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惧成“碗”,成“碗”何惧
国庆节的标题党出现了🇨🇳,高手不会成碗,新手避免成碗,可能只有我这样中不溜的才会经常成碗,而且有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感觉😅。
在你上手第一台手术的时候,在你总手术量较少的时候,在你对机器性能不能完全掌握的时候,在你均手术量少手感变差的时候,在你不能完全确定核硬度的时候,在你小心谨慎不敢下钩太深太多的时候,在你超乳针头不敢深埋的时候,在你脚踏感觉不能自如操控切换的时候,可能超乳手术把晶状体吃成碗就会成为比较常见的问题。
何惧成碗🤔,个人的一点体会,成碗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是必然,却是晶状体解剖结构的使然,本身晶状体解剖结构就是核、核壳、皮质壳层层叠叠包裹的结构,有时候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还会利用晶状体的解剖结构刻意制造成“碗”,层层保护后囊,例如水分层这一步骤的目的,就是皮质与核的结构层次上的分离,便于吃掉核块,让皮质壳当作吃核操作过程中的保护壳,某种意义上来说“成碗”反而能让我们的手术更安全,先吃核及核壳,最后皮质壳,这样在后囊完全暴露的时候,内容物已经层层吃掉,如果手术过程中过早暴露后囊,特别是囊袋内还有大量硬核块存在的时候,后囊破裂风险随之会增加。往往在我们看到后囊过早暴露的时候,其实心情也随之变得更紧张起来,需要我们更加小心谨慎的去操作,牵扯更多的心力和精力。所以如果能够更有安全保障的去完成手术,且心情更轻松自如的驾驭手术,如果我们不过度追求手术速度与效率,以保证手术安全为目的,成碗多一层防护,又何妨呢。想减少手术并发症,安全性最重要,想减少医患纠纷,满意度比什么都好。
成碗何惧🤔,比起成碗,我更担心的还是出现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其实在我刚开始白内障超乳手术的时候,操作非常规范,手术劈核基本都是核、核壳、皮质一起劈开吃掉的,超乳结束囊袋基本只有细碎的透明皮质,破囊率其实不高的,但后来不知怎么越做胆子越小,手感也难以维持在巅峰,种种原因吧,导致我钩子不敢多下,针头不敢深埋,拖泥带水的操作多了起来,虽然我手术不做水分层这一步骤,但是基本吃核经常都是按照晶状体解剖结构来了,特别是硬核及成熟期,手术中始终会尽量保留皮质壳保护后囊,当不小心吸住皮质壳的时候,如果还有核块残留,我还会把皮质壳回吐推开,而完整的皮质壳残留,有时候还会有部分核壳,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成碗吧。其实感觉大家不是怕成碗,而是怕遇到那种半软不硬的核壳皮质壳。这种情况下三档容易咬穿,二档常常吸不过来,往往要费一点劲。
还是那句话,成碗不可怕,掌握应对的办法,自然可以轻松破局,莫急莫慌,多转多吃几次而已,破坏掉碗的完整性和支撑性,自然能够轻松解决。把“碗”转动起来,找前囊口下‘碗’最厚的部位去吸拉,只有较软的皮质成碗时,二档是比较容易吸住拉过来吃掉的,拉不动应该是有稍硬的核壳在支撑,依然选择“碗”最厚最硬的位置转到超乳针头对侧,可以轻踩一下三档咬住拉回来,如果不敢踩三档,就多用钩子去拨拉松解,然后超乳针头吸除吃掉。碗越吃越薄,支持性自然会越来越弱,直到能够在前囊口下较厚的地方吸拉住完全带回来吃掉,或者成功吃掉一块,破坏掉碗的完整性,自然能成功解除。
总结一下,破除“碗”的烦恼,心理上不要惧怕,足够的耐心非常重要,还有,脚踏的控制越熟练越好,劈核钩的辅助作用少不了。个人的一点体会,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反面教材,请各位老师批判的看待🌹🌹
祝各位老师国庆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