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内拔牙12颗又种6颗,77岁老人身亡,当地卫健委回应

2025年7月17日,哈尔滨市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医疗事件。77岁的刘老先生在优诺口腔门诊接受了一次性拔除12颗牙齿并同期植入6颗种植体的口腔手术后,仅几十分钟便突发不适,吐血身亡。这一事件经家属投诉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7月31日,中国新闻周刊从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省卫健委已关注此事,并与哈尔滨市卫健委多次沟通,敦促其尽快合理合规处理此事,尽量让患者家属满意。目前,由哈尔滨市道里区卫生健康局负责处理。省卫健委也将对此类情况进一步调查处理,如有违规将及时公布。
随后,道里区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关科室有专人在处理此事。
据刘女士了解,涉事门店已于昨日被停业,两名接诊医生被停诊。她表示不需要赔偿,只想还父亲一个公道,“如果必须尸检,我们会配合,不过不希望走到那一步,父亲已承受很大痛苦了。
“患者基本情况”显示,刘老先生属于极高危人群:高龄(77岁)、患有高血压(术前血压高达165/72mmHg,超过口腔手术安全阈值)、糖尿病、冠心病,并曾植入5个心脏支架。这些基础疾病本应成为口腔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或至少需要特别谨慎评估,但涉事医疗机构仍执意进行了大规模口腔手术。
据“事件时间线”披露:7月17日14:30,老人在优诺口腔门诊开始手术;16:15术后坐轮椅离开,口中仍含带血纱布;约17:00在乘车途中突发吐血,送医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震惊的是,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多重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留观时间不足30分钟,远低于高危患者至少2小时的医学规范要求。
涉事“医疗机构的回应”显得矛盾而缺乏诚意:一方面表示"老人符合手术条件",另一方面又承认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配合死因鉴定。目前,实施手术的两名医生已被停诊,但公众更关注的是这种明显违背医学常规的操作何以能在正规医疗机构发生。
涉事医疗机构在本次事件中的医疗操作存在“多重严重违规”,这些违规行为直接构成了对患者生命的威胁。从专业医学角度看,一次性为77岁高龄且患有多种严重慢性病的患者拔除12颗牙齿并同期种植6颗牙,这一决策本身就违背了口腔医学的基本准则和患者安全优先的医疗伦理。
“单次拔牙数量超标”是本案最明显的违规之一。医学界对拔牙数量有明确的安全标准:健康人群单次拔牙不宜超过4颗松动牙,而对于高龄且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单次拔牙数量更应控制在2颗以内,以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风险。本案中,医生一次性拔除12颗牙齿,“创面过大”导致出血量增加,感染风险急剧上升,对老年患者构成极大负担。研究显示,单次拔牙数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多拔牙可能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加重基础疾病。
在“种植牙时机选择”上也存在重大失误。现代口腔种植学强调,拔牙后通常需要3-6个月的骨愈合期,待牙槽骨恢复稳定后再行种植,以确保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并降低感染风险。本案采用的"即拔即种"方式虽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行,但必须严格筛选适应症,且种植数量应极为有限。一次性在新鲜拔牙创口植入6颗种植体,会造成“骨创伤叠加”,显著增加术后感染和愈合不良的可能性。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大规模创伤更会因伤口愈合能力下降而雪上加霜。
医疗机构对患者“基础疾病评估不足”是另一重大过失。患者术前血压高达165/72mmHg,已超过口腔手术安全阈值(160/100mmHg),按照规范应推迟手术直至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作为植入5个心脏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其心血管系统极其脆弱,手术应激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梗。糖尿病史则意味着患者“感染风险高”、伤口愈合慢,这些因素在术前评估中均应被充分考虑。令人震惊的是,涉事医疗机构仍认定"患者符合手术条件",反映出其对高风险患者评估体系的严重缺失或故意忽视。
“术后管理严重缺失”是导致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抢救的直接原因。对于如此高风险的手术,医学规范要求术后留观至少2小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而患者却在术后30分钟内就被允许离开。当患者在返家途中出现吐血等紧急情况时,因“远离医疗监护”而错失抢救黄金时间。完善的术后管理应包括:足够的留观时间、详细的术后指导、紧急情况联系机制以及必要时转入综合医院观察的预案,这些在本案中均未见实施。对于民营医院这种“超标拔牙”忽视高龄患者多种疾病缠身的违规操作,你作为医生怎么评价和分析?说说你的感受和看法,评论区等你亮明观点@丁香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