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一例高坠腕关节骨折保守康复治疗案例

医疗行业从业者 · 发布于 11-08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961 浏览
icon志红强国 推荐

病例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女

- 年龄:52岁

- 职业:教师

- 就诊时间:2025年10月18日

- 联系方式:XXX(隐私保护)

 

主诉

高处坠落致左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6小时,伴左手拇指、示指、中指麻木不适。

 

现病史及既往史

- 现病史:患者6小时前在2.8米高处主动坠落,左掌撑地受力,当即出现左腕关节剧烈疼痛,迅速肿胀、畸形,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完全无法完成,同时伴左手拇指、示指、中指麻木感,抓握无力,无头晕、头痛、胸闷、肢体活动障碍等其他不适。伤后未自行处理,紧急前往我院急诊就诊,拟“左腕关节骨折”收入院。

-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史,无腕关节外伤、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烟酒不良嗜好。

 

检查

 

(一)体格检查

 

- 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其他部位无明显压痛。

- 局部检查:左腕关节明显肿胀、畸形,呈“餐叉样”改变,桡骨远端压痛显著,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均受限(活动度为0°);左手拇指对掌、对指功能受限,拇指、示指、中指桡侧半皮肤感觉减退,两点辨别觉阈值>6mm(健侧为2-3mm),Phalen试验阳性(腕关节极度屈曲30秒后麻木加重),Tinel征阳性(腕管区叩击时麻木向指尖放射)。

- 神经血管检查:左手桡动脉搏动清晰,指端血运良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无发凉、发绀。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左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左桡骨远端骨折,骨折线累及关节面,远折端向背侧、桡侧移位,掌倾角-12°,尺偏角22°,未见腕管内碎骨片嵌入;腕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进一步确认骨折对位不良,但无腕管骨性压迫。

- 神经电生理检查:左侧正中神经腕部传导速度31m/s(正常参考值≥50m/s),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至0.8μV(正常参考值≥2.0μ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提示正中神经腕管段部分受压损伤。

 

临床诊断

 

1. 左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B3型);

2. 正中神经卡压症(腕管综合征,骨折继发)。

 

治疗经过及结果

 

(一)治疗经过

 

1. 骨折复位与固定:入院后急诊在局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掌倾角11°,尺偏角26°),予管型石膏外固定(腕关节中立位+轻度掌屈尺偏位),固定范围自前臂中下段至掌指关节近端,保留手指活动。

2. 药物治疗:术后予消肿止痛药物(布洛芬缓释胶囊0.3g bid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片0.5mg tid口服),连续用药2周。

3. 分阶段康复治疗:

- 第一阶段(术后1-2周,炎症水肿期):目标为减轻疼痛肿胀,保护骨折端,缓解神经卡压。措施包括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超短波治疗(无热量,15min/次,1次/d)、冰袋冷敷(术后48h内,15min/次,3次/d);在石膏固定范围内被动活动手指(屈伸、对掌、对指),10min/次,2次/d;轻触觉刺激(软毛刷轻刷正中神经分布区),10min/次,1次/d。

- 第二阶段(术后3-6周,骨折愈合期):目标为维持骨折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预防粘连。石膏固定4周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予更换为腕关节支具(可调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手指抓握训练(握力球渐进性抗阻)、腕关节被动屈伸训练(在支具保护下,逐步增加活动角度,每周增加5-10°);物理治疗改为红外线照射(15min/次,1次/d)、神经肌肉电刺激(腕管区,20min/次,1次/d)。

- 第三阶段(术后7-12周,功能恢复期):目标为恢复腕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解除神经卡压。去除支具后,进行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训练(配合弹力带抗阻),握力训练(渐进性增加负荷);继续营养神经治疗,增加感觉再教育训练(用不同材质物品触摸手掌,辨别形状、质地);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屈曲、负重动作。

- 第四阶段(术后13-24周,重返工作期):目标为恢复工作所需功能。模拟装修工作场景训练(握工具、拧螺丝、举重物),逐步增加工作负荷;纠正不良姿势,指导佩戴腕部护具保护,避免反复劳损加重神经卡压。

病例讨论

一、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分析

(一)核心诊断依据

1. 明确外伤史:高处坠落掌撑地的典型受力方式,是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诱因,结合“餐叉样”畸形、骨擦感等体征,影像学检查直接证实骨折存在,符合AO分型B3型(关节面累及+背侧移位)的诊断标准。

