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官方通报:出现基孔肯雅热死亡病例
香港出现基孔肯雅热死亡病例,据香港特区政府10月22日新闻公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表示,香港今年累计录得42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全部属输入个案。其中,一名早前公布的77岁有长期病患的男患者10月22日情况转差病逝。
他于10月13日由内地回港,同日出现发烧及关节痛,10月14日出现皮疹,到私家医院求医并入院接受治疗,其后病情恶化被转送律敦治医院深切治疗部。他的临床诊断为基孔肯雅热并发多个器官衰竭。
基孔肯雅热引发的严重症状及死亡十分罕见,死亡率少于千分之一,出现严重并发症大多与病人的自身健康情况有关。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幼童(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婴儿)、怀孕妇女及长期病患者(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人士)感染基孔肯雅热后,较大机会引起并发症,康复时间亦较长。因此,中心建议市民(特别是上述的高危组别)如到访受基孔肯雅热影响的地区后出现相关病症,尤其是发烧、关节突然剧痛及出现皮疹,应尽快求医。
针对上述情况,我简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临床识别与处理技巧,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相关指南,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识别与处理,有以下要点:
一、 临床识别关键点
典型“三联征”与流行病学史:
核心症状: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常为多关节、对称性,尤其影响手、腕、脚踝等小关节)、皮疹(通常为斑丘疹)。关节疼痛可能非常严重,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当然也会有不典型的,儿童感染基孔肯雅热时可能表现为不典型症状。部分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关节痛,或关节症状轻微,而更常表现为:高烧。皮疹(有时是首要或唯一体征)。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结膜炎、恶心、呕吐、腹泻等。婴幼儿可能出现嗜睡、喂食困难、易激惹。
儿童病例更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幼儿急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因此,对于有相关流行病学史的发热儿童,即使缺乏典型关节痛,也需将基孔肯雅热纳入鉴别诊断。接诊时务必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2周内的旅行史,特别是是否曾前往东南亚、非洲、美洲,我国两广地区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本次病例显示,内地部分地区也可能存在风险,旅行史询问需更加全面。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高度重叠,因其均由伊蚊传播,且流行区域相近。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更为突出和持久,而严重出血倾向和休克综合征较为罕见。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更轻微,且与先天性畸形相关。
重症预警信号:对于高龄、有慢性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病)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病情恶化。
重症征兆:神经系统受累(如脑膜炎、脑炎)、心肌炎、严重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肝炎、肾功能衰竭等。本次死亡病例即并发了多器官衰竭。
二、 诊断与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适用于发病早期(通常为发病后4-7天内),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是确诊急性感染的金标准。
血清学检测:检测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发病后约5-7天出现,可用于中后期诊断。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亦可确诊。
常规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关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以及时发现器官功能损伤。
三、 临床处理原则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核心是缓解症状、预防和管理并发症。
退热与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来缓解发热和关节痛。严格谨慎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非甾体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退热镇痛,但同时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凝血功能
补液与休息:保证充分休息,摄入足够液体,防止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