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助力健康养老 提质升级路径探析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健康养老已成为重大民生课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另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我国约1.9亿老年人罹患慢性病。老年群体面临着多病共存、健康管理难度大的严峻挑战。
面对老龄化“来得早、总量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的现实困境,以及传统养老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个性化照护等方面的服务缺口,中医药以“治未病”核心思想和整体调护优势,为健康养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为中医药深度融入健康养老体系指明了方向。基于此,系统剖析中医药介入健康养老的现实价值,探索符合老年群体特点的服务路径,构建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已成为提升健康养老质量的关键抓手。
深刻认识中医药介入健康养老的现实价值
一是整体医学思维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老年群体健康问题具有复杂性,多表现为多病共存、功能退化与身心共调需求。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通过“天人合一”“形神共调”理论,将人体视为有机系统,综合环境、心理、生理因素制定诊疗方案,与老年健康管理的系统性需求高度契合。
在诊疗实践中,中医药通过四诊合参精准识别老年人体质特点,如常见的“本虚标实”体质(本虚指气血阴阳不足,标实指痰瘀湿邪积聚),临床采用“扶正祛邪”治法。其“未病先防、欲病防变、既病防传”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及康复中发挥独特作用,弥补了西医对症治疗的局限性。
二是低成本高效能服务模式适配养老场景。中医适宜技术“简、便、验、廉”的特性,使其与居家、社区养老场景高度适配。操作简便的穴位按摩、耳穴贴压、中药茶饮等技术,经短期培训即可应用,无需依赖大型设备,且成本低廉,减轻老年群体经济负担。这种“防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增强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与经济性,推动健康养老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型。
深入把握中医药服务健康养老的特色路径
一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三级预防体系。首先是未病先防:体质辨识与个性化养生。依托中医体质辨识技术,通过采集四诊信息将老年人体质分为9种类型,针对性制定饮食、运动、情志调摄方案;其次是欲病防变:早期干预与亚健康调理。针对疲劳、失眠等亚健康状态,运用膏方调理、节气灸、中药熏蒸等技术阻断疾病发展。膏方通过滋补阴阳改善体虚症状,节气灸选择关键节气激发人体抗病能力,社区养老机构可设立中医调理室,为亚健康老人提供定期干预,延缓慢性病进程;最后是既病防变:中西医协同诊疗与康复。建立“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协同机制,针对老年慢性病制定综合方案。康复阶段运用针灸、推拿等技术改善功能障碍,能减少西药依赖与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
二是创新多元化中医药服务供给机制。大力开发“中医药+”复合型养老产品,结合老年生活习惯,将中医药融入饮食、运动、情志照护:饮食方面根据体质与季节制定药膳食谱,运动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情志调节运用五音疗法、中药香薰改善心理状态,多维度提升老人健康水平。
同时,积极推动智慧中医赋能居家养老,主动借助物联网与AI技术,开发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脉象、舌象等健康指标,强化异常预警准确率;构建远程诊疗平台,实现“线上问诊—AI辅助开方—智慧药房配送”闭环服务,解决老年患者出行与取药难题,提升基层中医服务效率。
强化中医药助力健康养老的系统性对策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构建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议修订中医药法,增设健康养老专章,明确中医药定位与扶持政策,并制定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规范,统一体质辨识、适宜技术操作等标准。医保政策方面,应将中医适宜技术与慢病治疗中药饮片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江苏等地试点已将8类中医护理项目纳入报销,未来需扩大覆盖范围并建立全国统一支付目录。而且,还须建立包含服务可及性、技术规范性、效果显著性等12项核心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并公示结果;搭建信息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服务过程,防范违规操作,保障服务安全有效。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队伍。要坚持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中医药院校增设老年医学方向,优化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开设“中医养老护理员”专业,培养具备中医技能的基层服务人员。持续开展“西学中”专项培训,提升西医从业人员中医服务能力,建立国家级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强化人才储备。同时,应强化激励机制与传承创新,职称评审向基层中医师倾斜,侧重服务效果考核;实施“银龄中医师”计划,鼓励退休专家参与基层服务与带教,建立三级师承体系培养老年护理、康复领域复合型人才,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水平。
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培育银发经济新增长点。既要整合医疗、康复、养老资源,建设“医养结合+中医药特色”综合体,提供体质监测、中医诊疗、养生指导全链条服务,提升服务连续性与老人入住体验,又要聚焦老年常见健康问题,研发包含穴位按摩功能的康复辅具、药食同源保健食品、草本日化用品等适老化中医药健康产品,满足日常保健需求,推动中医药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还要发展中医药主题旅居养老,依托地域气候与中药材资源,打造康养基地与文化体验项目,提供中药理疗、气候养生、草药识别等服务,促进健康养老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四是推进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化服务网络。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汇聚老年中医健康数据,通过区块链实现中药溯源保障用药安全,并且加大部署远程诊疗设备力度,解决偏远地区服务覆盖问题,开发“虚拟中医师”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让每个老年人都能感受到中医药治疗服务的精准性和优越性。同时,大力开展适老化科普教育,通过案例动画、一日手册等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中医养生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识。
在老龄化与慢病化叠加的当下,通过构建“预防—治疗—康养”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科技赋能模式及多方协同保障机制,扩展健康养老的内涵与外延,不仅能有效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水平,更将催生银发经济新增长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老龄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