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您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好的,我们来系统地总结一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它对于掌握危重症医学至关重要。
一、核心定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感染、创伤、烧伤、休克等急性损害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 关键点1: 它不是原发病本身,而是原发病触发的全身性、失控的炎症反应的结果。
· 关键点2: “功能障碍”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是可逆的,但如果持续恶化,会发展为不可逆的“器官衰竭”。
二、主要特征
1. 序贯性: 器官功能障碍通常不是同时发生,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常从肺开始,随后是肝、胃肠道、肾等。
2. 高死亡率: 受累的器官越多,死亡率越高。两个器官衰竭死亡率约30%-40%,三个器官衰竭死亡率可达70%-80%,四个及以上器官衰竭死亡率接近100%。
3. 全身性: 本质是全身性的病理生理过程,而非单个器官的孤立问题。
4. 失控的炎症反应: 其根本原因是机体对外来打击产生的过度、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
三、常见诱因和启动因素
MODS通常由一个明确的初始打击所诱发:
· 严重感染: 是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脓毒症。
· 严重创伤: 如多发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
· 休克: 各种原因(感染性、失血性、心源性)导致的长时间休克。
· 急性重症胰腺炎。
· 大量输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如心脏骤停复苏后)。
四、发病机制(核心原理)
MODS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核心是 “全身炎症失控”。
1. 炎症反应失控: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初始打击(如细菌毒素)激活体内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形成“细胞因子风暴”,攻击全身血管内皮和器官。
·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 机体为了对抗过度的SIRS,会释放抗炎介质。但如果抗炎反应过强,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瘫痪(“免疫麻痹”),容易继发感染,加重MODS。
2. 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 在休克、缺血等情况下,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触发或加重全身性炎症反应。因此,肠道被称为 “MODS的发动机”。
3. 微循环障碍和内皮细胞损伤:
· 炎症介质导致微血管扩张、收缩功能障碍、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造成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内皮细胞损伤加剧了这一过程。
4. 细胞代谢障碍:
· 持续缺氧和炎症介质直接损害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利用氧气产生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五、临床表现和受累器官顺序
MODS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受累的器官。
受累器官/系统 主要功能障碍表现
肺(最早、最常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急促、困难。
心血管系统 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微循环障碍。
肾脏 急性肾损伤(AKI):少尿/无尿、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
肝脏 黄疸、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障碍、代谢解毒能力下降。
胃肠道 应激性溃疡出血、肠麻痹、肠屏障功能丧失(导致细菌移位)。
中枢神经系统 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定向力障碍。
血液系统 凝血功能异常,可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六、预防和治疗原则
MODS的治疗非常困难,预防远胜于治疗。治疗核心是支持治疗,争取时间让器官功能自行恢复。
1. 早期干预、控制原发病: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如及时、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彻底清创,纠正休克等。
2. 器官功能支持:
· 呼吸支持: 机械通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 循环支持: 液体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 肾脏支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不仅清除毒素,还能调节内环境。
· 肝脏、凝血等功能支持: 对症处理。
3. 营养代谢支持: 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
4. 对症及综合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血糖,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应激性溃疡等。
总结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危重症医学的终极挑战,其本质是由严重原发疾病触发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多个器官序贯性功能衰竭。其病理生理核心是SIRS/CARS失衡、微循环障碍和细胞损伤。治疗上缺乏特效手段,重在预防和早期控制原发病,并对衰竭的器官进行强有力的功能支持,为器官自我修复赢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