回忆录
水木水生木 推荐在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时间长了,我发现这里的教授做手术基本都是2个人。比如膝关节置换2个人,髋关节置换2个人,肘关节置换2个人,肩关节、膝关节镜、髋关节镜都是2个人。真的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仔细观察才看出门道来。原来他们把工具用到了极致!
皮肤及软组织切开后,在我国基本需要二个助手向相反方向拉皮肤及软组织。但在英国不是这样的,教授会选用撑开器,一下子把伤口撑开,这样不仅能很好的显露,而且节省了两个人力。难道我们国内生产不出这样的撑开器?非也,只是习惯而已。因为我们没有培养起极度使用工具的习惯,所以习惯人力来代替。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医生人数远超英国,英国医生数量较少。还有比这更深刻的背后原因,成本问题!中国医生的待遇较低,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个人认为,而是基于事实本身。而在英国,医生参与这台手术就会记录、考核,然后和你的晋升、薪资相互挂钩。
在中国晋升职称时,通常只认可主刀和第一助手的工作量。无论你作为助手参与了多少台手术,在提交晋升材料时,若非主刀或一助,这些参与经历一般不被计入考量。
英国高昂的医生人力成本倒逼其寻求工具替代方案,而国内相对较低的医生待遇(至少在部分层级或历史阶段)使得依赖人力在短期内显得‘成本更低’(尽管长期看效率未必高)。
举个例子来说明,有次在做肩关节置换手术,有一个切口显露不清楚,需要人员牵拉。这时主刀用一个长的、尾端有孔的Hoffman拉钩牵开软组织,然后打开一个一次性工具,这个工具是塑料消毒好的,轻轻一拉里面出来一根绳子。主刀用绳子穿过那个孔,然后把塑料工具递给台下护士,护士把那个工具牢牢的夹在手术台下的架子上。
我看的目瞪口呆,那个工具价格多少钱不知道,只是感叹这些英国人的脑子都是好使。真是所谓的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适应不了环境,那就改造环境,我真的是开了眼。我至今都对那个工具记忆犹新,虽然我还不知道它的专业名称叫什么。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让我也涨涨知识。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在间接的改造环境。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名英国人出生后送到中国来上学,然后当医生,那么他产生的手术习惯应该和中国人无差异,反之亦然。
目睹工具创新如何突破人力限制,不禁让我联想到个体乃至群体突破自身环境束缚的永恒命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史记》记载了李斯的一个故事:据说李斯在担任乡间小吏时,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脏东西,见到人或狗就吓得逃跑。后来他又看到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堆积的粮食,住在大屋檐下,完全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原文大意:看到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看到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李斯由此感慨万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最终李斯辞掉小吏,拜荀子为师,官至秦国丞相。
人的一生匆匆,我并无高深道理可讲,唯愿将自己在手术台旁的所见所闻,如实说与诸位听。还是那句话,没有经过深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找到自己的志向,然后下定决心去追逐。一个人的成就大不过他的志向,就好比一个饼子再大,大不过烙它的锅。
留下一首打油诗赠君细品:
三十三天天外天,
天上住着老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在英国伦敦吃海底捞是什么感觉------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回忆录
伦敦街头:车牌差异与信仰之思------伦敦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回忆录
白金汉宫:伦敦的王冠与活历史------伦敦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回忆录
原创同步于:WXGZH:骨道西风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本公众号专注于骨,服务于骨,带你一起谈骨论筋。长筋短筋强柔筋筋筋有味锁骨肱骨尺桡骨骨骨藏道
“万婴之母”林巧稚---接生5万多婴儿(包括袁隆平)、终身未婚、北京妇产医院首任院长
养猪女兵干到医疗界天花板--40岁考博,45岁留学哈佛,59岁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某院长辞职经商,从1.5万白手起家到59亿元!传奇的一生!
医生我骨折了,拒绝钢板、拒绝钢针,用“骨胶水”502粘住可以吗?
X线上没有明显骨折,为什么医生还要求我一到二周复查?是不是想多挣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