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面对投诉,引入“大众评审团”能否打破僵局?

执业考试版版主 · 发布于 4 天前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2247 浏览
iconkiller-dong 达人已点赞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医院投诉的热帖,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和许多同仁一样,不怕复杂的病情,却怕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投诉——“态度不好”这四个字,简直成了万能标签。

目前处理这类非技术性投诉,往往是医院管理层出于“维稳”考虑,让医护“委屈求全”式道歉。这既寒了一线的心,也助长了少数人的无理取闹。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是有人提出建立一套透明的“大众评审”机制。

1. 双方举证:患者投诉需陈述事实、提供证据(如录音录像);医护同样有权出示病程记录、监控等材料。

2. 大众裁决:将匿名的案件概况随机推送给一个由已出院患者、普通市民组成的“评审池”。

3. 集体投票:让他们基于常识和公序良俗来判断是非对错。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回归公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集体的判断往往比个别领导的“和稀泥”更贴近公道。

过滤无效投诉:就像外卖平台会过滤掉恶意差评一样,它能有效识别并筛除那些纯粹为了泄愤或获取不当利益的投诉。

解放医护: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的诊疗中,而不是疲于应付“莫须莫须有”的指控。

我曾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他们北京阜外医院邀请第三方见证重大手术谈话,就是用“透明”来防范纠纷。我们为何不能在更普遍的投诉处理中,也用“公开”来寻求公正?

事实上,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有切身体会——我的亲身经历:来自内部的“第三方”

我常遇到本院同事的亲友前来接受心脏搭桥或瓣膜置换手术。术前谈话时,这些身为医院工作人员的亲友往往会主动到场,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全程聆听我对手术方案、风险及预后的详尽解析。

神奇的效果就此显现:当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恢复不及预期,患者家属产生疑虑甚至不满时,这位曾经在场的“内部人士”便会挺身而出。他们会以自己的专业身份和理解,向家人客观解释:“这个风险医生当初确实明确提到了”,“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在预料之中”。他们的几句话,远比我们事后反复沟通更有分量。

这正是“透明”与“见证”的力量——它将单向的告知,转变为双向乃至多向的共识构建。

当然,细节需要设计,隐私必须保护。但这至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当专业的归专业,服务的争议交由公众评议,或许才是真正的解脱。

但是,我心有疑虑,我认为“大众评审”会不会天然偏袒患者?

外卖差评、微博投票,看上去群众雪亮;但医院不是餐馆,患者天然弱势,评审会不会“谁哭谁有理”?

我认为关键在“规则”:

1 评审库混编:本地居民+医护代表+人大代表,各占1/3,稀释单一阵营。

2 匿名案卷:隐去姓名、科室,只留事实与证据,让“弱者滤镜”失效。

3 双阈值:仅当“医护代表≥60%票”才算患方无理,否则默认医方有责,反向保护医护。

4 留痕复议:全程录像、可上诉专业机构,防止“多数人暴政”。

一句话:大众评审不是把法官换成网民,而是用公开程序替代领导拍脑袋;规则设计好,同情心也能被关进笼子。

兄弟姐妹们,关于“大众评审团”,你怎么看?

8 1 1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