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锁骨近端骨折

影像核医学版达人 · 发布于 10 小时前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165 浏览


img

 锁骨骨折常见,但锁骨近端骨折(Proximal Clavicle Fracture)确实是临床的一个难点。它虽然罕见(占所有锁骨骨折的2%-5%),但风险极高。

应该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技巧有哪些?

一、保守 vs 手术?(核心决策)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取决于CT影像,尤其是横断面和三维重建。X光片绝对不够。

1. 绝对的手术指征(急诊!)这是你首先要排除的“Red Flag”:【向后移位(Posterior Displacement)】:这是骨科急症。骨折块哪怕向后移位一点点,都可能压迫或损伤后方的纵隔结构(大气管、食管、大血管)。一旦CT证实,必须立即手术复位,解除压迫。

2. 保守治疗指征保守治疗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适用于:

• 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骨折:只要骨折是稳定的,没有向后威胁。

• 稳定的前移位骨折:后方的韧带结构(尤其是肋锁韧带)通常还保持完整,纵隔是安全的。

• 高龄或高风险患者:患者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无法耐受手术。

保守治疗就是用三角巾或8字绷带制动,愈合率不低。

3. 相对手术指征(择期)对于“向前”移位的骨折,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手术:

• 明显移位导致畸形:骨折块明显错位,导致皮肤受威胁或患者(尤其是年轻、高需求的患者)无法接受的外观。

• 症状明显的骨不连:保守治疗6个月后仍未愈合,且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碍。

• 神经血管症状:虽然不常见,但如果出现臂丛神经刺激症状。

小结:决策很简单。

第一步看CT。有后移位?马上手术。没有后移位?看移位程度和患者需求,大部分可以保守。

二、手术技巧、诀窍和注意事项,如果你决定手术(无论是急诊后移位,还是择期的前移位),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开始。近端骨块很小,而且紧挨着“雷区”。

1. 最大的“注意事项”(保命要点)

• 术前准备:如果CT怀疑有后方结构受累,一定要和胸外科或血管外科打好招呼,备好血。

• 暴露:“T”型或“L”型切口可以提供良好显露。

• 保护后方结构:这是重中之重!在处理近端骨块时,所有器械(剥离子、拉钩、钻头)必须始终紧贴骨膜。严禁任何器械“盲目”插入骨折块的后方。

• 钻孔和上钉的危险:这是最容易出事的步骤。综述里提到“Inadvertent plunging with a drill bit”(钻头意外穿透)可能导致灾难性大出血。

• 技巧:钻孔时一定要用钻头限深器(Drill Stop)。测深时要极其小心。螺钉的长度宁短勿长。

2. “诀窍”:如何固定?(内固定选择)近端骨块太小,常规钢板很难抓牢。

• 绝对不推荐:克氏针或髓内针。虽然微创,但固定不可靠,且有极高的风险向纵隔内移位(Migration),这是历史上的惨痛教训。

• 不理想的选择:“T”型或“L”型钢板(如3.5mm T型锁定板)。可以用,但对粉碎骨块的抓持力有限。

• 目前最优的“诀窍”(Pearl):使用“反向的锁骨远端锁定钢板”(Reversed Distal Clavicle Locking Plate)。

• 原理:锁骨远端(钩钢板或解剖板)的头端是“扇形”的,上面有很多个小螺钉孔(比如2.4mm或2.7mm)。

• 用法:把这个钢板“倒过来”用,将这个扇形端放在锁骨近端的骨块上,这样你就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打入多枚、多角度的锁定螺钉,实现对小骨块的牢固抓持。

• 这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创新且有前景”的技术。

3. “注意事项”(并发症)

• 钢板激惹率极高:这是手术的最大后遗症。因为这个位置皮包骨,钢板非常突出。综述数据提示,高达30%的患者术后会因为钢板摩擦不适,而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 神经损伤:切口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损伤锁骨上神经的皮支,导致术后切口下方皮肤麻木。

三、总结:

1. CT定决策:这个病,CT是唯一标准。向后移位,没得商量,急诊手术。2. 保守是主流:绝大多数(无移位或前移位)都可以保守,效果不错。3. 手术要慎重:如果决定手术(通常是针对移位明显的前移位患者),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愈合率(非手术的骨不连率约15%,手术接近100%)。4. 告知风险:你必须告诉患者,手术虽然愈合率高,但代价是术中风险(大血管)和术后极高的硬件激惹率(~30%要二次取出)。

5. 记住这个“诀窍”:如果要做,优先考虑“反向的锁骨远端锁定板”,别用克氏针。 

img


骨折 (1431)
移位 (69)
回复1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