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一株小草,如何撼动世界?——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诺贝尔之路

心情驿站版达人 · 发布于 4 天前 · IP 德国德国
1136 浏览

前言:

有网友留言,屠呦呦不就是发现个青蒿素,有什么了不起。她凭什么能获诺贝尔奖?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今天的这篇文章就给你一个满意答案。

背景:

2015年,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不是两院院士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站上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领奖台。她的获奖,让许多人既感自豪又心存疑问:为何仅凭“青蒿素”这一项发现,就能斩获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答案在于,这不仅仅是一个药物的发现,更是一场对抗千年瘟疫的里程碑式胜利。其背后是屠呦呦与其团队在特殊年代里,以非凡的毅力与智慧战胜瘟疫之路。

一、为何青蒿素如此重要?

在青蒿素问世之前,人类与疟疾的战争已持续数千年。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传播,轻则寒战高热,重则致命。

小插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得的疟疾,康熙将药快马加鞭送来时,他已经离世。

上世纪60年代,主流抗疟药物氯喹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逐渐失效,全球疟疾疫情卷土重来,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死亡人数惊人。

当时,正处于越南战争时期的北越军队,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远超战场伤亡。越南向中国求援。于是,一项代号为“523”的紧急军事科研项目在1967年秘密启动,目标就是找到新型抗疟药物。屠呦呦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

img

二、“523”任务与临危受命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研骨干,被任命为“523”项目科研组长。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她面对的是一片空白:没有先进设备,没有海量数据库,唯一的线索是浩瀚的中医药古籍。

从故纸堆中寻找灵感

屠呦呦和团队开始了大规模的文献调研。她系统整理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在短时间内查阅了2000多种古代医书,并编辑了包含640多种药物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初期的筛选结果令人沮丧。对上百个药方的反复实验,抑菌效果都不理想。偶然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点亮了方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取汁”,这不同于传统中药常用的水煎法,它提示青蒿的有效成分可能在高温下会被破坏,其提取可能需要低温。

三、190次失败与第191次的成功

屠呦呦带领团队立即转向低温提取法。他们改用乙醚作为溶剂。乙醚沸点低,但毒性大,易燃易爆。在通风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屠呦呦和同事们长时间吸入乙醚蒸气,导致多人出现肝功能损伤。

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实验后,1971年10月4日,编号为第191号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然而,喜悦是短暂的,紧接着是更严峻的考验——临床前试验。

四、以身试药,勇闯“生死关”

当时找不到愿意承担风险的临床单位。为了尽快让新药投入使用,挽救生命,屠呦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身试药。

她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并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吞下了那片未知的药片。在她的感召下,科研团队的成员们也纷纷加入。最终,在严密监控下完成了首批人体试验,证明了药物的安全。

随后,他们带着药品奔赴海南疟区,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振奋人心:青蒿素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显示了高效、速效、低毒的卓越疗效。

1972年,他们成功得到了无色针状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那个在迷雾中第一个找到方向、并点燃火炬的领路人。

五、为何能获诺贝尔奖?

拯救了数百万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类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据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这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

中国原创性贡献:中国科学家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它证明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蕴藏着造福全人类的潜力。

科研精神的典范:屠呦呦的故事,浓缩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对科学的信念、对使命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她的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六、赵医生的话

凭借古籍中的一丝线索,历经上百次失败和健康风险,甚至以身试药,最终挖掘出了这种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东方神药”。她的获奖,是对其个人智慧、勇气与坚持的最高肯定,也是对中国科学家为全人类健康所做卓越贡献的世界级认可。

如果你也能发明一种药,挽救上亿苍生;如果你也敢以身来试自己发明的药;如果你也能以中国独到的方式解决世界级难题,那么恭喜你,诺贝奖早晚会喜从天降

另外叮嘱一句,你要好好健身养生,屠呦呦在41岁发现和提取青蒿素,但她获奖时已经84岁中间的43年,是漫长的等待

原创同步于:WXGZH 骨道西风

养猪女兵干到医疗界天花板--40岁考博,45岁留学哈佛,59岁中国科学院院士

告别疼痛之王:痛风性关节炎治疗迎来新突破

为何关节软骨损伤后如此难修复?

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有多牛逼?

郑州某院长辞职经商,从1.5万白手起家到59亿元!传奇的一生!

医生我骨折了,拒绝钢板、拒绝钢针,用“骨胶水”502粘住可以吗?

X线上没有明显骨折,为什么医生还要求我一到二周复查?是不是想多挣我钱?

医生,请你速到火葬场给我爸做手术!

伤筋动骨真的需要100天吗?

出院证上的四个字差点把我送上法庭

7 收藏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