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一侧输卵管炎合并男方极重度少精子症患者ICSI助孕成功案例
原发性不孕症是生殖医学领域常见的临床问题,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女方输卵管异常、子宫病变或男方精液质量异常等多种因素。其中,男方极重度少精子症会显著降低自然受孕概率,常需借助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实现临床妊娠。本文分享一例 27 岁,一侧输卵管炎合并男方极重度少精子症的原发不孕女性,通过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经 ICSI 技术助孕,最终实现临床妊娠的病例,旨在为同类患者的助孕治疗提供实践参考。
病例简析
女性患者,27 岁,婚后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未孕 5 年。2023 年外院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左侧输卵管通畅、右侧输卵管炎,后续行排卵监测 + 指导同房 3 个月仍未受孕。妇科超声提示子宫肌层小肌瘤(2.3cm*1.7cm),双侧卵巢卵泡数量正常。男方精液检查提示极重度少精子症(浓度 0.7×10⁶/mL,总数 1.0×10⁶),基因检测示 AZFc 缺失,2025 年 3 月于中心行自精冻存(常规冷冻 1 管)。现夫妻双方要求行 ICSI 助孕治疗。
病例概况
• 基本病史
√ 女方,27 岁,身高 155cm,体重 52kg(BMI 21.6kg/m²)。婚后未避孕未孕 5 年。2023 年外院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左侧通畅、右侧输卵管炎;2024 年 8 月妇科超声示子宫肌层小肌瘤(2.3cm*1.7cm),双侧卵巢卵泡数量正常。
√ 男方,29岁,精液分析示极重度少精子症,浓度0.7×10⁶/mL,前向运动精子42.9%,存活率无法计算,AZFc缺失。
• 入院诊断
√ 女方:1. 原发性不孕症;2. 右侧输卵管炎;3. 子宫平滑肌瘤
√ 男方:1. 原发不育症;2. 极重度少精子症;3. AZFc缺失
• 基础情况(2024年8月)
√ FSH:4.37mIU/mL
√ LH:2.07mIU/mL
√ P: 0.66nmol/L
√ E2:142pmol/mL
√ T:0.95nmol/L
√ AMH:3.72ng/mL
• 其他情况
√ 查体:一般体格检查及妇科专科查体无异常。·
√ 2024年8月妇科超声:子宫体约4.3cm x 3.0cm x 4.3cm,子宫肌层内见小肌瘤(2.3cm*1.7cm),左卵巢内可见9枚卵泡回声,右卵巢内可见8枚卵泡回声。
√ 2023年外院行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左侧输卵管通畅,右侧输卵管炎。
√ 月经史:月经初潮14岁,末次月经 2025年3月31日,周期规律,4天/27~28天,经量偏少,无痛经。
√ 婚育史:G0P0,22岁初婚,婚后夫妻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未孕至今。
• COS方案:
拮抗剂方案(2025年4月)
√ Gn起始剂量:重组人促卵泡激素 150 IU
√ Gn天数:9天
√ 其他用药:重组人促黄体激素α 75IU x3天
√ 获卵:获卵数12枚,MII卵数 10枚
√ 获胚:2PN 5枚,形成 D3 卵裂期胚胎 6 枚(2 枚 II 级、2 枚 III 级、2 枚 IV 级);新鲜周期移植 2 枚 II 级胚胎,剩余胚胎行囊胚培养,形成可移植囊胚 1 枚,冷冻保存。
√ 移植:新鲜周期移植 2 枚 D3 II 级胚胎,移植后予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片、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黄片)、黄体酮凝胶进行黄体支持。
√ 妊娠结局:移植术后14天血HCG:661.35mIU/ml(4月28日);移植术后22天血HCG:12982.12mIU/ml(5月6日);移植术后28天超声:宫内早孕,活胎(符合孕6周+)并孕囊周边积液(5月11日)。
表1 本周期卵巢刺激过程

表2 本周期胚胎培养及处理记录

病例小结
治疗回顾
本例为因女方右侧输卵管炎、男方极重度少精子症(AZFc 缺失)而引发的原发性不孕症,经评估后选择拮抗剂方案联合 ICSI 治疗。根据女方 BMI(21.6kg/m²)及卵巢储备(AMH 3.72ng/ml),以重组人促卵泡激素 150IU起始剂量启动Gn,促排 6 天根据卵泡生长速度及激素水平,下调 Gn 剂量至 125IU 并适当补充重组人促黄体激素 α,协同促进卵泡发育及成熟。共获卵 12 枚(MII 卵 10 枚),形成 6 枚 D3 卵裂期胚胎,新鲜移植 2 枚 II 级胚胎后予以多途径黄体支持,最终实现临床妊娠,目前孕周约 22 周。
治疗心得
本案例为女方输卵管炎症、男方极重度少精的复杂不孕夫妇,选择拮抗剂方案具有周期短、OHSS风险低、灵活性强等优势。根据女方AMH及卵巢储备情况,Gn启动剂量设定为150 IU,并在促排中后期适时添加r-LH,有助于卵泡后期成熟,尤其适用于LH敏感性较低的患者。男方严重少精且存在AZFc缺失,ICSI为首选授精方式。本次治疗中新鲜移植2枚D3胚胎成功妊娠,体现了个体化方案在提高妊娠率中的重要性。此外,黄体支持方案多元,结合肌注、口服与阴道用药,有效维持内膜容受性,保障胚胎着床与早期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