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期间-控制性降压的管理
麻醉手术期间-控制性降压的管理
1、需控制性降压病人术前应了解病情与血压状况,以决定术中降压的程度及低限,并在麻醉前使用抗压焦虑及镇静药物,以减少术前精神紧张而引起的儿茶酚胺释放所致的血压增高。同时需要连续动态监测(如血压、ECG、SpO2、尿量等)。
2、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前,首先做到麻醉平顺,血流动力学无剧烈波动,静脉输液通畅,病人的血容量正常,供氧充分,无二氧化碳蓄积。无论全身麻醉或椎管内神经阻滞,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与血管扩张药物联合应用,不但能减少降压药的使用剂量,还可使压降作用更为平稳。另外,麻醉医生除应具备熟练的麻醉技术和正确处理病情的能力外,还应与手术医生充分配合,合理地进行控制性降压。
3、控制性降压期间,需充分供氧,并维持SpO2在正常范围。
4、病人重要脏器存在功能性损害者若需控制性降压,应把握降压的幅度,除缓慢、平稳、逐步的降压外,不宜降至正常病人所应达到的降压水平,且降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加重脏器功能的损害,造成不良后果。
5、老年病人、高血压病人、血管硬化病人控制性降压幅度不应超过原收缩压水平的40%(通常降低约30%~33%),在满足手术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持较高的血压水平。
6、自体血液稀释也是减少出血的前效方法之一,由于术前禁饮食可使血液浓缩,血液稀释(手术前先输入一定量液体)可将血液黏滞度降低,术中明显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如红细胞、血小板等),若与控制性降压结合中,临床已证实两者搭配应用比采取单一技术要能减少出血。
7、若有必要可采取结实合措施,即麻醉方法、控制性降压(扩血管药物)、自体血液稀释、降低温度与止血药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