2. 正中神经卡压(腕管综合征)的关键依据:①症状与体征高度契合:拇指、示指、中指桡侧半麻木,Phalen试验、Tinel征阳性,两点辨别觉异常,与腕管内正中神经支配区域一致;②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正中神经腕段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电位波幅降低,客观证实神经受压损伤;③排除其他神经损伤:桡神经、尺神经支配区域无异常,影像学未发现腕管内骨性压迫,考虑为骨折后腕关节肿胀、组织水肿导致腕管容积减小,间接压迫正中神经所致,属于骨折继发的急性腕管综合征。

(二)鉴别诊断

1. 单纯桡骨远端骨折:此类患者仅表现为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无明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无异常,可与本例鉴别。

2. 原发性腕管综合征:多为慢性起病,常见于长期腕部劳损(如键盘手、厨师),无明确外伤史,影像学无骨折表现,本例急性起病且与骨折直接相关,可排除。

3. 桡神经深支损伤:桡神经深支损伤以手指伸直障碍为主,感觉障碍多在虎口区域,与本例手指麻木、抓握无力的表现不符,可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进一步鉴别。

二、保守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讨论

(一)保守治疗的适用条件

本例选择保守康复+手法复位外固定,核心考量:①骨折复位后对位对线良好(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至正常范围),无明显碎骨片移位及腕管骨性压迫,为保守治疗奠定基础;②患者拒绝手术,且职业需求对腕部功能完整性要求高,保守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对腕管内组织的进一步刺激,降低神经粘连风险;③急性神经卡压由水肿所致,而非骨性狭窄,通过消肿、减压等康复干预可缓解压迫,无需手术松解。

(二)分阶段康复方案的关键点讨论

1. 炎症水肿期(1-2周):核心是“减压护骨”。①物理治疗以无热量超短波、冷敷为主,快速减轻肿胀,从根源缓解腕管内压力,避免神经受压加重;②手指被动活动需严格在石膏固定范围内进行,既维持关节灵活性,又避免牵拉骨折端,同时减少掌腱膜粘连对腕管的压迫,此阶段严禁腕关节主动活动。

2. 骨折愈合期(3-6周):重点是“稳骨养神经”。①更换可调节支具,逐步增加腕关节被动活动度,避免长期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同时保护骨折端(未完全愈合前避免主动抗阻);②神经肌肉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腕管区,促进神经轴索再生,配合甲钴胺口服,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此阶段需监测骨折愈合情况,避免活动过度导致移位。

3. 功能恢复期(7-12周):核心是“功能重建”。①抗阻训练需循序渐进,从弹力带轻负荷开始,逐步恢复腕部肌力与握力,避免突然负重导致骨折再移位或神经卡压复发;②感觉再教育训练是关键,通过不同材质物品触摸训练,帮助受损神经恢复感觉辨别能力,提升手部精细功能,此阶段需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屈曲、负重等易诱发卡压的动作。

4. 重返工作期(13-24周):重点是“场景适配+预防复发”。①模拟工作场景的针对性训练(握工具、拧螺丝),让功能恢复贴合职业需求,避免“临床治愈但无法工作”的情况;②指导佩戴腕部护具,纠正不良工作姿势,从源头减少腕管再次受压的风险,尤其针对装修工人反复腕部用力的工作特点,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

(三)康复方案的争议与优化建议

1. 神经电刺激的应用时机:有同行可能认为骨折早期应用电刺激会影响骨折愈合,但本例选择术后3周(肿胀消退后)开始,且采用低频低强度刺激,既不影响骨折端稳定,又能早期干预神经损伤,临床结果证实有效;若患者水肿消退较慢,可延迟至术后4周启动,避免刺激加重肿胀。

2. 抗阻训练的强度控制:部分同行可能倾向于更早增加抗阻负荷,但桡骨远端骨折愈合需8-12周,过早抗阻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本例采用“骨折线模糊后逐步加量”的原则,既保证愈合,又不耽误功能恢复,建议以握力恢复至健侧70%为节点,再启动高强度抗阻。

