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综合诊疗策略:从液体管理到药物选择
小儿腹泻病的综合诊疗策略:从液体管理到药物选择
摘要:腹泻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严重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对儿童健康构成威胁。本文系统阐述了小儿腹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围绕其核心治疗原则——液体管理、饮食调整、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提供了一套全面、规范、临床操作性强的诊疗方案。
一、概述与病因
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 感染性腹泻:
- 肠道内感染:病毒(如轮状病毒,约占中国小儿腹泻病原的40%)、细菌(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真菌、寄生虫等。
- 肠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引发的消化功能紊乱。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所致。
- 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因素(如过早添加淀粉或脂肪类食物)、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消化酶缺陷(如双糖酶缺乏)以及气候因素(如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
二、临床表现与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常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评估脱水程度(见表1),这是制定后续补液方案的基础。
表1:儿童脱水严重程度评估
临床表现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体重丢失 3~5% 5~10% >10%
精神状况 稍差/烦躁 萎靡/烦躁 淡漠/昏迷
皮肤弹性 尚可 差 极差(回弹>2秒)
黏膜 稍干燥 干燥 明显干燥
前囟/眼窝 稍凹陷 凹陷 深度凹陷
眼泪 有 少/无 无
尿量 稍少 明显减少 无尿/极少
四肢末梢 暖 凉 厥冷/发绀
临床表现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体重丢失3~5%5~10%>10%精神状况稍差/烦躁萎靡/烦躁淡漠/昏迷皮肤弹性尚可差极差(回弹>2秒)黏膜稍干燥干燥明显干燥前囟/眼窝稍凹陷凹陷深度凹陷眼泪有少/无无尿量稍少明显减少无尿/极少四肢末梢暖凉厥冷/发绀
三、综合治疗策略
(一)液体管理:治疗的基石
- 预防脱水:从腹泻开始,就应鼓励口服足够的液体。
- 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增加频次和时间。
- 人工/混合喂养儿:给予低渗口服补液盐(ORS)、汤汁、米汤或清洁水。
- 补液量:每次稀便后,<2岁补50-100mL,≥2岁补100-200mL,少量多次。
- 治疗脱水:
- 口服补液法:适用于轻、中度脱水。采用低渗ORS,轻度50 mL/kg,中度80-100 mL/kg,在4-6小时内喂完。若出现持续大量腹泻、ORS摄入不足或频繁呕吐,提示口服补液失败,需改为静脉补液。
-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或口服补液失败者。原则遵循“三定三先两补”。
- 定量:第1天总量:轻度90-120 mL/kg,中度120-150 mL/kg,重度150-180 mL/kg。
- 定性:低渗性脱水补2/3张液,等渗性补1/2张液,高渗性补1/3-1/5张液。判断困难时按等渗处理。
- 定速:先快后慢。总量的1/2在前8-12小时内输入(8-12 mL/kg/h),余量在12-16小时内补充(5 mL/kg/h)。重度脱水需先用2:1液或生理盐水扩容。
- 纠正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循环改善后酸中毒多自行纠正。有尿者应及时补钾。出现低钙抽搐时补葡萄糖酸钙,无效需考虑低镁血症。
(二)调整饮食与营养治疗
- 继续喂养: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儿应继续原喂养方式。6个月以上患儿继续已习惯的日常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高糖、高脂及含粗纤维的食物。
- 营养治疗:
- 糖源性腹泻:多为乳糖不耐受,可暂时改用低/去乳糖配方奶。
- 过敏性腹泻:常见为牛奶蛋白过敏,推荐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
- 要素饮食与静脉营养:用于慢性腹泻、吸收不良或重度营养不良者。
(三)药物治疗
- 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是代表药物。它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餐前空腹服用,首剂加倍。
-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等。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与抗生素合用需间隔2-3小时。
- 补锌治疗:能缩短腹泻病程,减少复发。>6个月患儿每日元素锌20mg,<6个月每日10mg,疗程10-14天。
- 抗分泌药物:消旋卡多曲可减少肠道水分和电解质过度分泌,用于急性腹泻。需注意其禁忌证。
- 抗微生物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仅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如脓血便、伴高热、里急后重,粪检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
- 经验性治疗:在药敏结果前,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磷霉素。
- 针对性治疗:
- 细菌性痢疾:可选用小檗碱、环丙沙星(儿童慎用)等。
- 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口服庆大霉素、多粘菌素E(口服不吸收,相对安全)。
- 真菌性肠炎:停用抗生素,选用制霉菌素、氟康唑等。
- 阿米巴痢疾:选用甲硝唑、替硝唑。
四、其他药物与中成药应用
- 需谨慎使用的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和复方地芬诺酯,通过抑制肠蠕动止泻。但用于感染性腹泻可能导致毒素吸收加重病情,儿童使用需极度谨慎,尤其避免用于高热、脓血便患儿。
- 中成药治疗:中医称腹泻为“泄泻”,需辨证论治,常见证型有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脾气亏虚等,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相应中成药。
五、结论
小儿腹泻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过程。首要且核心的任务是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通过及时、规范的液体疗法实现。在此基础上,合理的饮食调整、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以及恰当地使用肠黏膜保护剂、益生菌和锌剂,构成了综合治疗的主体。抗微生物药物需在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方可使用,避免滥用。通过这种分层、分级的综合管理策略,能有效控制病情,促进患儿康复,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