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91)——敢于地辟蹊径3

中医内科医师 · 最后编辑于 2 天前 · IP 天津天津
610 浏览


img

 也说失眠

   失眠是一个很痛苦的疾病,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高发性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与西医的理念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以中药为例,首先,中药发挥作用和化学药物是不一样的,中药的应用不着眼于具体的化学变化,而是通过中药的固有属性对人体的综合状态而起效的。如夏枯草夏季枯萎,它就有一种很强的收藏作用,这就是夏枯草的固有属性,这种固有属性影响到某种类型患有失眠病的人体时,就有对治失眠的作用;其次,就是失眠患者其自身的特点或者特质,决定了适宜用中医中药的哪一张或哪一类方剂来治疗。所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与运用西医是不一样的。

 

下面,就失眠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中医的几种思路和方法。

 

一,失眠的症状特点

 

这个题目,我们以《伤寒论》之中的某些方证为例,重点说说根据患者失眠的具体情况,应该运用怎样的中药方剂来对治失眠病。

1,栀子豉汤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这类失眠患者,在休息时,往往有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烦闷的特点。

2,栀子厚朴汤证: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这类的失眠患者,其特点往往是躺下也不舒适,起床走动也不舒适,同时心烦、腹胀满。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个情况同样是卧起不安,但是还伴随有惊狂的特点。

4,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这个失眠的特点是虽然有心烦不得卧的情况,但是往往具有起来下床活动以后,反而觉得舒服一些的特点。

5,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同样是属于少阴病的失眠,这个失眠的特点又是脉微细,总想睡,可就是睡不着、睡不沉的情况。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往往被认为是虚性的嗜睡症。

6,甘草泻心汤证:见于狐惑病,其文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嗅,其面乍赤、乍黑、乍白,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种失眠也是卧起不安,躺下起来都不行,尤其是想休息时,眼睛不能闭上,同时还往往兼有口腔和生殖器溃疡,以及肠鸣、腹泻、下利完谷的情况。

7,酸枣仁汤证: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这种失眠与栀子豉汤证,极为相似,但又形容不出到底有何不同,想必兼一定还有诸多虚劳的情况存在。失眠的酸枣仁汤证,多与头痛相伴,这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特点。

 

二,失眠的时相特征

 

失眠一证,不仅有症状特点,往往还有时相

特征,这一点我们主要结合《伤寒论》的六经欲解时来谈。

张庆军先生从《伤寒论》的六经欲解时之中,竟然发现并破解了失眠一证的另一个密码,使得临床辩证治疗失眠变得有迹可循起来,真可谓功德无量!

 

六经欲解时分别是三个时辰,即:

太阳欲解,从巳至未上,即从上午9时到下午15时;

阳明欲解,从申至戌上,即从下午15时到晚上21时;

少阳欲解,从寅至辰上,即从上午3时到早晨9时;

太阴欲解,从亥至丑上,即从晚上21时到次日凌晨3时;

少阴欲解,从子至寅上,即从晚上的23时到次日凌晨5时;

厥阴欲解,从丑至卯上,即上午1时到7时。

这个六经欲解时与失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会发现有相当多罹患失眠的患者,一天之中只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段容易入睡,当然这里说的能够入睡,指的是患者不借助外力(主要指药物)能够自然入睡的情况。这个情况说明某些患者的失眠证,具有一定的时相特点。由此,就可以把六经欲解时与之联系起来了。

这个方法的具体应用,还是从张先生的医案说起吧。

医案1,患者,女,42岁,工人。失眠八年,日渐加剧。最近几个月来,整夜不能入睡,感觉头部像要炸了一样难受,久治乏效,痛不欲生。

问:晚上一夜不能入睡,那白天呢?

答:白天能睡1~2小时。

问:白天何时能入睡?

答:多是上午10-11时。

问:还有其他不适吗?

答:梦多,平时心慌,易汗出。

患者整夜不能入睡,排除三阴病。上午10-11时之间能入睡一会,属于太阳病(太阳欲解于上午9时至下午15时);易汗出,属于太阳病的桂枝证;多梦属于龙骨牡蛎汤证;心慌,属于桂枝甘草汤证。故患者最终处方选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结果:5剂后入睡好转,继服15剂,基本正常,遂改为间断服药以巩固。

按:此例医案,从六经的欲解时,推导出患者属于“伤寒六病之中何病”所致失眠,进而结合四诊所见其他证象,得出应该给予的方剂,简洁明快,疗效颇佳。

 

医案2,患者,男,38岁。因生意压力太大而失眠5年多,整夜不能入睡,唯有每天早晨8-9时能睡1小时,为此四处求医,遍用各种西药无效,屡用中药安神镇静剂亦无效。

 

少阳欲解于上午3时至9时,故将其失眠证定为少阳病;又询问得知其还有口苦、胸胁串痛,食欲不振、心烦等证。因此最终选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其处方。

服药当晚,患者即能入睡1-2小时,5剂服完,每晚可入睡4-5小时,又继服20剂后,基本正常。遂改为间断用药以巩固。

 

