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一试结束了,简单聊会儿
今年一试结束了,我在抖音上刷到了不少关于考试的消息,最近从泌外陈博那里学到了一个词儿,叫“信息茧房”,“信息茧房使得山东的邵医生刷到了搜索了网暴自己的视频后,系统就会不断地给她推送这类视频。”同样的,我刷到并完整观看了一个关于执考的视频后,系统大数据也会给我继续推送。
这件事,有好有坏。好处是,就像我之前说的,考生经常刷题目解析的视频,系统就会经常推送,在刷视频之余,还能学几道题。另一方面,大量,相同文案,让我们需要用点心思鉴别和还原事情本身的样子。
说说考生的反馈,集中在几道题,比如妇产科月经不规律的孕妇如何根据B超胎龄纠正预产期,比如痛风那道题,没见过依托考昔,比如小儿感染性疾病,扁桃体渗出,没有异型淋巴细胞,感觉老师没讲过传单,或者其他疾病无法确定。
于是产生了阴谋论,出题的小老头。。。用上了AI出题。。。机构给我划的重点、我会的都在题干里。。。
老师们有的在建议,不要停下来,继续学,准备二试,准备明年的考试。
有的在平复,已经考完了,就别再焦虑了,你所纠结的大家都在纠结,大家都在讨论的也就是这几道题,这几道题不会影响最终考过。
有的在安慰,考题有千变万化,这是事实,但无论怎么焦虑,最终还是要踏踏实实学。
有的在考后通过考生还原的真题,做解析,因为题目信息不全,有些也没有个最终答案。
我的看法还是跟以前一样,从2020年开始,考题就明细变化了,题干长,考机制,坑多。往年考过的医生不会再发抖音,所以每年都会有一波同样的反馈。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最初这类题直接问;后面题目一改,一小儿,发热,抽搐昏迷于8月份来院,入院数小时后死亡,尸检提示脑实质软化灶,问可能的诊断;过了一年再改,还是那个小儿,还是那个症状,做了腰穿脑脊液清亮的,问可能的病理改变。。。就是在考点上改。传单2019年大纲就有了,近几年也考过几次了,以前考秒杀的异型淋巴细胞,后面开始考扁桃体白膜+淋巴结肿大。还有就是皮肤充血,还是充血性斑丘疹,要注意区分,疹间皮肤充血潮红是猩红热,充血性斑丘疹是说疹子特点,不要一看到充血就整猩红热。
考点的延伸,似乎专门针对机构培训的,比如痛风的治疗,大家都知道原则是急性期止痛抗炎,疼痛缓解了才降尿酸。题目中秋水仙碱,双氯芬酸,非布司他,布洛芬,地塞米松都用过了,那就倍他米松,塞来昔布,依托考昔你不熟悉的往上整。但看留言区考生评论的就知道,如果你认真的干临床了,规培了,查房时老师讲了,或者在工作中遇到药物随后就查了,这也不难。比如近几年考的隐球菌脑炎用氟康唑还是制霉菌素。机构的讲义永远跟不上出题老师的节奏,只能是考到了,再更新知识点,紧追考官。又如病毒性肝炎,那几种口服抗病毒的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一线二线用药都放在备选答案,没上临床,带教不讲,自己遇见了不查询,做题就有难度。
有人说,这次考完,感觉机构纷纷翻车了,有的老师出道比较早,脱离临床久了,能看到考点的变化,但是试题偏于临床,比如糖尿病的治疗,已经不是以前的那几样了,格列汀格列净利他鲁肽等等,放到考题里边对没上过临床的就是惊吓。有的老师临床出身,但是纠结于考点的条条框框,对考题规律不熟悉,不敢放开了讲。
再说近五年真题,不再像前几年,现在机构都已经“还原”出这几年的题了,因为国家医考中心关于考题版权的声明,基本上都没人敢声称是原题,只是考生回忆的还原,或者做了些改动。所以仔细对比,各家的近几年的真题确实是一样的,但是在题干和备选答案上,略有区别,甚至个别有争议的题,答案都不一样。
最后说下AI,有人说考官出题用了AI,因为我之前兼职过考题解析,我认为AI结束了考题解析官的工作,遇到有争议的题,我都会用豆包或者百度分析一下。而且我发现,大部分题目豆包和百度分析的答案是一致的,偶尔两个机构给的答案不一样,豆包和百度分析的答案也不一样。有可能机构也开始用AI数据模型做题目解析了,所以拥抱科技吧。
最后说结论,考题变化是事实,机构需要更新未覆盖的知识点,对已有常考只是换个外壳的知识点,应该对比这几个外壳,培养考生应万变的习惯。考生在临床上,也要多查询多思考多积累。
心态不要崩,我最近刷到家的一句话,“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也许有人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