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分享: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患者的护理

护理版版主 · 发布于 07-31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2026 浏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 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


病例介绍

患者,男,41岁,因“发热2d”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2日在斯里兰卡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发热(未测体温),自服退热药后热退,数小时后体温又升高,伴畏寒、咽痛、头痛、乏力,有轻微全身肌肉、关节骨酸痛。3月4日乘飞机回国,机场口岸卫生检疫人员发现患者发热,体温38.2℃,测登革热抗体阳性,疑为登革热转送我院诊治。入院时体温38℃,胸前皮肤充血明显,未发现皮疹,眼结膜充血,咽明显充血,双扁桃体Ⅱ度肿大,皮肤未见皮下出血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基孔肯雅热。入院后予利巴韦林1g/d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入院第2天体温峰值为37.5℃.入院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颜面、躯干、四肢出现少量充血性斑疹,伴瘙痒,疹间皮肤明显充血,压之褪色。第4天皮疹开始消退,其余症状减轻。第7天皮疹完全消退,治愈出院。

护 理

1.对症护理。

(1)发热。患者住院期间最高体温38℃,每4h监测1次体温变化,热退后3次/d观察体温情况。发热时给予患者多饮温开水,出汗后及时更衣,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出汗时流失的液体。给予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性口腔感染。

(2)疼痛。急性关节、肌肉酸痛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关节痛多为多关节和游走性,剧烈疼痛可影响患者睡眠[2].该患者入院后也有关节、肌肉疼痛症状,可忍受。我们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疼痛明显时采用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患者注 意力,指导患者疼痛稍缓解再下床活动。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因为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3)皮疹。患者皮疹呈充血性斑疹,伴瘙痒。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洗脸、擦汗时动作轻柔,勿擦伤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出血、感染,勿用碱性皂液清洁皮肤,防止皮肤干燥、皲裂。护理人员在做晨间护理及为患者更换衣物时避免动作过大。

(4)结膜充血。结膜充血使患者感觉双眼干涩,视物易疲劳。嘱患者注意眼部卫生,减少阅读等用眼时间,以防用眼疲劳加重充血。

2.药物治疗的护理。患者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抗病毒治疗。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滴速以40滴/min为宜.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出现,定期观察血象变化。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3.心理护理。患者刚回国即被隔离治疗,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疾病认知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自觉病情好转后即要求出院。医护人员耐心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治疗方面的知识,告知患者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为了尽量避免在我国境内流行,必须对其隔离直至痊愈,使其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并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协助患者与家人联系,使患者与家属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患者与家属通电话后情绪明显好转,表示能安心接受治疗。对患者而言,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远不及被隔离引起的焦虑那样难以忍受。医护人员通过热情关心患者,真正了解患者的需要,给予患者帮助,从点滴小事中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使患者能安心接受治疗和隔离。

4.消毒隔离。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最好的预防方法是隔离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我们将患者安排在单独的隔离病房,该病房有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患者夜间睡觉时使用蚊帐防蚊虫叮咬。保持隔离室及周围环境卫生,清除蚊子孳生地,对其他病房采取灭蚊措施。患者出院后对全病区进行灭蚊,以彻底清除传染源。

小 结

“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Chikungunya”的音译,意指身体弯曲形同折叠,是关节剧痛引起的。该病的潜伏期为2~12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急性关节痛/关节炎和皮疹“三联征”与白细胞减少等。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CHIKV与登革热病毒都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人体后传播,临床症状相似,且可能CHIKV感染人体后会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刺激机体产生登革热病毒IgM,因此,易导致该病的漏诊及误诊。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应的消毒。

img


img
🔥基孔肯雅热
139 讨论
基孔肯雅热 (8)
登革热 (1)
5 5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