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医生所有的自卑,都会消失在月入过万的那天”

普通外科版版主 · 发布于 10 小时前 · 来自 iOS · IP 广西广西
2.8 万 浏览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网友讨论 “医生所有的自卑,都会消失在月入过万的那天” 这句话。

有人觉得这话太直白,也有人说这是戳中了不少医生的真实处境。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医生是自带 “光环” 的职业,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在诊室里为患者答疑解惑,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是邻里口中 “有出息” 的代表,也是危难时刻让人安心的存在。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 “体面” 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三十岁的年轻医生,可能还在为房租精打细算,偶尔需要父母补贴;熬了多年评上职称的医生,看着工资条,还要琢磨怎么平衡家庭开支与职业投入;还有些医生,看着曾经的同学在其他领域站稳脚跟,自己却还在诊室与病房的奔波中,默默消化着疲惫。

这份职业的回报,似乎总比外界想象中来得慢一些、少一些。

也正因如此,那句 “医生所有的自卑,都会消失在月入过万的那天”,才会在网友间引发讨论。

它或许不是绝对的真理,却道出了一部分医生对 “合理回报” 的朴素期待。

藏在数据里的无奈

若说 “医生有职业自卑感”,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

中青报曾做过一项关于医生职业选择的调查,结果让人有些心疼:58% 的医生会劝身边的人不要让孩子学医,只有 3% 的医生愿意支持下一代继续走从医路;如果能重新选择,也只有 10% 的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img

图源中青报

要知道,医学本是很需要 “传承” 的领域。

毕竟学医之路漫长又艰辛,有家人从事医疗行业,能在专业认知、临床实践上多些指引,少走不少弯路。

就像李时珍家族三代行医,才沉淀出《本草纲目》这样的医学瑰宝;钟南山院士的父亲钟世藩是儿科专家,儿子钟惟德也在泌尿外科领域深耕三十年 —— 这样的 “医学世家”,本是行业良性发展的温暖支撑。

可如今,不少医生却不愿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路,背后藏着的,是对这份职业现实压力的担忧:连自己都要在生活与理想间反复权衡,又怎能忍心让孩子再经历一遍?

而支撑这份担忧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现状。

有调研显示,我国医生平均临床年收入仅 9.4 万元,70% 的医生税前收入不足 10 万,其中住院医师群体占比最高,达到 83% ;即便是熬到科室主任、副主任的位置,也只有 14% 的人能实现年入 20 万以上。

img

图源互联网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两年不少医生还面临着薪酬下降的压力。

2024年的数据显示,57.9% 的医务人员薪酬有所下降,二三级公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受影响更明显。别人的工资在随生活成本慢慢上涨,可有些医生的收入却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减少,日子自然过得更拮据。

再看国际上其他国家医生的待遇,差距确实存在。

2024 年,美国医生平均年薪约 37.6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270 万元),骨科医生年薪更是能达到 54.3 万美元。

img

图源Medscape

即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资深医生月收入能达到 6 万美元,普通医生也有 2 万美元左右。

img

图源中青报

除了收入,医生的工作强度也远超常人。人民网的调查数据显示,84.7% 的医生近一年没有休过带薪假,93% 的医生下班后会感到疲惫不堪,48.1% 的医生每天都觉得 “身心俱疲” 。

img

图源人民网

我国医生的收入还与诊疗量、考核指标等紧密挂钩,常常是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得到的回报却难以匹配。

职业尊严的流失

医生的纠结,从来不止是因为收入,更因为在现实压力下,职业尊严在悄悄打折扣。

我国公立医院大多需要 “自负盈亏”。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平均只占医院总投入的 10% 左右,最高约 15%,最低甚至只有 7% 。

这意味着,医院近九成的运营成本,都需要靠自身经营来解决。

当医院需要承担起自我运营的压力,这份压力难免会传导到医生身上。于是,有些医生在诊疗时,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病情,还要兼顾医院的运营需求——开检查单时会多些顾虑,开药方时会多些权衡,连收治病人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医院的成本核算。

曾经以为 “凭技术治病救人” 就够了,可现实却让医生不得不学会 “算账”,这份无奈,慢慢磨掉了职业带来的自豪感。

除此之外,医患纠纷带来的防御性医疗,也让医生多了份顾虑。调查显示,85.8% 的医生为了避免医患矛盾,会做一些从病情来看没必要的检查,或是尽量回避收治病情复杂的高危病人。

不是不想用心治疗,而是怕 “万一出问题”,自己多年的努力会付诸东流。当医生连 “放心治病” 都要小心翼翼,内心的底气自然会慢慢减少。

更让人担心的是医生的身心健康。广州日报曾报道,66.5% 的医务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35 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普通健康人群的两倍;还有数据显示,17.4% 的广州医护人员曾有过自杀念头。

img

图源广州日报

常年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时刻紧绷,身体和心理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这样的状态下,又怎能轻易拥有自信呢?

网友说 “医生所有的自卑,都会消失在月入过万的那天”,其实 “月入过万” 本身不是终点,它更像是一个象征。

象征着医生对 “付出有回报” 的期待,对 “职业被尊重” 的渴望。

这个 “理想收入” 的数字,在不同地方其实不一样,但核心从来不是具体多少数字,而是 “公平”—— 让医生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被看见,每一次付出都能有合理回报。

当一位医生熬过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规培,能靠自己的收入站稳脚跟;当他们不用把 “创收” 当成首要任务,能全身心投入到治病救人中;当他们的身心健康能被重视,不用靠透支身体换业绩 

那时,所谓的 “自卑” 才会慢慢消散。

毕竟,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要吃饭、要养家,要在生活里寻找安全感。

当医生不用在 “坚持理想” 和 “养活自己” 之间做艰难选择,当他们的职业价值能被真正认可,不仅是医生的幸运,更是每个人的幸运。

你的理想月薪是多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86 26 2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