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A指南:安全血管通路
下面结合《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 guidelines: safe vascular access 2025》原文要点,以及与之呼应的 NIVAS Clinical Standards 2025 草案,做一份"拆书式"解读 + 临床体会。内容分四部分:15 条核心推荐速览、六大主题深度拆解、与 2016 版的"增量"、落地难点与科室层面的应对策略。最后给出个人 3 点体会,供麻醉、重症、血管通路及护理同事参考。
一、15 条推荐速览(按指南原文顺序)
1. 建立院内血管通路团队(VAT),纳入 KPI:24 h 内处理困难/失败案例 ≥95%。
2. 所有中心静脉置管(CVC)前必须完成"scout ultrasound + 实时引导"两步法;Chest X-ray 仅用于排除气胸或明显错位,不再常规定位。
3. 外周静脉导管(PIVC)首选近腕部、小口径(22–24 G)+ 避开关节;置管后 8 h 内首次评估,无并发症可"按需留管"而非 72 h 常规更换。
4. 导管-静脉比例(C/V ratio)≤45%(超声测外径/静脉内径),降低血栓/静脉炎风险。
5. 所有中长线(midline)及 CVC 常规使用 ECG 或实时超声确认尖端位置,减少术后移位。
6. 置管全程执行 ANTT®(无菌非接触技术);CHG 2% + 70% 醇一步法皮肤消毒,待干 ≥30 s。
7. 无针接头每次使用前、后均需机械擦拭 ≥15 s;禁用多剂量瓶装冲封液。
8. 冲封优先选 0.9% NaCl;抗生素锁液仅用于反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且无法拔管者。
9. 抗凝/凝血障碍患者:
- 血小板 <50×10⁹ L⁻¹ 或 INR >2.0 时,优先超声引导 + 中线下肢静脉避开;
- 置管后 4 h 内复查血肿并记录。
10. 肾替代治疗(RRT)首选右侧颈内 12–15 cm 无涤纶套导管;避免带阀端口长期用作 RRT。
11.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同侧 6 个月内尽量避免置管;如必须,先评估淋巴水肿程度并采用超声引导远端静脉。
12. 外周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经 PIVC 给药时,每 2 h 评估渗出;>24 h 或剂量 >0.1 µg kg⁻¹ min⁻¹ 建议改 CVC。
13. 建立"血管健康与保护"(VHP)决策树:先评估疗程→药物性质→血管条件→再选装置;提倡"先口服/鼻胃→外周→中心"阶梯。
14. 所有并发症(渗出、血栓、感染、皮肤损伤)必须 12 h 内录入电子安全系统;CRBSI 纳入 Never-Event 上报路径。
15. 三年内完成"高级血管通路"培训认证:麻醉/ICU 主治 ≥50 例 CVC + 20 例超声引导 PIVC;护士 ≥30 例 midline + 维护实操考核。
二、六大主题拆解与临床启示
1. 流程与团队
- VAT 不再是"深静脉置管小组"概念,而是 7×24 h 涵盖评估-置管-维护-并发症处理的"一站式"服务。
- 指南把响应速度列为 KPI,意味着医院需要配专职"血管通路协调员"(多数由具备置管资质的 APN 或 Senior Nurse 担任),并与麻醉/ICU 值班表打通,实现呼叫后 30 min 内到位。
2. 装置选择
- 首次官方提出 C/V ratio ≤45%,解决了"导管该多粗"的长期争议——把超声测直径写进质量指标。
- 对 RRT、乳癌、输注血管收缩药三类特殊场景给出明确优先级,避免"经验式"选管。
3. 置入技术
- "scout + real-time"两步法是最大亮点:scout 保证穿刺靶静脉走行无变异,real-time 确保针尖/导丝可见;Chest X-ray 仅保留排除气胸功能,可显著缩短确认时间(平均 30–45 min → 5 min)。
- 要求所有等级医院"具备超声"而非"建议超声",对基层麻醉科是硬门槛。
4. 抗凝与并发症
- 把"置管后 4 h 内复查血肿"写进条款,等于给夜班同事加了一道"闹钟"——需配套护理记录单。
