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体检10年未做出癌症预警,女律师质疑爱康国宾误检、漏检”?
我看了当事人自己的回应。
她核心的要点就是如下几条(引用其原话):
1,十年体检啥病都没查出来,肿瘤标志物筛查,每年那个数值都在正常范围,没有任何异常过。

来自新闻当事人提供的资料
2,2023年去体检的时候发现了右肾钙化,我就问,就去找他们解读,钙化啥意思,他们还说没问题,很正常,就像你手指头划破了,结痂了,那也叫钙化,所以不用担心。

当事人提供的图片

当事人提供的图片,还做了特别标记提醒
24年8月底我开始腰疼,老好不了,后来我就约了北大康复的体检,还特意跟检查医生说我腰比较疼,你着重给我看看。过几天他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有囊肿,建议到医院里再进一步检查。 后来我去医院,让医生看了我的体检报告,他给开了个增强CT,他看报告,说你这个“右肾”从影像里边看透明细胞癌。
3,后来我去医院做手术,把右肾全都切掉了,但是腰一直疼得不行不行的,止疼片也不管用,一天比一天疼,特别严重,我那时候都站不住了。
医生朋友建议我到医院挂个脊柱科看看,拍个片,结果发现确实有问题,有地方坏掉了。后来赶上春节大年三十,都放假了,我就去了日本,结果第三天去医院,他们通过血液检查直接给我确诊了,腰椎骨骨癌四期,随时就会瘫痪,因为神经压迫,我站不住也坐不住了,只能躺。

当事人提供的信息

当事人提供的信息
那么,要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
一,肿瘤标志物作为癌症筛查是没有好处的
这点我曾经专门撰文讨论过。(参考《为什么抽血查肿瘤标志物不能帮助筛查肿瘤?》)
哪怕是最可能用于癌症筛查的血清肿瘤标志物:AFP(甲胎蛋白),在中国和日本的指南里,也仅限于慢性乙肝、肝硬化的病人。
但是,在欧美指南里,AFP都不被认可。
其根本原因是,目前所有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理想。导致其只能用于诊断癌症,不能用于筛查癌症。
二,如何看待肾脏超声检查里的钙化?
首先,钙化是相对常见的。能跟癌症关联的,只有“肾囊肿+钙化”。
只有看到“肾囊肿+钙化”的组合,这才需要考虑肾癌可能----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仍不会是癌症;在没有看到肾囊肿的前提下,钙化跟肾癌无关联。反而要考虑其他可能。
而肾囊肿本身是一个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加的情况。
肾囊肿有一个Bosniak分级;该分级是为了评估肾囊肿的良恶性风险概率。
Bosniak Ⅰ级囊肿为单纯性囊肿,无需进一步评估;这类病变最常见,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率增加。
其影像学表现形式是:每个囊肿均有壁薄,无分隔、钙化和实性成分。囊液呈水样密度,无增强。
超声检查的特征是:
①囊肿为圆形、边界清晰、囊壁光滑
②囊肿内无回声
③囊肿可见后壁强回声,提示声波可以很好地经囊肿传导
Bosniak Ⅱ级:仍为良性囊性病变,可能有少量薄分隔,囊壁或分隔可能含有小钙化灶或一小段轻度增厚的钙化灶。
通常认为Ⅱ级不需处理。但如果诊断医生不能放心(肥胖等因素引发的图像质量不佳等),可以归入ⅡF级。
这个F的意思是需要追踪随访。通常6个月后需要重新检测,而且首推CT随访(平扫和静脉对比剂增强CT),之后每年进行一次CT或超声检查,直到有至少5年的影像学结果都保持稳定。
这些病人中的大部分不会是恶性病变。只有少数人会在随访中发现癌症。
而这类随访发现的癌症,不等于一定不发生转移病灶。
说到底,很多人总有一种猜测,即早发现早诊断,那就是早期癌症,不会发生病灶转移等等。
但这并不是必然的。比如,研究发现肾透明细胞癌可以分为7 种主要克隆亚型:
VHL 单核细胞驱动基因、
PBRM1-SETD2、
PBRM1 体细胞拷贝数改变 (SCNA)、
PBRM1-PI3K、
VHL 野生型、
多克隆驱动基因
BAP驱动
VHL 单驱动是线性发展,早发现早治疗的确可能治愈。
PBRM1-SCNA、PBRM1-SETD2 和 PBRM1-PI3K 组是分支进化,分支进化的患者可能与中等预后相关。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将减少这些患者潜在转移性亚克隆的数量,并且在这些肿瘤中观察到的基因组变化可能为新辅助或辅助治疗的开发提供机会。
即,分支进化的,早发现可能降低转移的风险,但不等于绝对杜绝。
但最可怕的是间断进化类型。而BAP 驱动、多克隆驱动、 VHL 野生型组属于间断进化类型。
间断进化类型是很容易发生转移病灶。你不太可能通过所谓早发现来杜绝转移病灶的出现。
(分子分型对转移风险的评估,来自于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ontogeny and mechanisms of lethality. Nat Rev Nephrol. 2020 Nov 3;17(4):245–261. doi: 10.1038/s41581-020-00359-2)
所以,不要以为早发现就一定能避免肾透明癌的远处转移病灶的出现。
三,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发现
肾细胞癌的临床症状有:
1,腰痛、血尿和腹部触及肾脏包块;但同时有这3个表现的只有不到9%
2,副癌综合征:贫血、肝功能异常、发热、高钙血症、风湿性多肌痛等。
从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来看,她是因为腰痛而最终发现右肾有囊肿,从囊肿检查发现了透明细胞癌。
但是,回看此前的体检,右肾只看到过钙化灶,而未发现肾囊肿。而她的肾囊肿(其实是肾癌)发生的速度其实正常的。
因为当事人在投诉中对外公布的 2024 年的囊肿大小在3.5cm×2.8cm,这个大小符合年轻人的肾癌增长速度(可以看爱康国宾回应所提供的论文)。
尽管当事人在发生腰痛后较快的确诊了肾透明细胞癌,但不幸的在后续发生了病灶转移。
不过,这其实是合理的。因为我们不清楚其分子分型。如果是间断进化类型的肾透明细胞癌,远处转移就跟确诊时间(以及早期干预)无关了。
所以,真的以为体检有多大帮助?体检就可以早发现癌症,避免完全癌症的出现?
早期发现癌症,就有一定可以避免远处转移?
别想了,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想象。
四,体检并没有那么好
还是那句话,体检有益,但有益的程度有限。
不要以为做了体检,就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