三、预后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预后情况总结

本例患者经24周系统保守康复治疗,骨折愈合良好,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均恢复正常,神经卡压症状完全缓解,可重返原工作岗位,总体预后优良。这提示:对于骨折复位良好、无骨性压迫的继发腕管综合征,保守康复治疗可达到与手术相当的预后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二)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1. 早期干预时机:骨折后6小时内就诊,及时复位固定+术后1周内启动消肿、营养神经治疗,避免了神经长时间受压导致的不可逆损伤,是预后优良的核心前提;若延误治疗,神经受压超过3个月可能出现轴索变性,即使后续干预,感觉、运动功能也可能残留障碍。

2. 康复依从性:患者严格遵循分阶段训练计划,未擅自增加活动量或提前负重,避免了骨折移位、神经卡压复发等风险;临床中部分患者因急于恢复工作而违规训练,常导致预后不佳,需强调康复依从性的重要性。

3. 神经损伤程度:本例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部分受压损伤”,而非完全断裂,为功能恢复提供了基础;若术前已出现正中神经完全性损伤(运动电位消失),保守治疗预后较差,需及时转为手术松解。

(三)预后不良的预防策略

1. 动态监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4周、8周、12周)评估骨折愈合,每4周复查神经电生理,若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方案(如增加神经刺激强度、改用手术松解)。

2. 个体化调整:针对不同职业需求制定康复目标,如体力劳动者需强化握力与抗疲劳训练,办公室职员需侧重精细动作与姿势矫正,避免“一刀切”的康复方案影响预后。

四、总结与同行交流要点

1. 诊断需“双重聚焦”:高坠掌撑地致腕关节骨折时,切勿仅关注骨折本身,需常规评估神经功能(尤其正中神经),通过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早期识别继发腕管综合征,避免漏诊。

2. 保守康复的核心是“分阶段、针对性”:围绕“骨折愈合”与“神经减压”双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制定方案,既保护骨折端,又不忽视神经功能恢复。

3. 预后判断需结合多因素:骨折复位质量、神经损伤程度、康复依从性均影响预后,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如神经完全损伤、复位不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转为手术),可提升整体疗效。


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

 

一、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分析

 

(一)核心诊断依据

 

1. 明确外伤史:高处坠落掌撑地的典型受力方式,是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诱因,结合“餐叉样”畸形、骨擦感等体征,影像学检查直接证实骨折存在,符合AO分型B3型(关节面累及+背侧移位)的诊断标准。

2. 正中神经卡压(腕管综合征)的关键依据:①症状与体征高度契合:拇指、示指、中指桡侧半麻木,Phalen试验、Tinel征阳性,两点辨别觉异常,与腕管内正中神经支配区域一致;②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正中神经腕段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电位波幅降低,客观证实神经受压损伤;③排除其他神经损伤:桡神经、尺神经支配区域无异常,影像学未发现腕管内骨性压迫,考虑为骨折后腕关节肿胀、组织水肿导致腕管容积减小,间接压迫正中神经所致,属于骨折继发的急性腕管综合征。

 

(二)鉴别诊断

 

1. 单纯桡骨远端骨折:此类患者仅表现为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无明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无异常,可与本例鉴别。

2. 原发性腕管综合征:多为慢性起病,常见于长期腕部劳损(如键盘手、厨师),无明确外伤史,影像学无骨折表现,本例急性起病且与骨折直接相关,可排除。

3. 桡神经深支损伤:桡神经深支损伤以手指伸直障碍为主,感觉障碍多在虎口区域,与本例手指麻木、抓握无力的表现不符,可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进一步鉴别。

 

二、保守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讨论

 

(一)保守治疗的适用条件

 

本例选择保守康复+手法复位外固定,核心考量:①骨折复位后对位对线良好(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至正常范围),无明显碎骨片移位及腕管骨性压迫,为保守治疗奠定基础;②患者拒绝手术,且职业需求对腕部功能完整性要求高,保守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对腕管内组织的进一步刺激,降低神经粘连风险;③急性神经卡压由水肿所致,而非骨性狭窄,通过消肿、减压等康复干预可缓解压迫,无需手术松解。

 

(二)分阶段康复方案的关键点讨论

 

1. 炎症水肿期(1-2周):核心是“减压护骨”。①物理治疗以无热量超短波、冷敷为主,快速减轻肿胀,从根源缓解腕管内压力,避免神经受压加重;②手指被动活动需严格在石膏固定范围内进行,既维持关节灵活性,又避免牵拉骨折端,同时减少掌腱膜粘连对腕管的压迫,此阶段严禁腕关节主动活动。

