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五种易伤胃的药物
药学服务者来源: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临床用药过程中,许多药物都可能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常见消化系统症状。常见的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笔者将自己临床常遇到的5种常见的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整理,以期与各位同道交流分享。
常见药物1:抗生素[1,2]
1. 典型代表: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
2. 原因:直接刺激胃肠道胃动素受体、损伤肠黏膜或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
3. 常见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刺激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肠道菌群失调如便秘、腹胀、腹泻,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严重者可出现伪膜性肠炎。
4. 应对措施:
(1) 规范抗生素的用药疗程、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2) 对于胃肠道刺激患者,可饭后服用抗生素或使用肠溶制剂,严重者可联合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治疗。
(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可以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注意与抗生素的服用时间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其中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等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腹泻患者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
(4) 对于伪膜性肠炎患者,需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口服万古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3,4]
1. 典型代表: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2. 原因: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或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引发炎症或溃疡性腹泻。
3. 常见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上腹痛、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小肠损伤等。
4. 应对措施:
(1) 规范用药疗程、剂量,避免滥用。避免NSAIDs联用,避免与抗凝药、糖皮质激素等高出血风险药物联用。用药期间避免饮酒。
(2) 选择饭后服用、与食物同服,或使用肠溶制剂,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3) 优先选择COX-2选择性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但需要注意心血管风险。
(4) 长期使用NSAIDs者,可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以保护胃黏膜。
常见药物3:糖皮质激素[5,6]
1. 典型代表: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2. 原因: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黏液合成,削弱黏膜保护功能。抑制上皮细胞增殖,延缓溃疡愈合。
3. 常见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恶心、反酸、烧心、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出现溃疡出血、穿孔、胰腺炎。
4. 应对措施:
(1) 结合患者病情规范用药,病情允许下尽可能短期、低剂量使用。
(2) 避免与NSAIDs、抗凝药、酒精等联用,优先选用局部作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3) 长期使用的高风险患者或出现激素相关性溃疡的患者需同时服用PPI或胃黏膜保护剂。
(4) 定期检查大便潜血等指标,警惕隐匿性症状,如出现大便出血等疑似药物所致情况应立即减量或停用。
常见药物4:化疗药物[7,8]
1. 典型代表: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伊立替康等。
2. 原因:损伤肠道黏膜细胞,导致分泌性腹泻或渗透性腹泻;神经毒性导致顽固性呕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腹泻。破坏肠壁自主神经,导致肠蠕动减弱。
3. 常见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4. 应对措施:
(1) 服用低致吐风险药物者给予5-HT₃受体拮抗剂,服用高致吐风险药物者可采取5-HT₃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的三联治疗方案。
(2) 轻中度腹泻患者可继续化疗,选择口服补液、止泻药治疗。重度腹泻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应停用化疗药物,一般给予静脉补液、止泻药等治疗。
(3) 便秘者增加膳食纤维,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
常见药物5:铁剂[9,10]
1. 典型代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
2. 原因:直接黏膜刺激,导致氧化应激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和上皮细胞凋亡。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导致便秘或腹泻。
3. 常见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上腹痛、便秘、黑便。
4. 应对措施:
(1) 优先选择有机铁如多糖铁复合物或氨基酸螯合铁如甘氨酸亚铁,降低胃肠道反应。
(2) 对于恶心症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或隔日补铁,采取饭后服用或与食物同服;联用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减少游离铁。
(3) 对于便秘症状,增加膳食纤维和饮水量,必要时短期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聚乙二醇。
(4) 对于腹泻症状,可调整铁剂种类,如换用缓释剂型,必要时补充益生菌。
(5) 对于腹痛症状,采取随餐或分次服用,或改用缓释铁剂或换用静脉铁剂。必要时短期使用抗酸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共10篇
[1]Becattini S, et al.Antibiotic-induced 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disease[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6,14(5), 39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