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88)——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2

下面是蔡长福老师的弟子——李鹏先生的一则见闻实录,是其跟诊蔡师所见的以一则危证。李鹏先生记录如下:
2014年,蔡师在上海讲学期间,6月30日下午应邀去解放军某大医院诊视一个危重病人,该病人是胃癌患者,近几天一直发烧不退,夜不安寐,医院为了给患者退烧,持续使用冰袋,院方判断此病人至多还有十天的生命。
此时,病人已经神志不清,闭目、躁扰、二便不通。蔡师到病房后,只是摸摸患者的额头,又摸了摸患者的腹部,然后脉诊片刻,并环视病房内的环境,随即就带着弟子们离开了病房。
众弟子随蔡师到院外附近一个小公园的僻静处,在一个长椅上坐定,大家都聚拢在蔡师的周围,都急切想听到蔡师的诊断结果及处方情况。只见蔡师神色凝重,思索片刻,即处方如下:生麻黄20连翘20赤小豆60桑白皮20生甘草20白术20杏仁20大黄40(后下)厚朴60枳实30槟榔20茵陈60茯苓20猪苓20赤芍30丹皮30葛根60桂枝20柴胡苗40黄芩30,芒硝15(一次冲服;另上方药物单位为克。)
处方一经开出,众弟子无不茫然,为什么一个胃癌病人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方?
蔡师解释道:你们的着眼点都在西医的检查结果的结论上,我刚才摸了病人的肝部,有拳头那么大的一个硬结,说明肝部已经病变;又摸其头部丝毫无汗,此人发烧不退,西医连续使用了冰袋,而且房间的空调昼夜不停。
据此可以判断此病人是表闭不开;又据病人神情躁扰、夜不安寐,可知其内热极盛。此时必须先解其表,但不可以用辛温解表剂,必须用辛凉解表之剂;又见其肝部症状,故可考虑用治疗黄疸兼表证之法,故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方而解之。
又因其二便不通,故用茵陈五苓散、大承气汤以清泄大肠、膀胱之热结;因其烦躁不安亦是少阳症状,故加柴胡、黄芩;又加一味桂枝,以通阳解表利尿;久病必瘀,且肝主血而明显硬化,而胃癌也是瘀热所致,故合桂枝茯苓丸以化瘀血,本方才可以称完善。
本病例以六经综合分析,为太阳、阳明表里同病,少阳、厥阴亦病,表闭则其内热无有出路而致病变丛生,瘀热内停以致胃、肝瘀阻成癌,皆因外贪凉爽厚味所致,祛病之法即是得病之途;开表、清里、化瘀、通腑,即是其治病必由之路。
李鹏先生又问蔡师:此病人脉象如何?
蔡师答:其脉沉细弦软!
李再问:何以此外感内热之证而有此脉象?
蔡师答:此人虽是外感内热,但其人正气不足,不足以鼓动其脉于外,故脉见沉细;弦脉主寒,此为寒邪束表;脉软主内热。
蔡师言毕,众弟子皆恍然有悟!
之后,蔡师即嘱咐病人家属,如何服药,又特别嘱咐其家属不要再用冰袋,关闭空调,稍增衣被以摄生,保持身体微似有汗,如此则营卫通和,利于病人恢复!
次日清晨,主办方派车至宾馆迎接众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蔡师您太神奇了!患者昨日晚间服药一次,即安睡到今日早晨五点,现在其神志清楚,已经可以和家属正常交谈了!
李鹏先生在文章最后说:
蔡师按照张仲景六经辨证治疗疾病、治疗大病,理法方药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进退有据,从治疗到保养,层次分明,而且不为西医病名和患者的疾病表象所干扰,可谓见病知源,直击要害!
李先生又说:本例危证之救治,若非亲历很难置信!但在蔡师平时的医疗实践中又屡见不鲜!特将此病案如实记录以飨读者和中医同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中医是完全有能力治病、治大病的!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更是中医治病的理论柱石!
另附:蔡长福老师六经辨证之论肺癌的病根不在肺(一) —— 肺病症状在肺,而源于肾,病在胃,毁于脾,其伤在肺!
蔡师指出:肾亏之人,亏欠日久不得还原,而“火不生土”,脾脏必然大虚;脾虚经气得不到再生;而“土生金”,肺就得不到营养。脾越匮乏而更加脾寒,一切后天的营养就得不到转化,脾脏藏着五脏六腑的膏脂,是主宰五脏六腑后天的源泉。一旦脾久虚受寒,脾虚就不能升降,所以病人吃过饭就腹胀,这就是医圣在《伤寒论杂病论》黄疸篇中所说: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利,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此时脾胃即不能正常新陈代谢,很难再生再造,就会满而不食,医者若再误下,则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脾为阴,胃为阳,二者是表里关系,不能有所偏颇。胃热过盛则偏于热,脾虚过盛则偏于寒,二者若一旦偏颇,则不能很好地互为表里而协调一致了。胃气是动力,胃气一动,就需要脾经的膏脂来供养。一旦脾经的膏脂偏虚,此时若胃气一动,就缺少膏脂来供养,而胃为阳明所属,其动日夜不息,胃气越动就会越热。胃热偏盛,越发耗脾津,脾则越虚越损,中焦断源。
肺为华盖最为上,华盖在上,离外感最近,其脏好比空中悬肉。肺之为脏,居于人体脏腑之巅顶,位置最高,需要热气和营养供养,其营养来源于脾脏,其热气来源于膀胱。一旦膀胱虚衰,肺就得不到太阳的温煦,常常受寒;中焦断源,肺就得不到营养的供应,哪有不病之理?
故肺病的内在问题的实质是——病在胃,毁于脾,其伤在肺!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三者若不能正常互动,则肺必生大病,肺出现种种症状,乱象虽多,其根源则在于脾胃!若医者见到肺病,为种种症状所困惑,思维不明,诊断不清,错误用方,就就会苦了病人,毁了患者。这是顾头不顾尾,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所致,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只会与症状做斗争!
胃属阳明,其本性是热!需要脾津的供应,才能得到营养的平衡。一旦脾津被耗损,本来阳动就损阴,人活着就会不断消耗脾阴,脾阴既虚,不能保护自身,再加上阳明不断地熏蒸,则脾阴更加损伤;脾损者,肺就不能正常的生长代谢;所谓肺的正常代谢靠脾,从而能正常代谢,则人体无病,一旦肺脏的新陈代谢失常,必生大病。
谨按:我们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各个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假若我们局限于认为疾病就与“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相关,就忽略了疾病与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病灶处与整体的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疾病!当然了如果顺着这个认识来处理疾病,也必然不会收获好的效果。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治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