2. 骨折愈合期(3-6周):重点是“稳骨养神经”。①更换可调节支具,逐步增加腕关节被动活动度,避免长期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同时保护骨折端(未完全愈合前避免主动抗阻);②神经肌肉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腕管区,促进神经轴索再生,配合甲钴胺口服,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此阶段需监测骨折愈合情况,避免活动过度导致移位。

3. 功能恢复期(7-12周):核心是“功能重建”。①抗阻训练需循序渐进,从弹力带轻负荷开始,逐步恢复腕部肌力与握力,避免突然负重导致骨折再移位或神经卡压复发;②感觉再教育训练是关键,通过不同材质物品触摸训练,帮助受损神经恢复感觉辨别能力,提升手部精细功能,此阶段需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屈曲、负重等易诱发卡压的动作。

4. 重返工作期(13-24周):重点是“场景适配+预防复发”。①模拟工作场景的针对性训练(握工具、拧螺丝),让功能恢复贴合职业需求,避免“临床治愈但无法工作”的情况;②指导佩戴腕部护具,纠正不良工作姿势,从源头减少腕管再次受压的风险,尤其针对装修工人反复腕部用力的工作特点,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

 

(三)康复方案的争议与优化建议

 

1. 神经电刺激的应用时机:有同行可能认为骨折早期应用电刺激会影响骨折愈合,但本例选择术后3周(肿胀消退后)开始,且采用低频低强度刺激,既不影响骨折端稳定,又能早期干预神经损伤,临床结果证实有效;若患者水肿消退较慢,可延迟至术后4周启动,避免刺激加重肿胀。

2. 抗阻训练的强度控制:部分同行可能倾向于更早增加抗阻负荷,但桡骨远端骨折愈合需8-12周,过早抗阻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本例采用“骨折线模糊后逐步加量”的原则,既保证愈合,又不耽误功能恢复,建议以握力恢复至健侧70%为节点,再启动高强度抗阻。

 

三、预后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预后情况总结

 

本例患者经24周系统保守康复治疗,骨折愈合良好,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均恢复正常,神经卡压症状完全缓解,可重返原工作岗位,总体预后优良。这提示:对于骨折复位良好、无骨性压迫的继发腕管综合征,保守康复治疗可达到与手术相当的预后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二)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1. 早期干预时机:骨折后6小时内就诊,及时复位固定+术后1周内启动消肿、营养神经治疗,避免了神经长时间受压导致的不可逆损伤,是预后优良的核心前提;若延误治疗,神经受压超过3个月可能出现轴索变性,即使后续干预,感觉、运动功能也可能残留障碍。

2. 康复依从性:患者严格遵循分阶段训练计划,未擅自增加活动量或提前负重,避免了骨折移位、神经卡压复发等风险;临床中部分患者因急于恢复工作而违规训练,常导致预后不佳,需强调康复依从性的重要性。

3. 神经损伤程度:本例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部分受压损伤”,而非完全断裂,为功能恢复提供了基础;若术前已出现正中神经完全性损伤(运动电位消失),保守治疗预后较差,需及时转为手术松解。

 

(三)预后不良的预防策略

 

1. 动态监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4周、8周、12周)评估骨折愈合,每4周复查神经电生理,若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方案(如增加神经刺激强度、改用手术松解)。

2. 个体化调整:针对不同职业需求制定康复目标,如体力劳动者需强化握力与抗疲劳训练,办公室职员需侧重精细动作与姿势矫正,避免“一刀切”的康复方案影响预后。

 

四、总结与同行交流要点

 

1. 诊断需“双重聚焦”:高坠掌撑地致腕关节骨折时,切勿仅关注骨折本身,需常规评估神经功能(尤其正中神经),通过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早期识别继发腕管综合征,避免漏诊。

2. 保守康复的核心是“分阶段、针对性”:围绕“骨折愈合”与“神经减压”双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制定方案,既保护骨折端,又不忽视神经功能恢复。

3. 预后判断需结合多因素:骨折复位质量、神经损伤程度、康复依从性均影响预后,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如神经完全损伤、复位不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转为手术),可提升整体疗效。

 

一眼秒杀病例合集
12847 讨论
腕关节部骨折 (6)
桡骨远端骨折 (521)
纠错
5 2 5
同行评议(3)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4.2
病例完整5.0
临床实用4.3
诊疗科学4.3
学术价值3.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