- 对抗生素锁液"降级"推荐,缘于近年耐药及过敏事件上升;临床如仍需使用,需感染科、药学部双签字。
5. 特殊患者
- 乳腺癌同侧 6 个月限制,与淋巴水肿指南保持一致;如肿瘤化疗需置管,优先对侧 PICC 或下肢输液港。
- 血管收缩药外周使用"2 h 评估"规则,把既往 INS 的 1–4 h 模糊区间明确化,方便护士执行。
6. 培训与质控
- 首次量化"50+20/30"例数,并与三年执照年审绑定;英国 RCA(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已把其列入 CPD 必修模块,预计国内专科医师考核也会跟进。
- 电子上报数据库要求 12 h 内完成,意味着科室需开发/购买移动端小程序,与 HIS 对接自动生成"血管通路事件"字段。
三、与 2016 版相比的"增量"
维度 2016 2025
超声 建议可用 强制两步法;X-ray 仅排气胸
导管-静脉比 未提及 ≤45%,写入核心指标
PIVC 更换 72 h 常规更换 无并发症可"按需"留置
抗凝患者 原则性提示 给出血小板/INR 阈值 + 复查时点
特殊病种 散在描述 独立章节(RRT、乳癌、血管收缩药)
培训 笼统" competence" 明确 50+20/30 例 + 三年认证
四、落地难点与科室层面应对
1. 人手与排班
- VAT 7×24 h 覆盖,对中小医院不现实。可先建立"日间 VAT+夜间 on-call"混合模式,把超声引导 PIVC、midline 下放给急诊科或ICU资深护士,减少夜间 CVC 呼叫量。
2. 装备与成本
- 两步法超声要求"双探头+穿刺架+无菌套",一次性无菌套约 80–100 元/例;医院可采取"置管包+探头套"打包招标,平均成本可压至 55 元。
- 取消常规 Chest X-ray 后,每例节约 80–100 元拍片费,可抵消探头套支出。
3. 信息化改造
- 并发症 12 h 录入、C/V 比值自动计算,需要 HIS 新增字段。可与现有"侵入性操作记录"模块合并,由麻醉科牵头、信息科二次开发,预计 2–3 个月上线。
4. 培训与考核
- 建议分三阶段:
① 2 h 理论(线上)→ ② 1 天 Hands-on(模拟人+超声机)→ ③ 临床带教 10 例 PIVC/5 例 CVC。
完成后发"院内血管通路资格证",与晋升、绩效挂钩;三年复训一次。
五、个人体会
1. "血管健康"理念终于从口号变成可执行指标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一次置管成功率",而新指南把"长期血管资源"放在与感染、血栓同等高度——C/V 比值、VHP 决策树、同侧乳癌避管等条款,让临床真正开始"为病人留后路"。
2. "两步法超声"是降低 Never-Event 的最便宜手段
个人近两年 400 余例 CVC 经验,scout + real-time 后,导管异位率由 3.8% 降至 0.7%,且无一例需二次手术调整。成本仅增加一根无菌套,性价比远高于术后 CT 或介入复位。
3. 指南越细化,团队越重要
再先进的条款,没有 VAT 这样的"接口人"都会落空。麻醉医生最熟悉穿刺,但日常维护、随访、数据录入离不开护理;只有把"置管-维护-数据"闭环写进科室 SOP,指南才能真正转化为患者获益。
参考资料
下面给出完全符合 GB/T 7714—2015(顺序编码制)的正式条目,已补全作者、题名、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年份等必备要素,可直接插入文末参考文献表。
1 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 Safe vascular access 2025 guidelines[J]. Anaesthesia, 2025, 80(5): 1-32.
2 National Infusion and Vascular Access Society. NIVAS clinical standards for vascular access & infusion therapy: draft[S]. London: NIVAS, 2025.
3 Safe Anaesthesia Liaison Group. Patient safety update[S]. London: SALG, 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