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nd, Pressure Ulcer, and Burn Guidelines (2023)–2: 与其他指南的异同点与阅读体
《Wound, Pressure Ulcer, and Burn Guidelines (2023)-2: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 Third Edition》是由日本皮肤病协会(Japanese Dermatological Association, JDA)制定的日本压疮指南第3版,于2025年6月26日发布。
一、同点
1. 核心原则一致:均强调减压是防治压疮的根基;对感染的处理均主张“先清创-再评估-后用药”的顺序,并认可组织活检是确诊伤口感染的“金标准”。
2. 风险筛查与支撑面:与 EPUAP/NPIAP/PPPIA 2019 指南相同,要求对所有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等级匹配减压支撑面。
3. 多学科协作:与 NICE 2014、IWII 2022 等指南一致,推荐由伤口、感染、麻醉/疼痛、营养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决策。
二、异点
1. 支撑面推荐更细化
– 2023 版把“气垫悬浮床”(air-fluidized) 明确限定在Ⅲ/Ⅳ期或术后修复期患者,并首次提醒“高沉浸-包裹特性会限制患者床上活动”这一副作用,需权衡舒适度。
– 相较 EPUAP 2019 仅笼统提及“高级减压床”,本指南对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描述更精准。
2. 感染与生物膜:
– 首次将“生物膜”单列为需重点怀疑与处理的对象,主张联合分子微生物鉴定;并指出激光、光动力、低频超声、幼虫疗法等“新兴手段”虽前景可期,但仍缺乏 RCT 证实。
– 与 IWII 2022 仅原则性提及生物膜相比,给出了可落地的组合清创+辅助技术清单。
3. 手术理念更新:
– 强调“骨突及纤维滑囊必须切除”,但“骨切除不能过度”,并指出坐骨区过度截骨可能伤及尿道或改变负重面;
– 对于骶尾、坐骨压疮是否行粪尿改道,本指南采取“更保守”立场:除非已形成瘘管,可优先通过肠道管理或导尿等非手术方式分流,避免改道手术的高并发症。
4. 辅助治疗:
– 把“生长因子/PRP”降格为“Ⅱ级证据、可在综合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并明确声明“尚无获批用于压疮的制品”,与 2016 WOCN 指南的积极推荐形成对比。
– 新增“低强度激光”条目,承认其潜在促愈作用,但证据等级仅Ⅲ级,呼应 EPUAP 2019 未列入该技术。
三、阅读体会
1. “循证+务实”:每一条推荐后都附最新系统评价、RCT 或真实世界研究,且反复出现“证据不足”“需进一步研究”,体现指南的严谨与克制。
2. “以患者为中心”细节多:例如提醒悬浮床限制自主翻身、改道手术须充分告知风险、PRP 尚无正式适应症等,把患者意愿与生活质量放在技术之上。
3. 手术部分“保守中见精准”:既坚持“清创-去骨突-减张”传统三部曲,又通过大量案例与影像研究告诫“骨切除宁少勿多”,对临床极具操作价值。
4. 新技术“留有余地”:生物膜、激光、幼虫疗法等虽证据等级不高,但指南以“可考虑”“需进一步 RCT”的措辞为后续研究打开空间,避免过早否定。
综上,2023 版压疮指南在继承国际共识的基础上,对支撑面选择、感染/生物膜处理、手术边界及新技术应用给出了更精细、更贴近临床的循证建议,兼顾了科学性与患者个体化需求。