医案3,患者自诉22时左右能入睡,最痛苦的是次日3时左右必醒,醒来再难入睡。同时,患者还有腹胀和大便溏泄的情况。

太阴欲解于晚上9时至次日3时,故此例患者之失眠定为太阴病,又由于其还有腹胀和便溏之症状,故最终选取附子理中汤对治。

服药5剂,腹胀好转,睡眠好转;继服10剂,可睡至次日早晨6-7时,后改丸剂以巩固。

按:以伤寒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按照病、脉、证、治的次序,论治失眠,可谓剑走偏锋,而疗效卓然。且选方用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而不杂乱。

 

医案4,患者女,每晚2时后才能入睡,且只能睡2-3小时,痛苦不堪。手足寒凉,脉细无力。

厥阴欲解于1-7时,故该患者定为厥阴病之失眠,又因其有手足寒凉、脉细无力之象,故最终选取当归四逆汤为其对治之方。

5剂后失眠好转,继服15剂基本痊愈。

 

医案5,男,每日2时之后才能入睡,也是只能睡2-3小时,同样定为厥阴病,但因其舌红少苔,平时易腹泻,而最终选取乌梅汤(丸剂改汤剂)为对治之方。

服5剂后,症状好转,继服10剂巩固,后改丸剂以善后。

按:由最后两则医案可知,同属于伤寒六病之中某病的失眠一证,由于患者失眠的兼夹之证的不同,最终所选取的方剂也有不同。

伤寒六经的欲解时,三阳之欲解时毫不重叠,易于判断,而三阴欲解时则两两重合,然仔细分析,不难判断。此外,还有太阳与少阴同病者,以及类似的情况,则需合并考虑之,选取合适方剂以治之。

 

三,失眠的伴随证

失眠证除了其具有某些常见方证和时相性的特点之外,还有许多说不清楚的情况。我们这里举例说明之。

1,李阳波先生在《开启中医之门》一书之中,说了这样的一则医案:有位失眠的患者,久治乏效,后来经李先生开了一剂麻黄汤,严重的失眠病却好了。

麻黄汤是热性、兴奋性中药方剂,有的人晚上喝了麻黄汤会导致失眠,可是这里却治好了久治乏效的失眠证。那么推测这位患者的失眠,一定兼具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比如失眠的同时有脉浮紧、无汗、恶寒的情况。由此可知,运用中药治疗失眠证,不一定局限于抑制性药物,还有可能用兴奋性药物。

2,山西门纯德先生治疗一位严重的失眠患者时,因发现其有“叉手自冒心”一证,而给予“桂枝甘草汤”,患者服药一次以后,即可沉睡。推测这位患者应该有较为轻微的心脏乏力方面的情况。

3,温兴韬先生治一女性失眠患者,57岁,2014年8月20日就诊。患者失眠七八年,屡屡服用西药,近年来服用量越来越大,不服药则完全不能入睡,辗转求中医治疗,在某中医处服药达百余剂,依然丝毫无效,已经丧失信心。初来我处时,对中医已是半信半疑了,说说情况以后,即自行离去了。第二周再次前来,观其以前所用中药,多为养阴安神之品。认真诊脉以后,见其脉浮弱,然按之细弦滑,观其舌淡红润,苔薄白。认为其有应该有相关的症状,如颈肩部恶风畏寒等情况。患者开始时总说没有,后来反复询问,患者才说每到天冷时,不仅颈肩部恶风,脊背亦如冷水浇,近日天热就把冬天的情况忘了。

辩证:患者顽固性失眠,然颈肩部时畏寒恶风,此为太阳表证,脊背如同凉水浇,乃属于苓桂术甘汤证,然脉细弦滑,乃内有痰热,当予小陷胸汤。据其脉证投以桂枝汤合小陷胸汤、苓桂术甘汤加味。

一周后复诊,神态判若两人,说当天下午服药一次,晚上即可入睡,现在已经完全正常了,西药亦早已停用。只是以前服用中药百余剂无效,对中医也失去了信心,不成想这次服药,竟能当天见效,实出意外。

4,温先生又治一人,查某,男,51岁,失眠2年。体检肝功能异常,屡治乏效。近年来一直严重失眠,心烦意乱,易怒,纳丰,腹胀满,颈部腰部痛,胸闷,便黏,面红,眼赤,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按之滑,手心灼热。

辩证:患者纳丰腹满脉浮,属典型的厚朴七物汤证;心烦易怒、失眠、胸闷、便黏为葛根芩连汤证,故合方用之。嘱清淡饮食,戒酒。药后7日,诸证悉减,继续服药一月后,诸证悉除,复查肝功能正常。

 

由以上医案可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时,最主要的还是要弄清楚患者的具体情况,这包括患者失眠的具体情形,也包括患者的其他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而不是套方套法,才有可能获得令医患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患有失眠病的网友,应该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服用中药,以免意外。以上所述,仅供参考,愿我们都能睡个好觉,能精神饱满地迎接美好的明天!

失眠症 (90)
伤寒 (23)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